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成长,只有生命的唤醒,才能打破封闭的循环 | 头条

教师陷入职业瓶颈,工作缺乏激情;学生学习不主动,做事没有担当;家长不理解学校的做法,也不予配合……校园常态困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怎么办?
其实,一切皆源自于生命的局限,要改变现状,我们就需要超越局限,成长生命。

你是否正陷入一个封闭的内循环?

有一位骨干教师,校长对她很欣赏也很信任,对她的工作从不随便干涉。直到一天校长发现她行为有异,就约上我跟这位老师进行交流。

原来她与下属沟通不畅,下属直接去找了校长,回到办公室后还散布消息称,“校长支持我。”骨干老师很受伤,越想越多,觉得校长不信任自己,甚至产生了想离开学校的念头。

校长得知来龙去脉后,非常惊讶道,“那位老师并没有提到你们的冲突,我也不知道你们有冲突。我不找你,仅仅是因为非常相信你。”

误会解除后,这位骨干教师的状态迅速恢复。她跟我说:“茅塞顿开,幸福喜悦。未来要停止'看见—猜测—情绪’的自动化思维,积极建立沟通。”

我们来看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却常常不会去求证,而是猜测,并将猜测结果当成结论,进而产生负面情绪,情绪又引导我们生命的走向,让我们更加确认自己的猜测,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内循环,影响我们的工作甚至生命状态。

仔细看看我们的周围,工作中的冲突,不愉快的情绪……很多都源于内在的这种封闭式循环。其成因很多:

比如“我”成为了障碍,将自己视作权威,不能接受别人的挑战,虽然这其实是一个假象,但却能时刻影响着我们;

比如以合理化的理由来逃避,把变自己视作受害者,一个无辜的人,其他人都在欺负我;

再比如因自我太过敏感,变得价值轻慢,将初心、激情,甚至理想都忘得一干二净……

这些都会让我们陷入内部循环里面走不出来。

怎么破?关键在于我们有“看法”时,不要去猜测,而是打开,跟对方直接进行沟通,消除误会,获取支持。

“看法”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周围人、事的反应。它源于我们的想法,又脱胎于由教育和经历形成的信念,坚挺地生长在每个人的内心,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承认并面对局限,才能绽放生命光彩

生命的局限其实有很多方面,我从6个维度去进行总结:

● 第一,重构认知

教育里面经常追求两件事,一是认知宽度,二是认知深度。前者指知识面,后者指理解力。一个学生若能两者兼备,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却不一定能应对生命中的考验,那还需要重构认知模式,也就是我们的世界观。

如何重构我们关于生命及他人的认知?这需要我们打破生命的局限。

举例而言,有些老教师水平很高,常常会指责刚入职的年轻老师“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到?”甚至说“你怎么这么蠢?”

有些老教师则相反“你做不到是正常的,我有30多年的积累,你才刚从大学毕业,我在你的年纪也做不到。”

这两种不同的认知会导致我们的管理方式不一样。

如果我们能对认知进行重构,就可以得到一种能量迁移,经验丰富的老师就把能量赋予给新晋老师,支持他们的成长。

所以,认知重构是每个人生命中一直要去做的事。

● 第二,重塑经验 

我们每天的见闻是一种输入,通过模仿、学习和应对三种方式内化为我们的经验,即人生观。人生观一旦形成,我们在面对新的人、事、物时,就会不假思索的运用这种经验去面对它,但这种经验能一直有效吗?

世界不断变化,每次社会浪潮总会带起一批新人,淘汰一些旧人,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固有的经验不能适应变化,要突破生命的局限,就要重塑固有的经验。

经验的重塑一定是基于对变化与无常的认知,基于一种谦卑和敬畏。面对变化的世界,没有人是万能的。

● 第三,觉知惯性

每个人都在空气中呼吸,如果不说,你常常不会意识到,因为呼吸已经成为习惯,只有在空气不好,或者不能呼吸的时候,你才觉得呼吸很重要。

惯性就像空气般的存在,由强大的生命力所形成的,通过日积月累逐渐形成我们生命中的舒适区。如果我们不知道惯性的存在,就是一种无明;不承认惯性的控制,是我们没有勇气;不改变惯性的影响,我们就是无力的。

