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例会的重要性
(朗读者:自洽)
1
我生在一个民主的家庭,家庭运转实行议会制。尽管只有四个人,但家里的大情小事都得上会讨论一番。反正会议非常好组织,很少存在缺席的情况。
通常一顿饭的时间我们就把各种大小事宜搞定了,大到关系家庭根本的基建、生产、财务,小到事关民生的穿衣打扮、饭菜口味、牲畜喂养等。
本着充分公开公平的原则,我爸不管碰到什么事都会来一句:一会吃饭的时候我们上会研究一下。
小时候我很烦“开会”,一则芝麻大点事有啥好讨论的呢,今年到底养两只猪还是三只猪关我啥事?买猪仔的钱又不是我出。二则不管啥事,我爸都要问我们的意见,让我和弟弟各抒己见。发表意见就要动脑子想,还要认真听他说前面说的一堆铺垫,有些费神,再说这有啥必要?最终还不是他俩说了算嘛。
后来就发现我错了,谁说不关我们的事了?每天晚上喂猪的人不是我吗,有一半时间放羊的人明明是弟弟呀。我们是半个责任人,想要逃避责任来不及啦,当初上会的时候可是认真征求过我们意见的。
这就是没有把例会当回事的结果。
2
长大了以后,我又发现家庭会议其实有很多好处。
首先,信息发布的非常及时,沟通也非常充分。不管任何事在我们家都没有信息死角,没有误解和怨怼,因为没有什么事是自己不知道的,也没有什么事是不能讨论的,按照讨论后的结果处理问题,肯定要比盲目偷摸的处理要妥当的多。
由于信息透明,我们小小年纪就对家庭的运转了如指掌,生产计划、财务状况非常清晰,甚至这次经济危机是去姑姑家借钱还是去姨妈家借,我几乎都能在会前做出准确率很高的判断。
其次,正确的会议制度创造民主。既然什么都能上会,当然参会的人就有发表意见的自由啦。参会多了,我们就有了表达观点的思维,也会对偏激的意见做一些反驳,所谓的主见也就慢慢有了。就拿放羊来说,这一天是我去还是弟弟去,我就能从好几个方面陈述出弟弟去更合适的理由来,而不爱思考的弟弟除了“我不想去”这一句站不住脚的反对外,就没有其他论据来为自己辩护了。
第三,试错的风险降低不少。比如家庭会议通过了弟弟跟着去县城卖菜的请示,但不小心丢了秤砣,他们也就不会太为难我老弟了,因为明知大一点的我才是那个最适合去保护秤砣的小天使嘛。没选我是个错吧?
3
到现在,我更加感觉到了家庭会议的重要性。
随着长大,我家的议会制度被打破了,我们分为三个主体各自都在很远的地方,没有了一起开会的条件。电话只能单线联系,另一方的情况在这一方的口中转述出来,很明显,信息开始不对称了。
主观臆断多了,些微的矛盾便慢慢酝生了。令人倍加怀念过去家庭例会的精彩来,吐沫星子乱飞,也影响不了我们铁打的凝聚力。
尤其是对事物的看法,对内心想法的表达,表达中需要的逻辑,这些东西都是一个表达过的人才会掌握地更好的素质。所以,议会制度可以让人思辨,让人理性。
4
不过,这样的议事风格也有不好的地方。
当我们羽翼渐丰后,例会上讨论事情就越来越复杂了,而且经常为坚持己见“大战”三百回合,本来就讨厌吵吵的我妈不耐烦了,大喊一声“都给我闭嘴”,然后就拉下脸不说话了。主持工作的我爸有时也看局面一时难以掌控,就说“食不语”,吃饭时不谈家事和国事。
后来我一总结,家庭例会上气氛最差、讨论最激烈的其实是国事。所谓国家大事匹夫有责,我们这样一个非常小的基层家庭单位,在没有一个党员的情况下,还能将国事讨论到多方僵持不下的局面,如此热情怕是领袖知道了都要动容落泪。
这些年回家少了,每次回去后我爸还保持着之前的作风,几乎屁股一着座,他就开始通传一年来家中里里外外的大事,以及最近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
因为常年不在家,我的工作态度多少有所懈怠,发表的意见也就越来越保守。唯独在讨论国事上,我不但保持着过去的热情,还有了很多非主流见解,这让我爸有些难以接受。好几次讨论我们都不能达成一致,他都急了,我也不甘示弱。既然是民主会议,当然就要讨论,也该有不同意见,要有求同存异的胸襟,不然岂不成命令了?
无奈何中他对我提出了批评和建议:你这个孩子这些年都接触了些啥信息呀,对什么都充满了怀疑,这个习惯可不好,以后还是要多看看《新闻联播》。
我是村头小芳
只说我们村里的事
也可能是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