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不足。
本文7310字,精力分散怎么办?
这是智远第0152篇关于成长笔记分享。
01.
神经元劳累
02.
体质力混乱
因为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不要试图认为下午饮用晚上它会排解掉,其概率很小,但大概率会影响“神经元集群”思考。
电子设备的辐射与抽烟尼古丁也会刺激神经元,尽可能睡觉前两个小时避开,理想的睡眠是黑暗,暗爽,安静的。
何为情绪质量,包含哪些?
情绪包含内在体验,生理唤醒,外在表现与自我调节系统,我把它总结为“喜,怒,哀,乐”,即“短情绪质量与快情绪质量”。
什么短情绪质量?
领导让你做份PPT,你花两天时间做完后,内心满满成就感拿着这份PPT去找领导汇报,结果他说表达没有找到重心,需要重新做。
你上一秒的开心与下一秒的失落就是“短情绪质量”,这种影响呈现为片段型与长期型。
片段型的截止一般为该事件结束,在神经集群记忆中就会慢慢消失,而长期型不同,下次出现这种场景“内心就会想喋喋不休的大妈一样,反复重复”,甚至会长期映射。
多数人对于“喜”和“怒”的记忆总是会反复调动,其实这并不是一种好事,时间久了会造成人的精力分散,并且会带有色眼镜去看人。
比如上次某件事他让你非常不愉快,当下次再找你帮忙时,你会去调动上次场景去批判,审视,虽是人之常情,但会让自己形成偏差。
那么如何处理这些情绪呢?
我通常采用“切断”的方式,即“既往不咎,纵横向前”,享受每个临在当下,无论是昨天的荣誉还是因为工作带来压力造成的“不开心”,在我看来,过去的就应该被过去。
对于损失及时复盘,避免下次出现,对于荣誉波澜不惊,下次寻求更高层次的挑战。
当然还有这些场景,
也都会造成短情绪与快情绪的发生,如:
物理方面;腰酸背痛,食欲方面;低下或暴涨,睡眠方面;过度失眠出现严重睡眠问题,自尊心方面;感觉自己不够好,很失败,无价值等。
种种方面任何一条都会产生大脑焦虑,从而使神经元集群错乱,过度紧张造成精力分散。
身体是物理系统的根源,哪方面指标不正常都有可能引发“生理”与“心理”的不适,对比以上几个层面,若有赶紧寻找根源,及时调整。
03.
专注力缺失
其二:大脑存储信息会自动挑选和改动信息
其三:喜欢联想式发散思考
在认知神经学中意识的神经机制(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中认为,人的感知(perception) 的出现不需要意识(consciousness)存在。
什么意思呢?
你的眼睛看到了,但你“看不到”。
人脑(主要是对应各个感觉的初级皮层)可以因感知到刺激物而变得活跃,但这样的感知可以是自动的,无意识的,也就是不被人察觉的,但神经元集群却在不停的运动。
同时由于大脑皮层活跃,无意识的感知影响人短时间内的相关行为,长期涉猎信息,就会形成知觉负载 (Perceptual load),人在知觉负载过高的情况下,注意力就会分散。
简单理解,比如某个时间段下,你打开手机刷朋友圈半个小时,虽大脑一直在涉猎信息,但半个小时后,你就会有种恶心,厌恶的感觉,这就是知觉负载,它一直在调动你的注意力。
可当你把手机放下来,我询问你刚才你记住了哪些信息,你可能都回答不上来10条,长期这样训练下去,你的专注力也就不在聚焦了。
其次接受速度与处理速度是不匹配的
现在手机有个重要的功能,叫做“高刷”,什么是高刷呢?屏幕画面的流畅度,细腻度。
你或许听过这句话,“网不好,网页载入慢,刷新下试试”,高刷确实增加人处理信息的便捷与效率,但让人涉猎信息“接受速度”与脑“处理速度跟不上”了。
你打开一个网站,满屏文章标题点进去刷一下只看框架就认为“了解到作者描述的全部”,你打开一篇文章,打眼一扫认为大脑已经把消息接收完毕,其实这种投食给神经元集群的方式,本质在改变着“奖赏系统的回路”。
大脑接受信息的速度与处理速度不匹配,就会造成“专注力”缺失,而且会让人变得越发浮躁,任何事情想要“及时反馈”,久而久之,也就没了耐力。
还有另外一种场景,举个例子:
以前没有手机时,人们吃饭往往是一家人围到桌子旁,边吃饭边聊天。现在手机发达,去餐厅可以看到,人们吃饭还要不忘玩手机看电视,为什么?因为剧情简单,神经元集群可以同时处理。
这也就给大脑培养另外一种习惯,边吃边玩,边看边做,工作场景边写边休息,长期下来,你的神经元集群处理信息就形成分散式处理的习惯。
大脑本能又是懒惰的,这种分散式就会让你“不能临在当下”,也就形成,我在吃饭时,大脑在干什么,我坐车时,神经元集群在干什么?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呢?
