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生活
〓 第 1492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自从上小学学会了写日记,写书信,写多种应用短文。慢慢地学会了写记叙文。渐渐地学会了写人,写景,状景,状物,叙事的文章也写得象模象样。经常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在作文评讲课上,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讲。
升上初中以后,在马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的写作水平大有提升。从此就喜欢上写作了。考上高中以后,在段愚和张兰生两位恩师的悉心指导教育下,我的写作能力大有提高,写作水平提升更快,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全八十多名同学,我已跨入写作水平前十名的行列。
在高中阶段,我又学会了写抒情散文和自由体诗歌,渐渐地又学会了写议论文。议论文有正论文,还有驳论文。在高中阶段还学会了写说明文,基本掌握了写说明文的几个方面,比如写一支钢笔,就必须写清楚它的形状、结构、作用即用途等。又学会了缩写与扩写,由于掌握了这方面的写作技巧,在工作期间,配上了大用场。精简民办老师,专业合格考试,函授考试等,都曾考出过缩写与扩写一类的命题。帮助克服了困难,度过了历次考试难关!
undefined
在高中阶段,还学会了写新闻报道,写新闻报道首先要突一个新字。还要学会写导语,不写导语,是不符合要求的。导语要简明扼要,说出新闻里的主要内容,说出结果,点出中心。也学会了写通讯报道。通讯有写人的,也有叙事的。但这类文章必须是真人真事,真地名,才有教育意义。绝对不可虚构。而小说则以社会上的人和事为背景、素材,经过作者的精心加工,反复提炼,把人物形象树造丰满。把故事情节写细。有些人或事可以虚构,起到烘云托月之效。
高中毕业后,当上了民办老师,步入了教育界。每天在批改完作业,备好第二天的课后,就在自己家里的煤油灯下写新闻,写通讯报道。在乌兰察布日报上发表文章,后来被聘为通讯员。
成家后,孩子也大了,家务也重了,学校的工作一天比一天抓得紧。星期天、节假日、暑假里,还得务艺包产田。在寒假里,也从不停闲,喂牛羊,给耕牛铡草,轮流放牛羊。家里开着小卖铺,还得去商都县城进货批发货。回来后,每天还得售货卖货。因为冬闲,买货的顾客乡亲们又多。家里的顺山大炕上每天还有两摊子玩耍扑克牌的乡亲们。就这样,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寒暑假里,忙得不可开交,忙得不亦乐乎!慢慢地就把心爱的写作之笔放下了,写作生活也淡忘了,后来索性就不去想了。
这一放,这一搁,就是几十年。刚退休那几年,搁置多年的文笔,觉得有点儿沉重,曾经几次想拿,试了几次,怎么也拿不动,也就搁浅了。每天就是接送孙儿,闲暇时和人们玩耍扑克牌。手机上的功能,只会接听、拨打个电话,看个短信。其他的功能都不会,也不想去学。有个需要存的电话,也得让儿女或孙儿给存上。有时候,孩子们不在跟前,就得找个熟人给存上。去年上半年,因为疫情,女儿只能宅在家中上网课。我也宅在家里无所事事。一有空儿,女儿就教我和老伴儿学习如何聊微信,我却没信趣学。几天后,老伴儿学会了在微信上聊天。又过了几,老伴儿又学会了视屏通话聊天。
看到老伴儿进步很快,进步不小。我有点儿心动了。女儿劝,老伴儿也劝,让我试试看。于是我就拜师学艺。在女儿和老伴儿的帮助下,有了一点儿进步。但是前学后忘,回生现象常常发生。有时候,嫌女儿说,嫌老伴儿唠叨,真得有心思放弃不学。然而,转念一想,出到外边,常常被别人笑话儿。当老师的有文化,不会微信聊天,不会在手机上写微信发给熟人,太可惜了!
