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埨·弧——与地形地势有关的方言特有名词
□陈锦
莆仙方言与特定地形地势有关的名词很多,并且常见于本地传统地名,但其用法及所体现字义极具方言特有内涵,与汉语截然不同。这类方言用字尤以“垄”“埨”和“弧”三字最具典型意义。
“垄”亦作“垅”,现代汉语音为“lǒng”;古音本音亦作上声,又音为平声(《集韵》作“鲁东切。音'笼’”)。传统汉语释为“冢”、“田中的高处”及“土埂子”等;方言音为阳平声,文读作“lɔ:ŋ(阳平)”(同文读“聋”),平读作“lan(阳平)”(同平读“聋”),与“聋”“砻”为完全的方言同音字(文读、平读对应相同)。其方言字义正好与传统汉语相悖,指的是山谷或谷地,并特指谷底有倾斜度的谷地(谷底水平即“沟”)。方言叫法如“山垄”(山谷)、“田垄”(在谷地中的连片梯田)等;亦作“田垄”的量词,方言说法如“一垄田”。
“垄”在传统民间常作为特定谷地的小地名,如“后垄”(相对位于“后面”的那个“垄”)、“垄头”(通常读如“垄喉”之连读。多指位于谷地的入口处)、“垄坑”(有山泉或小溪流从山谷流出的地方)等。
“埨”为不常用汉字,《集韵》(宋代的韵书):缕尹切,“沦”上声。垄土也;又:卢困切,音“论”,坎陷也;现代汉语音作“lǔn”(对应“缕尹切”),字义同“垄”;方言音“luan(去声)”(对应“卢困切”)。方言所表达的地形地貌正好与汉语“垄”对应,而与方言“垄”相悖,指的是山棱或向平地延伸的山体。方言说法如“山埨”(从高处往平地延伸的山体或山棱)、“埨头股”(山脊上。“股”指隆起的长条形)、一埨又一埨(多指翻过一个又一个的山棱)等。
“埨”也是传统地名常用字,所表达的地形地貌多与山棱或延伸的山体或平地上的高垄有关。常见传统地名如:埨尾(叫法多与山路有关,如果路从山脊上翻过,则指山棱与路的交汇处;路绕过山体,则指山脊延伸至平地的尽处)、松柏埨(长有大松树的山棱或山体)等。仙游县大济镇的“大济”旧名作“大埨”,其所描述的地形即与延伸的长大山体有关。
“弧”是莆仙方言特有的用来表示地形地势的名词(传统汉语无此先例)。“弧”在古汉语特指“木弓”(《说文》:木弓也),唐宋时期多作为“弓”的文学性表达而用于诗文。其后,其字义几乎没有新的演绎,直到近现代几何学把“弧”定义为与“圆”有关的几何学概念(圆周的任意一段)……
“弧”的方言文读音作“hou(阳平)”(音同方言“湖”),平读音作“ou(阳平)”(方言“乌”之阳平声)。其方言本义指长条形物体弯曲的形状和物体呈曲面下陷或隆起的样子。作为地形地势的名词,则指谷地或盆地。所以以“弧”名之,主要为突出谷地坡壁曲率均匀或盆地呈曲面下陷的根本特征。方言说法如“山弧”(山谷)、“弧底”(谷地)等。
闽中多山,地形复杂,谷地和盆地随处可见。所以,“弧”成为最常见的传统地名用字之一……行文至此,读者朋友可能要反问:怎么就没见着呀?确实这样,这是因为前人或今人在用文字表达地名时,习惯以“湖”为“弧”(如果“弧”在首字,则可能记作“乌”)。可以这样归纳:在叫做“×湖”的本地地名中,如果实地与湖无关的话,其原字基本上都是“弧”;而叫做“湖×”的地名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