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马334、年跑量3000公里、10个引体向上:三位院士诠释了运动人生有多优秀
科学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他们肩负着探索未知、启迪未来,传承文明的历史重任。
同时科学家也是一个十分忙碌和辛苦的职业,即便如此,很多科学家依旧十分热爱运动,运动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促进健康,更是繁重脑力工作之余的重要调节。
运动改造大脑,运动不仅让科学家更高效地工作,也得以让他们为社会做出更大更持续地贡献。
身体力行积极运动的科学家更是成为社会楷模,激励更多大众投入运动,以下这三位院士不仅是科学家中的翘楚,更是运动达人,他们的故事已经不足以用励志二字来形容……
53岁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首马334接近精英跑者
上周刚刚结束的广州马拉松,西湖大学校长、我国生命科学领域顶级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完成了自己的人生首马,成绩为334,已十分接近大众精英跑者水平。
施一公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还是此次广马形象大使。
图片来自马拉松照片平台,感谢摄影师
为了此次广州马拉松,施一公在平日坚持跑步基础上,进行了两个月的系统备赛训练,尽管广马当天天气闷热,气温在20多度,湿度也很高,挑战不小!
施院士还是在同伴鼓舞支持下,顺利完成比赛,成绩也相当不错。其实早在去年,施一公院士仅用时1小时39分钟20秒,完成了广马半马,平均配速达到442左右,这一成绩也已经相当了得。
从视频画面以及赛后采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作为长跑爱好者的他,所形成的明显训练痕迹,施一公清瘦而肌肉结实,一看就是跑步高手。
之前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只要北京空气质量尚可,他就会在校内跑上几公里,平均每周要跑二三十公里。他不仅自己跑,还带着团队跑。
上高中时,施一公就练习长跑,从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进入清华上本科后,由于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他便转练竞走,从5000米到1万米。
他曾在校运动会上创下全校竞走项目纪录。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学毕业5年后,这个纪录才被打破。很难想象,如今的大科学家当年还从事过竞走这样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运动项目。
施一公院士说:跑步让人有更充沛的体力,有的人以为,花了很多时间锻炼学习效率会降低,实际上,如果跑步方法得当,能有效增强心肺机能,还能让大脑供血充足、思维敏捷。
1、报效祖国任职清华
2008年,已经具备国际学术地位的施一公放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优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
作为享誉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回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引起震动,《纽约时报》在头版进行专门报道,探求其中原因。
施一公回答:“其实,我的动机再简单不过:报效生我养我的祖国,这是每个中国人深入骨髓里的使命感与归属感。”
施一公表示,“我希望能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回来为祖国健康工作至少30年”。
2013年4月施一公先后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2、中国科学研究事业需要敢于直言的科学家
他经常发出批评之声,言辞直率,尖锐甚至激烈。他直言:“一些学者利用自己的名望,在与自己无关的科研成果中挂名。不诚实比巨大的科学错误更可耻。”
在2018年两会上他说:“我以为2020年中国的论文总量会超过美国,可是没想到今年已经超过了”,然而 “很多论文不过是垃圾。”
他是一个大胆耿直的人,回到国内他经历了科技界的众多于科技创新不利的潜规则,从心里深处感到焦急。
他说:“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别:国外的行政是服务学术的,教授发言权很大;但在国内,行政对学术的控制太多”,“每办一件事,都可能有很多行政环节作梗”。
3、始终怀揣建设中国一流大学梦想
2015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简称西湖高研院)在杭州正式注册成立,成为西湖大学前身及筹建依托主体,施一公任首任院长。这所研究院定位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民办的、含理工生医等多个研究方向的小型、综合性、剑指世界一流的高等研究院”,并以博士生为培养起点。
施一公如此描述他心目中的理想之校:“我们希望五年以后、十年以后,西湖大学可以聚拢一大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在这里从事最尖端的科学研究,做出最有意义的科学成果,培养最优秀的青年学生,用自己的才智尽情地探索科学知识前沿,推动人类进步,造福全世界。”
励建安院士69岁年跑量超3000公里
今年完成10场全马PB409
如果说施一公院士十分热爱跑步,那么我国康复医学顶尖权威、美国国家医学院国际院士,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中心主任励建安教授简直就可以用痴迷来形容!
1、从“教人运动的口号派”到“主动运动的行动派”
励建安教授坦承自己在多年以前是“口号派”,教别人怎么运动多,自己却很少运动。
由于工作异常繁忙,压力大,励教授跟早些年许多成功人士类似,体重飙升,大腹便便,以没时间为借口,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这导致他的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经常感冒发烧,带状疱疹发作。
2016年,励教授就开始尝试跑步。这一跑就一发不可收拾,跑步给励教授带来巨大变化,近几年没有生过一次病,体重下降了近30斤,完成了近80个全程或半程马拉松,人生再上巅峰!