每个人都会有两种惯性:喜欢为别人做决定,不愿为自己做决定。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经常以猜测认定出负面的结论。比如文章开头的案例中,骨干教师不跟校长沟通,仅凭猜测就认定校长不信任我;又比如很多时候,我们想去做一件事情,觉得不可能,想去拜访一个人,觉得他不可能见我……

其实,我们都是用觉知惯性为别人做了一个“不可能”的负面决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愿为自己做决定,而更愿意逃避自己的责任。

怎么办?我们要去觉察。有两种方式,他觉和自觉。

他觉能提醒我们去觉察,我们还需通过反思实现自我觉察。觉察后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负面反省,即从做的不好地方入手。这只是一个手段,其目的仍然是达成另一个方向——正面建立,因为生命一定要正面开展。

教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建立他正面的生命,如果我们总是指出他如何如何不行,这种负面反省的方式很可能会摧毁一个孩子。怎么办?我们需要告诉他怎么做才好,这是一种正面建立。

同样,成年人要突破生命的惯性,就要从负面反省入手,进行正面建立。

● 第四,看开现实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现实里面,但是我们能认知客观的现实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看到的现实,而非客观的现实。

曾经有一个从985学校毕业的学生初到学校,被临时安排到办公室做接待,结果这位老师心里非常难受,工作提不起干劲。

为什么?因为他把临时安排当成了一生的际遇,觉得自己人生很灰暗。实际上很多成功人士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际遇,他们不会把一时的不如意当成一生的不如意。

再举一例,也是一位新教师,进学校后努力工作,却发现很多同事都不帮他,这让他很受伤。“我为学校做事情,为什么大家不帮我,应该帮我啊。”

很多时候,这种“应该”思维让我们碰壁。为什么别人应该帮你?单位是有岗位分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有了“应该”思维,人和人就容易产生对立,不仅是同事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都可能因为这种思维陷入僵局,甚至导致关系破裂。

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应然状态,拿掉“应该”,接纳“现实”。现实中我们没有得到帮助,要想往前一步,就要去创造“可能”,去思考我怎么才能让别人帮我,是不是可以改变自己做事或沟通的方式?

当我们从“应然”回到“实然”走向“必然”的时候,人生就打开了一个缝,前景就不一样了。

● 第五,跳出标准

我很喜欢武侯祠的一幅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生活中,我们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其中最高频的标准就是“对错”。
我们讲“对错”,实际上在讲我是对的。没有人会拿着自己对错标准说对方是对的,如果所有人都说“你是对的,我是错的”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正因为我们总认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冲突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产生了。
这也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经常面对的情景,将标准变成了评判,基于评判展开了“战争”,“战争”一旦发生,我们生命的张力就受阻了,生命的成长也就难以为继。
● 第六,突破个体

每个人都有“我的”欲望,比如我的存款,我的岗位,我的荣誉……如果把生命建立在“我的”基础之上,就会很局限。

那些钱、岗位、荣耀真的是你的吗?这就回到哲学上的终极问题之一——我是谁。我们要把“我的”中“的”字去掉,从自己心性中去展开生命,去认识自己。

生活在世界上,我们不能只是自己,还有“我们”,从“我”走到“我们”才会有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再举一例,某校一位中层干部非常能干,但跟一名下属老师的关系非常僵。因为他觉得那位老师很优秀,一直想超过自己,于是视之为敌,甚至于看见她就不舒服。这种对比的思维模式,让她把对方当成一个对手,双方站在对立面。在生命成长锻炼营中,我们建议她将“对比思维”变成“追随思维”。变成被追随者,你就成了榜样。

只有从“我”到“我们”,才能突破个体的局限,整合更多的人去做更大的事情,实现生命更大的价值。

因此,只有当我们承认生命有局限的时候,才可能突破生命的局限。

承认自己优势与不足,承认有很多人比自己厉害。承认从而反省,更重要的是面对,也许那是生活中不堪的一面,但唯有面对才能获得突破,我们的生命才能绽放出更好的光彩,形成一个正循环,走向更好的未来。

生命有所坚守,才能实现超越

突破生命的局限有可能吗?有。因为我们生命原本就有超越性。

我们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身体,生命现实的存有,另一个是精神,生命超越的存有。只有从现实的存有进入超越的存有,从身体进入到精神的时候,我们的超越性才能实现。

