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何沦为形式主义?

碧翰烽/文

近日,有不少部门单位党员干部吐槽,说是按照有关要求到社区报到,本希望可以参加一些社区志愿活动,结果社区并不是十分欢迎,觉得是一大负担。

有一些干部坦言,参加活动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是社区盖公章、出证明,表明其到了社区,参加了什么活动。社区一般也不敢怠慢,毕竟都是一些机关单位,不敢轻易得罪,何况有的还能有所好处。

关于这个党员干部进社区的机制,想法其实是好的,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一方面可以让机关党员干部到基层进行实践锻炼,密切机关与基层的联系,避免与基层脱节。

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弥补社区工作力量、工作能力的不足,特别是应急状态,比如疫情防控期间,有的地方机关干部下沉社区,还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不少社区是认同的。因为在疫情防控的紧张时期,社区干部根忙不过来,有的甚至希望辞职。

但是,这个机制看起来是比较好的,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可能更多的流于形式,抓落实并不十分容易。一者,社区并不是十分欢迎这些人员,他们觉得这些机关党员干部下来并不能干什么事,更多的是社区的负担,因为要陪他们一起干活,要给他们安排活动,还要给他们出证明。

二者,有些机关干部下到社区,也就是应付性的,纯粹是为了完成个任务,并没有真正去帮助社区。

三者,有些社区也比较“势利”,只是希望上级能够多给点钱、多给点项目。比如有的甚至对于大学生志愿者,不仅不十分欢迎,就希望志愿者能够带点钱来。这样的情形,也让一些没有多大权力的机关党员干部颇多尴尬。

四者,如何界定机关干部进社区的身份、任务、目标,都十分困难。仅靠行政安排难以达到实效。也就是说,进社区的效果究竟如何,是无法确定和评价的。

那么,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或者是应该引起我们怎样的反思,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关于社区的自治功能。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社区自治能够到达一定程度,那么,这些居住在社区的党员干部,实际上就是居民的身份,他们也就能够真正参与到社区的各种活动当中,根本不需要行政力量的推动。

第二,关于城市小区治理机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大的问题,城市小区物业纠纷多发高发,其中有诸多原因,特别是物业公司、开发商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但是如何发挥小区在职党员干部的作用,真正建立健全小区业主委员会机制,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这样,就需要大力发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作用。

第三,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还得以应急状态为紧要。从疫情防控的经验来看,一般情况之下,还是不需要过多麻烦机关党员干部,只是在紧要时期,需要他们及时上阵,发挥作用。

那么,作为地方来说,应该建立起常态化的网格管理机制,将机关党员干部编入网格治理体系,平时不要动用这支力量,只在应急状态下自动激活。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