2、从“教人康复的理念传播者”到“自己主动康复的践行者”
励建安教授最为津津乐道的案例就是他在2016年9月发生的一次骨折。他在晨跑时不慎摔倒,右脚外侧着地,当经诊断为右脚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作为康复专家,励教授深知运动对于康复的积极作用,他决定拿自己来做个实验。
● 骨折后第5天,他在无拐杖的情况下步行半小时,走了近6000步;
● 第11天开始尝试慢跑;
● 第12天,他登上了南京的紫金山;
● 第18天,他在徐州出差跑了10公里;
● 第70天,在南京参加了半程马拉松;
● 2016年12月11日,骨折后第80天,励教授在广州马拉松赛上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全马。
经过在自己身上进行康复实验,励教授发现,受伤的患处并没有因为运动而加剧损伤,反而缩短了伤口的愈合时间。
励教授每次谈及他的跑步经历,他都喜欢用这个案例告诉大家,“运动是良医学”、“不是好好休息祝你早日康复,而是好好运动祝你早日康复”这些十分重要的理念。
3、8月完成7天7个半马挑战赛
2020年8月底,励建安在暑热还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在南京和成都两地完成7天7个半马挑战,并且他是在非常繁忙工作状态下,同时又是在全过程中身体完全健康无伤、没有明显肌肉反应和过度疲劳情况下完成的挑战,这样的能力,这样的毅力,令人叹为观止!
用励教授自己的话来说:跑步几年,他几乎没有发生过伤痛,身体状态比以前好太多,几乎不发生感冒,困扰他的带状疱疹也没再发生过,吃饭好,睡觉香,没有任何慢性疾病,这都表明他的身体是完全可以承受这个运动量的,并且从这个运动量中他获益很大,耐力还在不断提升,他说又有什么理由拒绝目前的运动量和运动水平呢?
励教授完成7天7个半马挑战赛
头发虽白但更加精神更加健康的医学泰斗
励教授表示:作为一名从事科研工作一辈子的老科技工作者,他现在热爱跑步运动,其实就是他拿自己做科研,他把自己作为实验对象,几年下里,他已经看到了科研成果,那就是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大幅度改善,并且他想研究一下未来他还能发生哪些变化,他想知道他的耐力极限、速度极限、年龄极限这三大极限在哪里?
用励教授自己的话那就是“如果他能活到100岁,他就能跑到100岁”!
4、下半年赛事恢复每周一场全马并创造佳绩
今年由于疫情导致9月之前都没有马拉松比赛,励教授转入扎扎实实的日常跑步训练,月跑量稳定在300公里,配速也得到显著提升。
下半年赛事恢复后,前期积累所产生的效果得以显现,励教授积极参加赛事,最高峰时每周一场全马。
2020年度他总跑量超过3000公里(统计到12月14日)。全马成绩提升20分钟(PB409在盐城马拉松创造),已经达到他所在年龄段波士顿马拉松赛参赛标准。
励教授在朋友圈总结自己一年表现时说:“和自己比,今年无论是跑量和速度都全面提升。全年无伤病。今年最重要的进步是和一批精英成为倡导运动是医药,运动是时尚的布道者。2021年,我们继续加油!”
84岁钟南山院士
一口气10个引体向上
我国呼吸病领域顶级权威专家,为我国乃至世界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已经做出重要贡献并且还将发挥巨大作用的钟南山院士,众所周知,是一名运动发烧友,虽然他已经84岁,但他身材高大健硕,精力充沛,常年坚持和参与运动赋予了钟院士远远超越他实际年龄的年轻状态和旺盛活力。
钟院士在多个场合表达了他对于运动的深刻理解——运动应当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里的必需,这句话通俗质朴,但却体现了运动的最高境界:把运动作为生活方式,让运动融入血液。
1956年,正读大学三年级的钟南山因体育成绩突出,作为北医大(现北大医学院)的代表参加了北京市高校运动会。他在运动会中摘取了400米跑的桂冠。
时至今日,北医大还有几项由钟南山创下的运动纪录无人能破。钟南山曾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四百米栏的全国纪录。
钟南山院士一直坚持运动,在日常繁忙工作之余,钟南山院士每周都要抽出三四天进行锻炼,每一次的时间都会保持在40分钟到50分钟。
钟院士强壮的胳膊显示了他长期坚持运动的痕迹
钟南山表示自己会先跑步25分钟左右,锻炼下肢和内脏;然后做双杠臂屈伸撑,一口气20个,还有一口气10个引体向上以及仰卧起坐,锻炼上肢力量。除了健身,钟南山院士还会选择游泳。
钟南山院士说从不会强求自己一定要做到多少运动量,“做完目标的量就不做了,不是做不动了,而是适可而止,我这个年纪保持体能很重要。”
按照钟南山院士的说法,锻炼就像吃饭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力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肌肉功能,而心肺功能的保持和提升需要靠耐力训练。这也是为什么,钟南山院士一直坚持跑步。
钟南山老伴、国家女篮前队员李少芬特意为他布置了家庭健身房,里面跑步机的使用率是最高的。
每次锻炼,钟南山都是穿上运动背心先在跑步机上快走和慢跑,然后才进行其他的训练流程。
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现场,84岁的钟院士走红毯时迈着矫健的步伐,大步流星向前走。
事后钟院士分享获奖感言,调皮地透露出一个可爱的细节,他说:“走红毯故意走快是为了显示我还没老”。
都说岁月不饶人,但岁月也会悄悄善待那些坚持运动的人,强健的身躯、饱满的精神、矫健的身姿,年轻的外形,三位大科学家的故事无不说明了这些,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就是良医!
总结
当科学家在跑步时,在思考什么呢?
也许思考没有解决的科学问题,或者放空自己,无论怎样,跑步都是伟大科学家面对繁重工作和保持健康的最佳应对之道!
我们普通人,同样可以用跑步来让自己更高效地工作,更健康地生活,无论再忙,都不要忘记跑步!忘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