超越性有两个方向,一是求知,探索外在的客观世界 ,二是立德,开辟内在的人格世界。

生命的学问是实践的学问,它强调学行合一、知行合一,而不是留在概念、知识层面,需要所学与所做通而为一,所知与所做达成一片。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站起来的时候,一切才可能站起来。

“人是人,不是物。”这句话很简单,但又无比庄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就是那一点点的差别才建立了人跟动物的不同,同时也是人作为人最后的底线,也正是这很微小的差别,我们有了仁义之根,建立了人性、人格、人伦、人道,进入了一个文明世界。

我们一定要思考最根本性的问题。教育为什么可行?人为什么是可以教育好的?因为每个人内在都有两样东西,第一个是良知,第二是自由。前者是内在本身向善的心,后者是自由的意志,我能够决定我要去做,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事情。

良知跟自由从何而来?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来。孔子孟子几千年前就提出了仁义,我们的内在就是从这里来,这背后就是文化自信。

所以,文化是教育的根据。我们要了解文化,让生命有一种依归,让内心有一种超越的企向,或者说一种内在的超越鼓舞。

没有坚信,何来坚守?没有坚定,何谈坚持?

所以,我们内心一定要坚信和坚定,包括对我们的教育的理想。

在第一期歌尔少年生命成长锻炼营中,当一个初中孩子听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他非常兴奋,说自己收获很大,“原来美好就在我生命当中,我想要就来了。”于是,在其后的成长中,他的主动性就绽放出来。

“主”是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的钥匙

生命一定是在体验中去实践,去成长的,而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知识。基于体验,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孩子的生命成长,我总结了4种:启发善诱、当下点化、因材施教和潜移默化。

● 启发善诱。孔子说“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指当一个人问我不知道的问题时,我从正反两个方向不断追问,最后找到了答案。

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他一步步地引导我,充分调动了我的学习潜能,让我欲罢不能。

这就提到老师要以教练式的探询开启对方的主动性、自发性。因为每个生命都需要对自己的生命有控制权,所以人们不和自己的观点争辩。当我们用启发式的方式让孩子看到生命的正向面,他愿意做选择的时候,他生命的主动性就出来。

● 当下点化。只有当一个房子有缝隙的时候,阳光才能照进来。所以我们以当下点化直入心性,让阳光适时照进生命。

我曾经在一个国学营里讲“付出你的'好’”。两个孩子正好在里面打架,我们问他们,“你们两个在干什么?”一个说他骂我,另外一个说他打我。我又问,“你们刚才付出的是好还是不好?”“你们希望别人对你付出的是不好吗?”“若不希望,现在你们怎么办?”几番追问下来,两个孩子相互道歉,而没有任何教化在里面。

生命教育的时机,是在生命呈现可教之机的当下。直入心性不是简单地讲道理,也不是强制性地灌输,而是在感通对方生命的当下时刻,连接到对方的内心。

● 因材施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问了孔子同一个问题,孔子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为什么?因为提问的两个人是不同的。子路好勇直率,经常闯祸,所以要慢点;冉有经常退缩,所以要快做。

因此,我们要感通生命,差异建立,以生命的真切关怀进行因材施教。

● 潜移默化。生命的教育是潜移默化,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种场域,以场域的光亮朗照生命的整体,以场域的文化浸润生命的细节。

给孩子温暖的土壤,让孩子面对生命中的局限时,能感到安全、温暖,获得向上的力量的。

学科的教育以教师的分工而达成,生命的教育以教师、家校的合作而达成,以同理之心看待每一个生命所面临的困惑和无助,以成全之心支持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和提升。

总之,教育是生命的感应。我们经常说教师要有自主性,学生要有主动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主”。“主”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挺立,教师和孩子只有基于此才能从局限到超越,从过去到未来。

所以,教师就要觉察并生长自身内在的“主”,同时要去肯定并扶持学生内在的“主”,这样才能以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以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

最后,我想用唐君毅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演讲的结束:

“只要你好,世界便可变好,因为扩大你的好,便成世界的好。世界之好坏,不系于世界本身,而系于你自己。”

作者 | 金伯扬(教师生命成长共同体特聘导师,资深领导力教练)

来源 | 本文据作者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区域论坛演讲内容整理

责编 | 三石

(0)

相关推荐

  • 校长引领教师精神成长

    没有真教师,就没有真教育.然而在现实中,在我们教师身上,究竟有多少正能量的传递?又有多少对生命的真爱?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着什么? 面对低收入,教师有更多的迷茫和徘徊:面对学生的需求与兴趣,教 ...