我经常采用的方式为“一次只做一件事”,在写作时我会把钉钉,电脑微信,关于弹窗的各种软件全部关闭,聚焦当下,在其他场景也相同,这样不仅精力能够从分散点拉回,且能形成良好习惯。
04.
过度思虑症
这种让神经元集群有太多负荷的东西,会占领人大量认知资源,也就是所谓的思虑过载(Cognitive load)。
先了解什么是认知资源?
现在有四个任务,其一上淘宝买两桶奶粉,其二周末看《复联4》电影,其三给家里老人研究买哪些家庭保险,其四设计一个知识产品。
在四者当中,哪些进程是相对容易,哪些比较复杂,或许你一看而知,每个任务调动的认知不同,消耗资源大小就不同,但做出任何思考,决策,行为的动作,都需要占用一定的认知资源。
认知资源分为显性与隐形两种,犹如手机的前台与后台,有些APP的使用虽然没用进入显性认知,但却占用大量“后台资源”,如后台运行的各种社交软件。
若换成大脑,这会导致神经元集群有两个结果:一种前台资源被挤压,能够留给我们思考的资源就少。
另一种,这些念头囤积在后台中,时不时被调动出来,涌入我们的思维,难以控制,打乱日常工作。
最糟糕的是这些念头还会带来压力与负担,造成精力分散,随时让神经元集群处于唤醒状态,让我们每天在压抑中开始,情绪消沉中度过。
再来看思虑过载是什么?
直白一点,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大脑在没有外部环境的打扰下,也会产生很多念头,很多人会把“思虑过载与深度思考”混为一体。
深度思考是建立在小步迭代正向循环PDCA法则下,而思虑过载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光想不做,找不到根源,它不仅会分散精力,并且会产生“自我消耗”,面对这种问题时,我们该如何有效解决呢?
第一:记录法
这个做法能有效反观自身,判断自身是否像太多,并根据判断来解决疑惑。执行起来很简单,就是当到大脑开始不断思考问题时,你就把问题随时随地写下来,并为你的想法寻找正反面依据。
大概格式是:我在想什么?这个想法正反面依据是什么?及时保存备忘录,然后能不忙时候打开再进行处理。
我自己本人实践结果往往反面多余正面,大多数都属于瞎想,得到这个结论后,就可以把问题放一边,置之不理,随它去。
第二:想象法
在希望大脑停下茫无目的瞎想时,去想象一个具体的物体,不断在大脑里想象它的模样,纹路等,越细越好,不要结果就一直想就可以。
每当外出散步我喜欢拍蓝天和云,今年大概拍小百张在手机里,偶尔打开看看,也很有意思,因为脑子里有关于它们的记忆,所以处于思虑过载时,我也会在脑中幻想它们的形状。
有时完全想不出来,有时却很清晰,不过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幻想后,我已经忘记刚才大脑在思考的问题。
其实还有很多方法,你也可以根据自身习惯来寻找,这个过程,我把它定义为“思考背后的思考”,即“当我在瞎想时,瞎想背后在思考什么”。
希望你能通过这些办法停止思虑,找到内心的平静,聚焦自身精力去做好每日重要的两三件事。
总结一下:
精力总是不够用的核心是什么?
不能在神经元集群精神满满时让它有效的为你工作;饮食不规律造成的体质力不均衡,从而生理失调。
“接受信息与处理信息”速度不匹配,造成专注力缺失;认知资源分配不均造成思虑狂想症。
那么,该如何有效调整呢?
科学家建议保持精力的方式为,优质睡眠+合理休息+均衡用餐习惯+良好的心肺功能(锻炼身体)都是有必要的。
这些不但能够减少脑负担,还能提高脑效率,从而避免塞满(β淀粉样蛋白),进而引发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
我再加上两条:其一,让自身所涉猎的知识碎片形成体系化,合理的运用神经元集群列罗固定回路,提高其系统性密度,而非混乱性密度。
聪明人跟普通人大脑最重要的区别,很大程度在于前者系统,简洁,密度高,后者分叉多,混乱无序。
其二,少妄想,多行动;少分散,多聚焦;少攀谈,多沉潜;少看别人,多关注自己,希望你每日精力旺盛,迎接各种挑战。
部分关键文献参考:
1.自然杂志《研究显示成年之后的人类大脑几乎不再生成神经元》
2.「经常不吃早餐等于慢性自杀」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3.知觉负载,注意力和意识:Attention, Distraction and Cognitive Control Under Load (Lavie, 2010)
4.保持「自控」会消耗人们有限的认知资源,从而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吗?
《幸会社介绍》:
基于信任打造的链接型平台,幸会社(XINGHUISHE) ,关注新品牌营销,私域增长,个体认知跃进,探索未知边界,寻找向上生长的力量。
在这儿,你还可以和伙伴相互监督,彼此进步,我们希望你能有爱好分享的精神,而不是一味的索取,现在,幸会社已经有两个付费群,已经有近1000名+志同道合的朋友了,他们都是拥有“向上成长的精神”,等你加入,记得见面说声:“幸会,幸会”。
近期推荐
个人号
语言是这么不靠谱
我们却由着“语言”来决定一切。
觉得有价值,欢迎点个在看,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欢迎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