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印乡痕| 长城根下割“垫脚”

全文共1242字         阅读全文需3分钟

几十年前缺粮食,自然是以粮为纲的时代。粮由地生,而土地是靠肥料滋养的。农谚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于是,积肥造肥就成了重大农事。

拣粪攒粪。那时所有畜禽,牛马驴骡,猪羊狗,鸡鸭鹅,甚至人的粪便都是极其珍贵的,不容一点点浪费。

那时家家都有粪筐,或大人或孩童挎于肩上,四处寻着粪便。其实人多粪少,不见得有收获。有人慢慢养成了习惯,赶集上店,走亲访友也背着粪筐。早晨起来满村是背筐寻狗粪的人,旮旯犄角柴垛石碾边无一处放过。

还有种方式是割“垫脚”沤肥。

“垫脚”是冀东遵化一带方言,是指草类及其它可以沤肥的植物。

每年农历七月,挂锄季节,农耕闲歇,正是割“垫脚”沤肥最好时期。割来“垫脚”分层放于坑池内加些粪土、经雨水沤制发酵终至成肥。后来,又发明了高温积肥法,将“垫脚”与粪土水搅在一起,聚成大堆,外面用泥抺糊严实,次年春扒开表层泥巴便成了粪堆了。那时村边地头一个个祖坟似的大土丘即是积肥堆成的。

割“垫脚”形式有两种,一是动员社员齐参与,老少齐上阵,挥镰田野四周打“垫脚”。于是,村街上陆陆续续见到一群群老少社员肩篓出村,晌午或傍晚又陆陆续续回来,后背背的是几十到二三百斤的青草,老少个个挥汗如雨,喘着粗气,涨红着脸,低头前行,步履缓重……等到卸下重负,长出口气,两肩各有道血红的深痕,那是背带勒出的。“垫脚”每百斤十个工分,是挺让人看重的工分数。

队上有个憨叔缺了灵巧,正值壮年却干不精普通农活,只得挣女劳力工分,可割"垫脚”却是拿手,慢性子慢力气,牛一样不间断不停留,一天四百多斤,工分四十多个,一月下来,反超了其他男劳力,惹的人眼红一片。

田野里不见了野草,而积肥还未停止,于是,不知从哪年开始了去外地割垫脚。

我的家乡北行四十华里便是著名的万里长城。长城根下,燕山沟壑间长满草类及各种野生植物,是割不尽,用不竭的“垫脚”之源。

两辆马车拉着粮柴与饲料和十几名队里的壮劳力奔了长城雄关罗文峪。他们借宿农家,安营扎寨以后,便进山挥镰刈草。

第二天,马车就会满载拉回,“垫脚”是打了捆的,齐整整码于车上,小山般壮实高大,驭手于上面挥鞭而坐,显些个小却不失威风。

拉回的“垫脚”中有种不知名的植物,细细长长,黑褐色,撸掉上面的绿叶,截下两寸长短,放在两手心间轻轻搓几下,慢慢将棍木抽出,便有皮管儿落于手中,圆圆空空,一头放在嘴里,腮帮鼓起一吹,就嘀嘀响起来,因管儿的长度粗度有别再加上口气大小不一,那声音自然高低粗细迥然有异。那些时日满街都是嘴里衔着管儿的男孩子,到处响着自然而别致的声音,我们管那叫“鼻儿鼻儿响”。

几天后,积肥坑边远道而来的“垫脚”便堆成了山。割“垫脚”的劳力们也坐着拉“垫脚”车回了村。几天不见,他们有点像英雄令我们孩童仰慕。

接下来,昔日空空的积肥坑便被填压得满满的——来年就成了侍弄田地的肥料。当然有的“垫脚”也成了高温聚肥的材料,包裹在村边几个大大的土包里,也是在来年变成肥料。

“垫脚”源于长城根下,长辈们用汗水将它引于家乡,融入原野,肥沃丰盈了土地,也鲜活饱满着我脑海里有关家乡的记忆……

——本文节选自长篇非虚构文学《国印乡痕》

文中图片摘自网络,向图片原作者致敬!

 作 者 简 介 

张国印,河北省遵化市人。幼始喜欢读书,继而迷恋文学。读书、写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五十多万字。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遵化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文集《时光·岁月·记忆》。

平台征稿启示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

顾问:韩布晖  张连福  范丽丽  周祝国 张国印  希国栋  刘新民  张全江

总编辑:纪惊雷

常务副总编辑:曹雪艳

小说、儿童文学主编:代文静

散文、报告文学主编:杨晓健

诗歌主编:王翠红 刘艳琴

诗词主编:田玉竹

评论、动态主编:梁淑艳

(0)

相关推荐

  • 国印:桃酥在我身边

    桃酥在我身边 文/刘国印   风欲云起,雷作雨落. 我喜欢吃她做的桃酥饼,别看她年迈,干起活来十分利落,尤其是在做桃酥饼,手起刀落,卷面成团,放入烤箱里,不一会,又香又脆的桃酥饼就出锅了. " ...

  • 师生共歌游子行

    师生共歌游子行 文/江一   <天净沙·秋思>,对,这首元曲小令是今天上课的内容. 正好,也是秋日. 只是见的是朝阳,朝阳中,我给孩子们用一幅画解了这首小令. "嗯嗯." ...

