太湖之韵

散文《太湖之韵》之一

傍 晚 的 太 湖

作 者: 芷 云

晚饭后,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堤岸的石阶上望着太湖出神。就这样傻傻地,一坐就是半小时。我喜欢这个叫“坎上村”的湖边村落,这是我的娘家

傍晚的湖面静得如一面镜子,绿树倒影,宛如一幅挂在你面前的画。湖中心,那漂浮在水面上的一个个黑色小脑袋,是从周边赶来游泳的人。说来这也是个稀奇的事,本村游泳的寥寥无几。

这时一只洁白的大鸟扇着翅膀从湖面上掠过,停在了一根木桩上,那细长的腿,尖尖的嘴儿,看样子是刚捕到了鱼。记得小时候,这样的鸟很多,我们管它们叫“白飘”。在我的记忆里,它们就是一种会捕鱼的鸟,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今天再看这鸟,是那么的隽永,它们是留住在太湖水面上的精灵。

太湖养育了水鸟,更滋生了一种水产植物“菱头”。菱头是结野菱的,它的茎可以做菜,是一道味美的野生佳肴,太湖边的人都爱吃。可能是吃了太湖的菱头,现在政策允许生二胎,坎上村几乎每家都生有一男一女,堂妹说:“坎上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乃风水宝地。”也难怪堂妹家的两个孩子就是长得漂亮、灵气。

傍晚时候,奶奶都带着自家的宝贝孙子、孙女来到车站的亭子里乘凉。男孩子爱躲在绿化带里抓着青草往嘴里塞,女孩子总喜欢黏在奶奶的膝盖上,不肯下地。看着这娇滴滴的样子,这时,我忽然觉得自己真的老了。尽管时间如流水,流过了几十年,可是这山,这水,还有这里的人一直魂牵梦绕在我的内心深处

傍晚的暮色下,两条长长的蓝色自行车道更是亮眼,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太湖蓝”。

这抹蓝色给太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真想有辆自行车,沿着这条长长的“蓝”穿越整个太湖。我告诉远在兵营的儿子,说太湖大道马上要通车了,等你回家时,就可以骑车环湖一周。儿子说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马上学驾驶——好在,还有一个月,儿子就要回家了。

夕阳下沉,湖面上铺上了一道金光。不知从哪里飞来了几只蜻蜓,舒展着它们轻薄透明的翅膀,在湖面上徘徊,时而轻轻沾一下水,湖面立刻泛起了涟漪,向四周扩散。我忽然明白过来,原来这就是“蜻蜓点水”。

人生如戏,匆匆而过。坐久了,父亲又在马路上喊我归家,作别夕阳,作别晚归的蜻蜓,我又骑上电瓶车沿着太湖蓝投入到夜色阑珊中……

散文《太湖之韵》之二

乡 村 小 站

作者:芷 云

盼望已久的环太湖大道就要通公交车了,于是在风光旖旎的太湖边造出了一座座美观的站台。  娘家是坎上村,马路对面也有一个站台,站名就是“坎上村”

站台占地面积约五十平方米,有长廊和方亭,站台内还有石凳、石桌子、长椅,全部涂上了古铜色。地面则铺上了价格不菲的花岗石,外观看着是那么的舒适、优雅。

自从 坎上村有了站台后,可把村里人乐坏了。还没通车,站台就成了人们的休闲场所。不管是老人、孩子、中年人,闲暇之余都喜欢到站台休憩。我也不例外,一个人的时候坐在站台里能感觉到像是坐在公园的亭子里,聆听湖水拍岸的浪花声,依着栏杆凝望湖中的群岛,随着湖水的层层波浪,静静地思念远方的朋友。这是我心的向往之所,它能让我思绪放飞。

站台是老人们的乐园,清晨你总能看见站台里坐着三、五个老年人。他们慵懒地靠在长椅里,谈论着老年人的话题。有说那只被人扔到堤坝下的病鸡,从草丛里钻出来和两只大白鹅一起玩耍;有说西面那家卖零食店的老板娘今天要回娘家吃饭去;也在牵挂我母亲卧床快三个月,不知康复得如何了?我静静地坐在长椅上听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家常俚短,不禁细细打量起这些善良的老人来。虽说都是耄耋之年,但仍神采奕奕。我想等到母亲康复了,也会来小站坐坐的。小站真是老人们心中的天堂。我要双手合十,祝愿坎上村的老人们长命百岁!

站台也是大妈们的舞台,每当晚霞染红湖面,蜻蜓成群飞舞的时候,站台的广场舞音乐就响起来了。大妈们在小四姐姐的带领下,扭起了腰板,虽然舞姿并不优美,但心里都点燃了一盏生命之灯,使站台充满活力。

村里的站台是骑行者的加油站是父亲的餐厅,一碗素浇面,蘸着一小碟辣椒,听一曲苏州评弹,咪上一口小酒,简直赛过了活神仙。这是一种多么朴素的幸福感啊

啊--“乡村小站”你是坎上村的精神乐园

作 者 简 介

芷云,本名府海燕,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苏州太湖边的女儿,喜爱散文写作。善于从平凡的生活小事中捕捉主题,感悟人生,有些散文发表在《江山文学网》、《红尘有你文学网》、《西南作家》和一些地方报刋,有稳定的读者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