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黑色诅咒》:10万人无家可归,人均寿命低于52岁

“在丹巴德,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是主人,煤矿划归国有、人们没有土地,不去煤矿工作就只能饿死。然而丹巴德人的妥协,换来的却是寿命大减、疾病缠身。”

这段话出自《印度的黑色诅咒》,作者印裔作家飞利浦·布鲁1988年在环印旅行途中,亲眼目睹“当地人被迫生活在危险环境中”,因而取名“黑色诅咒”并将其披露。如今,丹巴德的现状比布鲁描述的更恐怖,更加致命。

2019年,印度政府对外公布环境卫生与生态保护调查报告,110万人口的丹巴德位列印度第53名(共4242座城镇),这项报告瞬间引起全球哗然,就连联合国卫生组织都表示莫名其妙:丹巴德因拥有印度最大煤矿而被誉为“煤炭之都”,全市共有112座合法煤矿,2019年产量2750万吨,另有1000多座非法煤矿,年产量大约在1700-2000万吨之间,合占印度年产量的10%左右。

如此巨量的煤炭开采,势必对环境与生态保护产生巨大冲击,那丹巴德又是怎么取得这个“优异”的成绩呢?抵达丹巴德所谓的市区,我用力掐了一下自己的大腿,然后才与向导有了接下来的对话。

我:“这是丹巴德市区?”

向导:“准确说是丹巴德新建的住宅区,因为煤炭粉尘随风飘到这里才看起来很旧,老城区更脏更乱。”

我:“丹巴德市政不管?”

向导:“怎么管?印度腐败原就位列亚洲前三,丹巴德腐败更是高居印度前三。”

我:“丹巴德有多少采煤工人?”

向导:“国有煤矿5万工人,其中临时工4.6万,私有/非法煤矿大约有11万人,算上童工15万。”

我:“为什么私有煤矿工人更多?”

向导:“私有煤矿买不起大型开采设备,只能纯手工开采再运到车上,虽说危险但收入更高,所以多数人愿意去私有煤矿。”

然而,所谓的私有煤矿收入更高,日薪也就500卢比(约43元人民币)。

第一站是贾里亚煤田,向导引荐的安全员告诉我们:这座煤田是英国人发现的,从1894年一直开采到现在,目前占地面积约450平方公里,共有23座地下矿与9座露天矿,是印度最古老的煤矿,也是印度最高品位焦煤的产地,主要用来炼钢。

为什么把第一站设在贾里亚,向导的原话是:因为贾里亚是真正的“炼狱”,亦是“黑色诅咒”这个称号的起源。

1916年5月27日傍晚,地处贾里亚煤田中心区域的巴赛克村地下突然冒出一股白色的刺鼻气体,次日凌晨有村民发现白色气体越来越浓,紧接着越来越多的火苗从地下窜出地面,两天后,村民们的房屋出现开裂并逐步坍塌,巴赛克村就这么成为贾里亚第一个“被诅咒”的村子。

在之后30年里,火苗顺着风势蔓延到17.32平方公里面积,超过10万人被迫迁离,当时的卫生专家李普德说:煤田火灾污染了数百平方公里土地的空气和水源,如果在这里生活1年,预期寿命就会减少10年。

1948年5月,离英国人撤退不到一年,刚刚组建起来的丹巴德市府迫不及待宣布“冒烟的土地交给政府治理”,并于1970年圈出一块“危险区”,要求村民全部撤离。表面看起来要花大力气治理火灾,实则是无偿取得村民手中的土地,而所谓的“冒烟土地”与“危险区”,其实是焦煤矿的中心区,开采至今都未曾公开储量。

失去土地的丹巴德村民就此沦为廉价煤工,明知这份工作会有生命危险,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工作,才有了如今“人均寿命低于52岁”的统计数据。

在16号煤区,我们见到了为煤场转运焦煤的司机夫迪兹,经过一个小时的交谈才知道,他的父亲和其他村民一夜之间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后,也曾跑去大城市打工,但不管是新德里还是孟买,没有技能和学历的他们都找不到工作,只能做一些底层的临时搬运工,辛苦不说,还得露宿街头。