自己也是个爱面子的人,老是让人说三道四,当老师的,手机上的功能啥都不会。还不如人家一字不识的文盲嘞!于是,自己下了决心,一定要学会在微信上利用网络资源,与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进行沟通,交流思想,亲切聊天,嘘寒问暖,方可增进友谊,密切关系。
undefined
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天天学,时时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在网上微信聊天。过了几天,又学会了视屏通话和面对面聊天了。女儿就趁热打铁,教我在微信平台上用手指书写汉字,然后再发送给加了微信的亲戚朋友同学等。
学会了这些,我就拿起了搁置多年的文笔在草稿纸上写文章。这时却不觉得文笔有多沉重了。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定稿后就把文章用手指在微信平台上,书写发送到同学朋友圈了。这时,女儿伸出了大拇指夸赞我:“老爸,你真棒!"同学们看了以后,也赞不绝口。这样,我就更有信心了。每天信信满满地写作,发送。
突然有一天,老同学张丙亮告诉我,他在“老事旧人"平台上发表文章,让我与王成海先生联系。联系好以后,我得到了王先生的大力支持和热烈欢迎,于是乎,我就每天奋笔疾书,连篇累牍,一发不可收。每日里争时间,抢速度,基本上每天写一篇,发送给王先生一篇。
一开始,段落层次在手机上调不过来,给王先生阅稿编辑增加了不少困难。我就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正如毛主席所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慢慢地学会了调整、调动。
后来发现,在草稿纸上先写后,再往微信平台上写,太费时间。就琢磨着,先在大脑里立好框架,再在胸中打好腹稿,然后就在微信平台上用手指书写。结果发现挺不错。于是就再也不用在草稿纸上去写了。
在写的过程中,不断出现问题,女儿上学去了,我就向儿子或孙儿请教,这样,一个个困难问题都迎忍而解了!
从去年的八月份至今,已经在老事旧人这个平台上表了一百一十多篇文章了。在这里我深深地向王先生致谢!
在将近半年的写作中,我在写乡土体裁时,注重用乡土语言,觉得更富有乡土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更鲜明丰满。在描写人对话时,语言基本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的外貌特征、动作、心理活动,也基本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的人物树造就比较丰满。还注意到了时代环境描写,突出时代特征,有时代的烙印。另外,我还注意到对文章的冷处理,并且遵循文不厌改这条原则,对写作完成了的文章,不急于发送。反复阅读,检查,最少在四五遍。对文章的文字,遣词选句,层次安排,前后呼应,错字别字,逐一认真审阅调整修改,然后再发出去。自己所写得文章,要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认真耐心地栽培,才能培养成栋梁之才。要象自己载种下的小树一样,精心浇灌,剪枝,消灭病虫后,才能培成参天大树。
当然,我所写的文章,算不上精品,但是,我也尽力而为,起码达到了自我满意。别人也愿意乐意观看阅读。经验谈不上,也算是体验吧!
在这将近半年的写作创作中,我基本上是废寝忘食,日以继夜,争夺秒地在构思创作,修改。吃饭也误不了修改,上卫生间蹲马桶时也误不了创作。半夜里醒还要构思,打好腹稿后,还要在手机的微信平台上进行创作,撰写文章或诗歌。不然的话,生怕第二天起床,把东西全部遗忘。有时候老伴儿翻身醒来,发现我还在构思或写作,就要唠叨怪怨我,怕我熬夜累坏了身体,熬坏了眼睛。批评我;“紧得写,写多少哇有啥用?不好好休息睡觉!"我只好应答,马上就好,马上就好。
这种情况,成了家长便饭。有时写着就困乏打瞌睡,稍不留神,半天的辛苦,就被手指不经意间,轻轻地删掉,真可惜!没办法,第二天,再重构思,重写作。这种情况也发生过五六次啦。但还要坚持熬夜去创作,撰写文章,痴心难改,爱不离(文)坛。每晚最早休息也在十二点多,有时甚至在一点多,那也是老伴儿在催,在监督,在唠叨。如果人家不在家,就会熬到三四点钟。因为我知道,日子天天在悄悄地过去,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分分秒,在手指间无情地离我远去。我总感觉,我不可能再活个六十多岁。就算长寿,活到一百岁,成为百岁老人,成为百岁老寿星,也只有三十几年了,真是弹子一挥间呀!
上帝和马克思留给我的时间已经屈指可数啦,我要珍惜时间,珍惜有生之年,多给儿女们,孙辈们,以及后人们,多留一点儿纪念,夸张一点儿说,也算作精神食粮或者精神财富吧!我要马不停蹄,快马加鞭,争分夺秒地在进行脑力劳动,辛勤地在文坛耕耘。我在杏坛耕耘近四十年,争取在文坛也耕耘四十年,也不白白地浪费我的晚年人生。好人我的余辉再为后人们发挥一点儿余热,温暖温馨所有我的知音读者,照亮他们人生,从而使他们的人生更精彩,更美好,更绚丽,更绚烂,更灿烂!也算我的晚年,没有白白地,没有浑浑噩噩地,没有稀里糊涂地度过度完!而是紧张而辛勤地,快乐而愉悦地,在自己一生钟爱的天地,文学园地文坛中含笑度过人生最美好的儿孙绕膝的夕阳红的晚年时光,将终身无憾地去见上帝,去到马克思那里,汇报自己一生没虚度。晚年也一直在拼博!那将会多么地欣慰而光彩呀!
正所谓:
生命曾可贵,
爱好第一位。
为她献一生,
后悔不存在。
青史留名在,
贡献在首位。
在世千般好,
精神传后代!
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