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打造精品,《1921》赋予主旋律影片新时代表达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具有非凡意义的时间节点上,今年将有多部庆祝的电影作品面世。在这其中,集结业内众多优秀演员的《1921》受关注度最高,影片由知名导演黄建新执导,郑大圣担任联合导演,自去年宣布开拍后便迅速获得了业内和观众的广泛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庆祝建党百年的重点影片,《1921》不仅以影像艺术还原了那段热血澎湃的革命岁月,以革命先驱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为当下观众带来启发,同时影片在情节编排、群戏呈现、类型融合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以中国电影人的独特匠心赋予主旋律电影新的时代看点。
集结众多优秀影人
顶级团队匠心打造《1921》
从2009年的《建国大业》开始,国内电影人逐步摸索出一条将主旋律电影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也是从这部影片开始,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纪念日所在年份,市场上都会涌现出一批备受关注的主旋律献礼影片。从之后的《建军大业》到《我和我的祖国》,主旋律电影也在不断升级,一批又一批优秀电影人积极探索,以影像手段重现历史事件,并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赋予主旋律电影人文厚度与情感温度。而作为庆祝的重点影片,《1921》所承载的期待和关注度不言而喻。
为了以最完美的面貌呈现这部影片,《1921》首先选取了一批兼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演员阵容。影片不仅囊括黄轩、倪妮、刘昊然、王仁君、王俊凯等一批杰出的青年演员,还邀来了陈坤、宋佳、袁泉等中生代实力派,而张颂文、祖峰、倪大红等一众戏骨的加盟也为影片带来了多重质量保障。
对于这样一部聚焦建党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电影,相比于其他电影,《1921》对于演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每一位演员进组前剧组都发放了“大礼包”,其中包含相关历史人物的介绍、传记、纪录片等,在正式开拍前,演员们也都以严谨的态度钻研学习,并力求从外形、神态、口音等层面还原历史人物。比如,袁文康、刘昊然、王仁君等多位饰演“一大”代表的演员都为了更接近角色而减重,在片中饰演王会悟的倪妮出道9年,为该片首次剪掉长发,饰演李达的黄轩更以寸头形象亮相银幕。
据影视产业观察获悉,在《1921》中饰演刘仁静的刘昊然为了呈现出“小马克思“的理论水平,在开拍前下了许多功夫熟读当时的理论文章;此外,片中有一场戏是陈坤饰演的陈独秀与李晨饰演的李大钊在狱中探讨中国未来的前途,在拍摄过程中,陈坤在导演没有提示的情况下眼泛泪光,监视器后的黄建新导演看后大赞“这段表演超出预期”。另一位主演李晨在拍摄李大钊就义的一场戏前,为了更贴近人物赴死前的状态而一夜未眠,第二天眼圈黑紫、面部浮肿,呈现出了化妆所无法达到的状态。
如果说这些优秀敬业的演员是《1921》的“面子”,那么在银幕后勾勒起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影片所有幕后人员,则构成了《1921》的“里子”。为《1921》担任监制及导演的黄建新此前在主旋律电影领域有着多年经验,出自其手的《建国大业》《我和我的祖国》等都获得了不俗的反响,在观众中具有极高的认知度;而担任联合导演郑大圣创作履历丰富,此前执导过多部类型各异的佳作,他的加盟也为影片带来双重保障。
此外,在《1921》的核心幕后团队中,还包括参与《可可西里》《八佰》等影片的摄影指导曹郁,担任过《建军大业》《妖猫传》等影片造型指导的陈同勋等,显而易见,《1921》几乎涵盖了目前国内经验最为丰富、专业性最强的电影人。在前期筹备工作中,为了还原影片中的主场景“一大会址”,团队从长三角各地招募了近300人的工匠团队才完成搭建拼砖工程,而为复刻《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博文女校等实景,团队更在上海实地测绘了30余处相关历史旧址,并于车墩影视基地耗时三个月1:1还原。可以说,《1921》是一部凝聚了数百位中国电影人五年心血和艺术之魂的匠心制作。
群像塑造+类型创新
赋予主旋律电影全新看点
对于当下的主旋律影片来讲,既要以严谨的态度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又要让其具备商业片属性,令广大观众和业界专家拍手叫好,同时向观众传递出主流价值观,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而为了完成对主旋律电影的升级,让作品不落窠臼,《1921》在叙事节奏、群像塑造、类型融合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
首先是应对叙事上的挑战,黄建新导演提到:“《1921》聚焦1921这一年前后,甚至是集中在几个月内发生的事情,以上海为故事中心,辐射到全国及国际社会,高度浓缩地展现建党历程。”显而易见,与以往讲述革命历史故事的主旋律影片相比,《1921》时间跨度更小,内容密集度更高,聚焦建党前后数月时间风云变幻的事件,因此也为叙事带来了更大挑战。
为了更加全面立体地呈现这段历史,剧组特意前往全世界的档案馆寻找不同的角度和史料,在此基础上,编剧团队花费四年时间创作剧本,数易其稿。而除了国内视角外,《1921》还首次以国际化视角来呈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热血历史,比如片中包含了多段涉及欧洲、日本等国际代表和反动势力的戏份。国内、国际多条线索平行推进不仅为影片带来了全方位的看点,也从侧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不易。
