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权衡出土,解开张仲景药房没作用的原因,难怪中医会日渐衰落
引言
《褚氏遗书·除疾》中曾有言:“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拥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的,在这漫长的历史当中也传承了不少优秀的文化,在这其中便有举世闻名的中医学。
《汉书》曰:“效如桴鼓,覆杯而愈”,这便是说中医所开具的药物,只要古代的人按此服用,必然能够痊愈伤病。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其实对于药物的剂量都是有要求的,如果没有剂量的要求,那根本谈不上疗效。所以说对于治疗疾病来说,药物服用剂量多少事十分重要的。早在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当中便有着明确的药物剂量要求。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代人在得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当中对于古人的一些疾病基本上都是药到病除之后,便开始在一些病患的身上试用《伤寒杂病论》中的治疗方法并且开出药物服用的单据。然而在试用过程中却发现我们现代人在服药之后,并没有古代人那种药到病除的疗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一直到汉朝权衡出土之后,我们才明白为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药物对于现代伤病没有作用了。众所周知,我国的度量衡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才得到统一的,并且在此之前一直都是每个地方使用不同的度量衡来测量一些东西。
而在汉朝出土权衡之后,我们突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原来在这些出土的权衡之上,记载了一句话:“官平秤,锤重一斤八两”。但是在我们对它进行了实际称重之后,却发现它在我们现代只有332.3克,经过这样的换算来看,东汉的一斤八两在现代重332.3克,那么一斤就代表着现在的222克,在经过对东汉的一斤为十一两的换算,他们所说的一斤大概就是如今的218克。
这下,我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原来一直以来我们对于《伤寒杂病论》当中药物的用量都是错误的,才导致了疗效并不好的结果。例如,一味药品在书中所记载要使用一斤,我们如今一般只用了20~30克,然而古人却使用了200克,这就有了很大的差距。
那么,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究竟是否能够适用于我们现代人的病症之上?关于这个问题,在汉朝的权衡出土之后,还真就有一位民间的赤脚中医大胆地进行了研究与尝试。这位中医名叫李可。李可出生于1930年的山西省灵石县,在那个年代的李可曾经读过书,然而因为时局的动荡,让李可毅然投身战场,为中华民族的革命事业而奉献。
在军队中的李可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习,他抓紧了一切时间来提升自己,为自己充电,并且战争当中,李可还兼职了战地记者一职。后来,在全中国解放,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下,李可离开的军队,开始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中医的书籍感兴趣,并且仔细研读。
在经过了对于这些古籍的研究过后,李可自己自然也就成为了一名没有医师资格证的赤脚医生。在李可得知了现代与东汉时期的药物使用剂量不同后,他大胆地使用一味叫做“附子”的药物,要知道这味中药虽然对于治疗濒死的人有着奇效,但是它本身是具有毒性的。因此其他的中医一般都只敢给患者使用20多克,这样下来对于治疗确实没有什么大的帮助。
然而李可却不同,他在经过缜密的计算之后,得出了古人一般对于这味药物的使用剂量大概在200多克左右的结论。于是他大胆尝试,将“附子”的用量加大到200克,没想到这样居然真的有奇效,有人使得李可拉回了不少陷入濒死状态的患者。由于李可拯救了很多的病人,所以他一下声名大噪,被誉为我国现代中医大家,并且还有人尊称他为现代张仲景。
结语
但是李可的大胆与成功虽然在现代中医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却仍旧没有改变中医一步步走向没落的事实。正是由于无数次的度量衡改变,而中医的用药剂量没有能跟得上这些度量衡的变化才让中医在西医的冲击下越发的困难,慢慢的居然从一门治病救人的学说向着养生学的方向开始发展了,真是令人无比惋惜。
参考资料:《褚氏遗书·除疾》《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