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课--咳嗽的原因和治疗
来自学习强国--养生课堂
03
—
养生--咳嗽的原因和治疗
今天讲解的是咳嗽,冬季许多人都很容易咳嗽,事实上咳嗽虽然经常连起来说确实属于两个概念,下面就来讲讲其中的区别。先来说咳,当遇到外部污染的空气或者冷空气,气管内痰液分泌就增多,这时候气管、支气管通过大幅逆向运动,来排出气体或粘液,这种反应就是咳。如果吃饭饮水时谈笑打闹,容易把水或食物呛到气管里面,引起呛咳,这是特殊情况下的咳,也就是肺的气管支气管自动的排异反应。
什么是嗽?很多人在吃饭以后会不停的吐痰,原因就在于吃的过多或者消化能力相对太差,也就是胃里有痰上来糊嗓子影响发生。所以曲艺界还有饱吹饿唱的说法,也就是这个道理。简单的来说,可使气管震动排出浊气和痰涎,而嗽是气管震动,同样排除痰浊粘液,咳属于呼吸系统的问题,嗽属于消化系统的问题。
金元时期中医名家刘河间说过,咳是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脾时动而为痰也,咳嗽有密切的联系。中医常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从治病求本的角度上讲,脾土生肺经。如果人痰涎过多不停咳的时候,一定要切断源头,从提高消化功能,治疗脾胃入手,尽量不要用抑制中枢神经的止咳药。那些抑制中枢神经的药物和止痛药一样,不是解除病痛,而是让人感觉不到病痛。吃完是不咳了,但是病根并没有解决,很容易复发,反复使用还会让人上瘾,止咳必须分清原因。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因势利导助肺排痰,不能一味的止咳。镇和止咳的时候,从促进排痰的角度来讲,多使用辛味药物来发散肺气,比如桔梗、麻黄、薄荷等;碰上干咳燥咳甚至卡血的时候,多使用一些清凉滋润的药物,比如麦冬、北沙参、天同、西洋参、桑叶、山药等。这时候如果人的体位功能比较差,消化不了阴寒属性的中药的话,还需要先健脾再止咳。这就是为什么慢性咳,特别是干咳治疗周期很长的缘故。
尽管咳与肺气直接相关,然而除了肺,其他脏腑也会影响到肺,导致咳。《黄帝内经》上讲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心和肾和。心壳是由于劳心过度心火,克发肺经,这种壳一般在激动紧张的时候加重,以半生科为主,夜间重甚至摇盗汗,肾咳以咳而遗尿,鼻头寒凉为特征,是命门无火,督脉不温,鼻子吸入的空气无法加热,刺激肺产生咳,可使肺气上逆,促使食气上逆。治疗嗽的关键在于解饮食需要机制控制,饮食摄入的速度也是很关键的。治疗嗽时我们多使用焦苦的药物来帮助消化。
因此治疗嗽的药物离不开半夏,这种药物味苦性温,有点小毒,但它能清降食道和胃里的寒痰,散这种冷的节制,在《金匮要略》中记载,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所谓咽中如有炙脔,就是说嗓子里面老有一种像很干燥很热的烤肉的东西,想吐吐不出来,想咽咽不下去的症状。
另外消化寒痰食积最好的方子就是三子养亲汤,这三子就是萝卜子,也就是来附子,紫苏的种子叫苏子,还有经常用来做芥末的白芥子。这三个子煎汤服用专门治疗一些寒气特别重,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含痰的咳嗽看一下,不停的吐些白色的粘液和粘膜,和吃生鱼片时用的佐料芥末、紫佐以、萝卜丝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中医消食化痰的传统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