走投无路时听说丹巴德有人通过行贿拿到了“私采证”,正在招收采煤工人,于是一家人又回到了家乡,夫迪兹长大后靠着父亲的人脉从井下换到了井上工作,每天工作时间最少12个小时,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

夫迪兹指着远处的工人说:丹巴德煤矿工人一般分4种,第一种是有医保和意外保险的国企临时工,每天工作8个小时、管一顿工作餐、每个月休息2天,但月薪只有1.2-1.3万卢比;第二种是机械操作工与司机,私煤的收入会比国企高40%-50%,夫迪兹目前月薪2.2万卢比,如果去国企也就1.5-1.7万左右;第三种是私煤的采煤工,没有保险医疗也不管饭,做一天给500卢比,超出工作量还有额外补助,比如地面凿工,超出工作量100公斤就额外给10卢比,搬运工每超出50公斤给6卢比,以此类推。

第四种是“编外人员”,也就是童工的意思,没有任何纸面协议与口头约定,随到随做,10岁以下只能搬运碎煤,一盆1卢比,10岁至16岁换成篾篮,50公斤4卢比。所以,很多孩子会虚报年龄,就为了多赚2卢比。

在露天煤区看了两个小时,我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孩子都长不高,有的少年已经17岁了,身高却不到1.4米,与头顶堆叠的篮子形成强烈对比。

回城路上经过一座私人煤矿,向导说这座煤矿已经废弃多时,只有路过的司机还在收集地面上的碎煤贴补家用。据说是井下矿道通风不足导致挥发气体积聚,被开凿时的火花点燃,这样的废弃煤矿在丹巴德比比皆是,官方宣称“灭火卓有成效,目前着火面积仅5-6平方公里”,但人们都知道,这个数字至少要乘以十倍才对。

果然,我随便翻翻就找到了印度杂志《VQR》在2010年的报道,其中就写到火灾已蔓延至少60平方公里面积,最深的矿洞火灾发生在地下140米处,其释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气体引起温室效应,使丹巴德上空温度逐年增高,超过8万人确诊呼吸道与皮肤疾病。

在这里,天空和地面都是暗灰色的,空气刺鼻还带有几分类似战场硝烟般的窒息感,难以想象110万居民是如何应对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起向导说的“炼狱”,莫过如此。

第三天是贾里亚煤田私矿最密集的西北区,目视不过5平方公里面积的土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300多个煤矿,其中绝大部分都位于地下,因为地表上的煤早就被采的差不多了。

19岁的李梅与18岁的弟弟安凯斯从小在这里长大,担任采煤工人的年限却都超过了10年,他们没进过校园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兄弟俩收到最贵的礼物是成年礼,父亲花1560卢比给他们买的两条牛仔裤。

李梅说:“煤炭掌握着丹巴德人的生命,没有煤炭就会饿死”。为了不被饿死,李梅14岁的表弟放弃上学也下到了井下,这不是个例,从缩影中能看到丹巴德人的现状,比兄弟二人更惨的人,多的是。

当我问表弟知不知道“黑色诅咒”时,他转头看向地上的煤炭,久久才回了一句:“这是我们生来就该背负的,来世就不会了”。原来,丹巴德地区是印度教点名的“贱民区”,出生在这里的所有人都被告知:“只有安分守己的赎罪,来世才能改变种姓,成为高高在上的高种姓人”。

所以,丹巴德人背负着“腐败”与“贱民”的双重压力,如同煤炭一样为“高种姓”贡献源源不断的财富,亦如燃烧一百多年的矿井一般,最终被废弃,直至无人问津。

原以为富矿区的生态环境也能排名印度第53名,那丹巴德人也不至于那么凄凉,但亲眼目睹一名“编外人员”用简易工具开凿煤墙泛起煤尘时,我才意识到,印度人是多么的痴迷“报表”与“排名”;当表弟累到瘫坐煤堆向表哥要水喝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布鲁在《印度的黑色诅咒》中所写的“寿命大减、疾病缠身”,一点都不夸张。

你会相信这是14岁少年的手吗?尝试着虚构一下,这双手经历了什么?

(下一篇是印度瓦拉纳西,一座传说中的“圣城”,现实中的“臭城”。点击关注,等待更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