其次,在聚焦主线情节的同时如何在短短2小时内编排进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并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成为《1921》面临的另一个挑战。为此,《1921》在紧紧围绕“一大”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条主线的基础上,穿插了多条极具看点的支线,历史人物一一登场的同时,也自动让观众在脑海里串联起这段热血历史。比如在影片开头,主创以一段简短的狱中对话生动呈现出李大钊和陈独秀的革命友谊;而对“一大”召开前周恩来、邓小平等留法学生心系革命的描述则让观众热血澎湃。
与此同时,对毛泽东和杨开慧告别时的动人呈现,对“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刘仁静初到上海时被邓恩铭、王尽美围住仰慕偶像般的趣味描述,以及对李达和王会梧夫妇新婚后挤在亭子间为革命事业奉献的戏份呈现,都让影片的群像塑造更加鲜活立体。通过这些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也让《1921》所展现的这段热血历史有了贴近观众的情感温度。
此外,新时期的主旋律影片需要新的表达,为此《1921》在类型上大胆进行融合创新,在主旋律基调上加入谍战、动作等类型片元素,为主旋律电影创作提供新的思路。比如,《1921》中贯穿了一条完整的日本线,从国际视角描述日本警方对来沪日本共产党员的追踪,对此创作团队选择以追车戏、动作戏等类型片元素展现国内外反动势力试图阻挠“一大”召开的情节,其中国际代表与反动势力在上海街头的一场追车戏更是让人全程手心冒汗……通过将主旋律题材与类型片元素相结合,不仅让《1921》的观赏度大大提升,有效获得观众共情,也完成了对主旋律电影的革新,打破以往创作定式,拓展了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多样性。
用镜头书写热血党史
《1921》呼应新时代使命
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整个国家而言,2021都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这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式开启,这一年民法典实施、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天问一号”火星着陆……一系列国家大事都受到各界瞩目。与此同时,在今年中国共产党也将迎来。
今年2月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在总书记的号召下,各界文艺人士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参与创作,营造同庆百年华诞、共铸历史伟业的文化氛围。而《1921》正是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节点上,通过电影艺术的方式,将革命先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传递给观众,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必然性和革命精神传播给全国人民。
在接受采访时导演黄建新也曾谈到:“我们希望这部电影能给更多年轻人提供一个回望百年征程、读懂百年初心的机会。一百年前,一群和他们年龄相仿的青年,满怀理想和壮志,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矢志改变中国的面貌,这是容易引发今天年轻人的共情与共鸣的。”
的确,主旋律电影不仅承担着还原历史的重任,也必须主动承担起启迪后人、教育观众的作用,而《1921》中先辈们所展现出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也正激励着当下每一个年轻人。比如,片中有一段王仁君的奔跑戏,他饰演的毛泽东在得知受到陈独秀的邀请时,连忙放下手里正在洗的衣物一路奔跑,而镜头也精确捕捉到了此时毛泽东脸上洋溢的笑容……这一段看似简单的戏份,生动地展现出革命先驱朝气蓬勃、满怀希望的精神面貌。对于当下的年轻群体来说,革命先驱在为国家谋出路时所展现出的一腔热血,正是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向前。
在影片末尾处,导演还用了一段蒙太奇画面,展现何叔衡、邓恩铭、杨开慧等革命先驱在共产党成立早期英勇就义、为革命捐躯的情节,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通过还原革命先驱们为国家抛洒热血甚至献出生命的悲壮事迹,《1921》也给现今青年一代带来思想上的启迪,告知观众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而如今的新一代青年同样面对着时代风云、家国重任以及个人道路的重大选择,而我们必须像先辈们一样,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担大任,传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借助电影这一文化媒介,《1921》不仅是一次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能让当下年轻一代与革命先辈达成情感共振,在新世纪新阶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