  • 关于教师成长,这些一线管理者告诉你如何“培土”,怎样“育种” | 头条

    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朝着"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方向同步发展.那么学校该如何做好"培土 育种"工作呢? 4月10日 ...

  • 教师精神成长需要管理转型

    李政涛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的深度变革不能不关注教师的生存现状和生命状态.教育就如同一棵树,是否枝繁叶茂,是否硕果累累,主要取决于树根.这个&q ...

  • 真正有魅力的女人,并不是凭借能力取胜,而是赢在三个认知上

    文/唐若 唐若心学原创作品,违者必究 有人说,一个女人要想赢,就必须要有能力.事实上,真正厉害的女人,并不是凭借能力取胜,而是凭内在的高级认知. 一个人的认知会决定他们拥有什么样的行为系统,更决定他如 ...

  • 打破教师成长的困局

    王占伟 近日,记者参加了两场名为"觉醒之旅"."蜕变之旅"的体验式教师培训:导师将企业培训机制导入教师成长体系,讲解的内容很少,植入了大量体验式的活动和游戏:培 ...

  •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基础教育的使命不只是学业和学习,更应是生命的健康全面成长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 2021年在期盼中到来.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教育工作者身上的责任愈发重大,广大教师对于教育价值.功能的理解愈发深刻. 如何以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点亮 ...

  • “不乖教师”的意味 ——在“馨火读书会”的分享

    "不乖教师"的意味 2019.4.20晚上 引言,或开场白 各位老师,晚上好.感谢任飞艳老师和桂馨基金会的邀约,让我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与大家见面.今天我还邀约到这本书的另外一位主编 ...

  • 她深鞠一躬,但我倍感沉重

    她深鞠一躬,但我倍感沉重 作者:李广生 参加一所学校的教师发展论坛,观摩了一节数学课的现场教学,听了几位青年教师的成长汇报.这些"小老师"站在讲台上很有范,或是娓娓道来,或是慷慨激 ...

  • 【推送13】杨聪伟:十年磨得一把犁

    十年磨得一把犁 (四川)杨聪伟 我早知道,吴家小学是区内一所近郊的农村小学.2004年12月23日,我到这所学校当校长时,新教学楼启用不到一年,11个村小刚刚全部合并,这所中心校,便成了一个充斥着浓浓 ...

  • 关系清理好的人,才能打破吃苦的循环 | 德芬推荐工作坊

    2017年,我有幸结识了素珍老师,她帮助我跨越了2017到2018的一个坎. 我很有幸,承蒙老师为我做了三次个案,用强而有力的家族能量系统,清理我父母双方以及我自己从家族承袭下来的负面能量(业力),过 ...

  • 如何才能唤醒教师不断成长的事业渴望

    如何才能唤醒教师不断成长的事业渴望

  • 教师职业:认同才能做得更好

    题目教师职业:认同才能做得更好出处<人民教育>2018.8期     P12时间2018.9.19①②③内       容随  想1.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走上优秀之路的前提.不认同自己职业身 ...

  • 顾明远:教师的专业精进、职业素养和生命境界

    全文长 7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9 分钟 " 精彩导读 在我看来,作为教师来讲,最重要的是上好每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他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教育家. 还有一种教育人,一 ...

  • 教育部明确师范生教师职业四大能力: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教育部日前印发<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分别明确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基本能力,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 ...

  •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职业会被机器人取代吗?为什么?

    最近,BBC 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的数据体系分析了 365 个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 在人事.客服.政府职员.会计.银 ...

  • 教育部明确师范生教师职业四大能力

    [教育部明确师范生教师职业四大能力: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教育部日前印发<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分别明确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 ...

  • 印发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服务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以下简称<能力标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请介绍一下<能力 ...

  • 教师个人成长规划

    教师个人成长规划 实验小学  五年二班   魏繁华 一.指导思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深觉教师现有的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都要求我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育技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