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馆里学艺
几年前我在临涣怡心茶楼,听李宝聚老师唱淮北大鼓的时候,可能就已经萌生了一个愿望:将来退休后在这里闲住几日,跟老哥哥学学这个东西。
大鼓的唱调简易,唱词亦如白话;打板和敲鼓听起来也不甚难。
我最喜欢它的一点,它不需要人穿戏装抹彩粉的端持着,话语、曲调、板声、鼓点,都透着市井松松快快、开心逗乐的情趣。
宝聚老哥哥唱开了的时候,声音自如的高高低低的跑。淮北话朴实,语词厚道,半说半唱的顺口溜方式贴近世俗,听着就跟唠嗑。
客居北京、广东的许建军与曹伟回来,说想去临涣看看。
建军和老曹都是地地道道的淮北人,而且分别在市电台、市电视台做过媒体人,可从不曾来临涣看过。
也就是近一段我们常来临涣耍,他们看得心热了、眼馋了。
他们来的那会,镇上正整修着步行街,面貌看着略有些杂乱。
进了茶馆,建军和老曹俩人说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
市井混着乡野的味道,如此浓烈。
他俩其实都是相山一马路出生,局小局中毕业的人,哪里有过这种体验呢?
老茶馆的味道,就能给人一种神奇的世俗亲切感。
我们进怡心茶楼时也就八点多钟,茶馆里人不是太多。
我突然兴起,拿起板子和鼓槌,想说唱几句。
唱词就选春秋时宋国为防御楚国,在临涣筑城为前阵这一段,将铚城土夯城墙的来由,说唱给大家听。
想来不该太难。
事情早装在肚子里,调子也能哼个大差不离,手上的活应该也很简单吧。
一声鼓响,拱手抱拳,学着江湖客套:“诸位茶客,我今日来段古城往事;您听着,有钱的捧个茶场,没钱的捧着人场。权当逗乐。”
这一开头,煞有介事。
可要现编词说开打起板子,边说边唱,一会一个顿挫,调子也乱了,鼓声也杂。
这才知,这活不仅要眼明手快、嘴皮子利落,还得能将心、眼、手、嘴协调起来。
再听李宝聚老师示范,字字在板,句句紧跟着鼓调,洒脱自然。
而且,大鼓的说唱是有声韵感的,念词咬字自有其声调。
临涣过来了几回,与宝聚老师算是老相识。
请教他板如何拿,如何推送、收拢;鼓点如何起止。
淮北大鼓流传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明末清初已具雏形。
始以手鼓伴奏,以半说半唱的顺口溜形式演唱。
清代中期,艺人们改手鼓为简单支架固定鼓位,在固定场地演唱。
淮北大鼓的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演员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亦说亦唱。
说唱时板子跟着,顿止敲响鼓点间奏。
它的唱腔分慢板、快板、垛子板三种形式。
演唱时多用“活口”,俗称“片子”、“赞赋”,灵活运用于描摹眼前各种场景、场面等。
宝聚老师这些年自己创作了“淮北好人赋”、“古城好风光”等篇目,说的大都是当下的事情。
淮北大鼓传统的演唱作品有《三国演义》、《封神榜》、《杨家将》、《岳飞传》等书目。
跟说书很像,若是长篇,一日一节,最后卖个关子,且听下回分解。
淮北大鼓以唱为主,说为辅。
宝聚老师得老艺人真传,唱腔高亢婉转,地方特色浓郁,多采用地方小调或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语言诙谐幽默。
他一出场开唱,茶馆里顿时生气盎然。
宝聚老师见我是真欢喜,手把手教。
我也是认认真真的学着,体会着。
多在怡心茶楼驻唱的宝聚老师,也是临涣的文化名人。
国内外媒体、各地著名摄影家,都有他们的影像和故事。
临涣名入安徽十大古镇行列,茶楼、棒棒茶与说唱艺人,皆为大功臣。
这几年,古琴文化、茶道香道接触了一些,社会上热心者日众。
但最能表现淮北本土文化的风俗乡情的大鼓、地方戏,却日已老化,渐趋凋零。
看着就觉得可惜。
存了一个心愿,得空一定正儿八经的跟着李宝聚老师学艺,也在古镇的茶楼坐回台。
现编些词,就说说像李宝聚老师这样的临涣人的故事。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