  • 雯、儒、梓、非侍立

    雯.儒.梓.非侍立 文/江一   暮色已经完全遮盖住最后一点亮色的天,校园中的路灯已经睡醒了,睁着明亮的眼.学生们吃过饭,进了教室,逐渐安静了下来. 秋风愈加瘦了,更能轻巧地钻进人的衣袖和脖领中,而且 ...

  • 待到春暖花开时,我在花溪茶谷等你

    <花溪茶谷> 作者/欧阳冰云 "我在花溪茶谷等你."一个远道而来的朋友,给我发来信息.我正坐在露天的阳台上喝茶,是早春的绿茶,还散发着春天氤氲的气息.茶叶持久的芬芳,慢 ...

  • 江一:他们愿意走上讲台

    他们愿意走上讲台 文/江一   上课时,默写完了,说对联. 第一个是"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不错,清新.雅致,分外醒目,见字,如见形象,如见画卷,如见生命的形,生命的色. 第二 ...

  • 【周末悦听】花媚主播沈学印散文诗《触摸春天》

    触摸春天 沈学印 隆冬的日子走了,连那个可爱的无声的小精灵也逝去的无影无踪了. 隆冬临走时,把年轮的钥匙交给了初绿欲来的季节: 雪花临走时,却把六角晶莹的魂灵托付给了轻柔的风,多情的云,让她撩开纯洁的 ...

  • 画堂春等诗词五首(新韵)

    画堂春·扑楞楞树上飞离 扑楞楞树上飞离,啾啾声鸟轻啼.立冬天气雾微弥.杨柳依依. 转眼北国风雪,雁南归落双溪.婺城慈母已心期.华鬓白稀. 画堂春·三潭印月小瀛洲 三潭印月小瀛洲,孤山灵秀清秋.阅天堂画 ...

  • (乐山乐水)刘永萍/北京,北京

    古代帝王将相的殿堂,大都是红墙黄瓦,画栋雕梁,丰韵着古老北京的文明,镌刻着北京的史迹. 北京的天是高远的,高远中带着灰朦朦的淡青,北京的街是宽阔的,纵横交错的公路宛如流淌在大小立交桥的河流,穿梭来往的 ...

  • 国印乡痕|岳父是本书

    全文共1150字         阅读全文需4分钟 岳父在世时觉得他象加盐的水淡而有味,岳父不在了觉得他象一坛老酒闻久愈香.接下来,随着离别岁月的渐远渐长倒愈发让人感觉他就象一本书,愈读愈耐读起来-- ...

  • 国印乡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全文共2193字         阅读全文需7分钟 农村的改革巨变始于土地,且是个渐进的过程.三四年时间内,先是农活小段承包,然后是联产承包,再后才是彻底分田单干,叫大包干责任制. 小段承包属牛刀小试 ...

  • 国印乡痕| 冀东砸夯号子

    全文共2022字         阅读全文需8分钟 过去,乡村里的劳动往往是沉累的,而乡村里的歌声则是悠扬的. 不知哪时,也不知是谁,把歌声融进了劳动里,于是,那劳动的辛苦里便有了轻松,有了乐趣.砸夯 ...

  • 国印乡痕| 文学里的时光味道

    全文共1575字         阅读全文需5分钟 见我闲人般的日子,便有朋友问我能写几本书,我竟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知道会写多少,就像稚童不知道自己人生未来一样.因为写作是靠心智的,是水到渠成后再 ...

  • 国印乡痕 / 散文 / 麦秋,麦秋!

    农事里有两个秋天--大秋和麦秋.大秋是所有粮食及其它农作物收获的季节,高粱.玉米.谷子.豆子.粳子.白薯.芝麻.棉花.麻类.萝卜.白菜等等.大秋作物多,成熟时间也早晚不齐,从"处暑十天乱割谷 ...

  • 国印乡痕| 遵化与《人民日报》

    全文共1591字         阅读全文需5分钟 谁都说自己的家乡好,我的家乡河北省遵化市更是可圈可点. 自然遗存与人文景观比比皆是,光世界文化遗产就有两处--人间奇迹之一万里长城和保存最完整.规模 ...

  • 国印乡痕| 说灯

    全文共2168字         阅读全文需7分钟 几天前,卧室的灯暗了下来,不知何故,又开关了几次还不亮,看看其它地方都无异常,便知是灯管出了问题,俗话称--烧了. 第二天,买灯管前,怕出错先用手机 ...

  • 国印乡痕| 一棵树的记忆

    全文共1923字         阅读全文需6分钟 过去农村树多,村内一半的天空中有着树的身影.去个陌生的村庄,指路人左右指引,完了往往会说一句,见着有一片树的地方就到了. 树的品种有槐树.榆树.杨树 ...

  • 国印乡痕| 作家王立新:对文学热爱真切

    本文作者与作家王立新合影 全文共1766字         阅读全文需5分钟 1月9日上午在唐山新华书店参加品书.选书活动,见到些熟悉的文友.因为人不多,初次相逢的几位很快也认识了. 冬天日短,活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