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粮

记忆,总是对穷困有着特别的偏爱。记忆的河流里,总是时不时地把那些一根一节的细节,翻腾出来,泛起浪花,又深沉下去,然后印刻在我们大脑最深底处。好在我们闲暇时分静坐下来的时候,汩汩涌动,汇聚成回忆的流。

我的童年时代,紧紧地被穷困包裹着,向左看是吃不饱的面黄肌瘦,向右看是衣不蔽体的瘦骨嶙峋。

古语云,“不患贫,患不均。”

人,处在同样艰难的困境里的时候,就没有了张狂和炫耀,也没有了讥讽和嘲笑。那时候,面子不是什么问题,没有人会因为顾忌面子而强挺着充硬汉子。——在寒冷和饥饿面前,尤其是饥饿,没有几个人能扛得住。

在我的记忆中,大约七八岁的时候,借粮是在村子里很常有的事情(周边村子也是如此)。困境里,大家各家各户互相帮衬,是渡过难关的最好出路。那时候的淳朴和真诚,现在回忆起来,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

那时候,年景不好,收成不好,粮食紧缺,除了村里少有的几户人家有点余粮,大多都要借粮食过难关的。那些被称为“余粮户”的人家,大家对于他们的艳羡,不啻于后来的“万元户”,也不啻于今日的“暴发户”或者“土豪”。

为了表达对于粮食的渴望和期盼,老一辈很多人家给崽儿起名字,都要挂上“粮”的字或者音儿。比如,隔壁家有个叫满粮的,他的哥哥叫余粮;再比如本家长辈也有叫屯粮的,还有一个跟我差不多同龄的叫作应粮的。

——名字里,倾注了我们老辈人太多的心思和愿景:顿顿有粮食吃!

人们生活的终极目标,竟是为嘴忙活。想一想,这真是一件多么滑稽的事情啊?

可是,历史是一节一节地拼接起来的,是一段和一段串起来的。现在很滑稽的事情,在过去却是最实际的事情。

在我的记忆里,村子里几乎家家都有过借粮的经历,除非有在外面工作拿工资吃皇粮的人家,会在年关的时候用钱买回雪白的面粉。那是会让全村人羡慕谈论几个月的事情,满街道里都能听得到这样的谈资话题。

分家后,家里五口人吃饭,只有父母早出晚归的忙碌,依然是“欠粮户”。

每年年底,队里要汇总各家的工分,计算出分给各家的口粮。那几天,大队粮库前面的广场上,热闹非凡。各家各户男女老少,都会提着口袋、麻袋,或者簸箕、斗(陕西关中一带盛粮食的容器)等等各式各样的家什,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分粮。

“欠粮户”是要被扣除一部分粮食的,我家每年都只能领到别人的三分之二。我家常常只能分到两口袋粮食,父亲一副肩膀掮起来,就是全家人半年的口粮了。然后就是秋季的玉米来垫吧。

看着人家全家人每人肩上或者手里都扛着拎着的,我们的心里总有酸酸的感觉,眼睛被人家鼓鼓的粮食口袋勾着,走出老远了才拉回来。

所以,我们兄妹上学的间隙时间里,就有了许多事情做:在生产队里割完麦子,并且组织社员们细细捡拾过的麦田里,我们要再进行一次更加细致的搜寻,把那些遗漏下来的麦穗,或者很瘦瘪的麦穗,小心地捡拾起来,拿回家晒干打碾。

还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学很多大人的样子,手里提着一个小袋子,在碾过麦子收了场的大场上,沿着裂缝,抠出陷进去的麦粒;还有就是顺着麦秆堆,捡拾遗落的麦粒……

饶是这样的弥补,借粮借面的情形,还是避免不了。父母不愿意在我们正长身体的时候,用菜汤菜水和营养不多的玉米面、高粱面和谷子之类的东西,来凑合我们的肚皮。

我跟着母亲去借了几次面。是母亲觉得方便张口的七婆家。

在我的记忆里,七婆和七爷很慈祥,看着我们这些小娃儿老是笑眯眯的,也一定要从衣褂的口袋里摸出一颗水果糖来给我们吃。

七婆和七爷对我的父母很疼爱,总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操心,也严厉地教导他们。每每见了我们这些小孙儿辈的时候,更是心疼的不得了。

母亲一般都是拿了一个农村古旧样式的土老碗。七婆一定要把面堆满老碗,然后冒出高高的尖儿。

母亲生性细致,又是一个很知理的人。她很清楚地知道七婆的心意,但她总要坚持自己的意思:拿擀面杖从老碗上刮过去,把冒尖儿的面粉还回到七婆家的面瓮里,直到碗面平平整整。

母亲说,“这样,下次就好还了。”

七婆拿狠狠地眼睛瞪她,说她死板,但母亲丝毫不为所动。她只是感谢七婆,只说,“不够吃了,还来借的。”

七婆很无奈母亲的执拗,只好摇着头,但眼睛里满是钦佩和喜爱的样子。

照例,送我们出门的时候,七婆会摸着我的后脑勺,塞给我一个馍,然后才看着我们回家。

有借有还。母亲坚持还面的时候让我一个人去。

她要把新磨的面粉,装满当初借面时用的老碗,中间部分会微微凸起一点儿,看得出来,但不很显眼。

我很能领会母亲的意思。一方面,她想要我明白一个道理:借你是心,还人是情。“还”比“借”要恰到好处的多点儿,那是对人家的感谢。要让人家知道你懂道理,记人恩。另一方面,我一个小孩儿去还,七婆对她的“小伎俩”没办法,又不能发脾气,最多在我跟前嗔怪她几句就作罢。

我独自去借过麦子,用盛放粮食的斗,装满足有三四十斤吧。

那次父亲让我去,家里人应该是要锻炼锻炼我吧。

我提着斗去的时候,七爷跟七婆已经在门口等着了。

七爷领我爬上二楼木板楼,来到粮食包跟前,把斗探进粮食深底里再提出来,就是满满的一斗麦子。

我学着母亲的做法,用一根棍子沿着斗面平平地刮过去。

七爷跟七婆笑着骂我,“犟牛!”

……

日月无言,岁月不居。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整天被“吃什么”和“去哪里吃”所烦恼着,窘迫着。

“借粮”已经成为一个被封存的历史名词,也许永远也不会再被翻出来。“借粮”的情景,讲给现在的孩子们,孩子们会不相信,会好奇,会扒着我们的胳膊让我们讲述,他们很陶醉地听。

是的,我们所经历的很多事情,讲述出来,就成了孩子们很向往的故事。

(0)

相关推荐

  • 《连队的粮场》 杨 永

    简介 诗 人 杨永,生于石河子,长于安集海.1975年毕业于一四二团中学.同年,到一四二团二营七连当农工.1980年7月考上老师,1981年调141团5连任小学教师.1986年调河北保定蠡县教育局工作 ...

  • 【渭风微澜】生产队的那些事 / 郭旭

    生产队的那些事 郭旭 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大都有过饿肚子的经历,或是耳闻目睹过许多生计艰难的事情.六十年代的事情我记忆比较零碎,但常常听长辈们以及过来人闲聊时说起,他们都是淳朴的庄稼人,不会有所谓的阶 ...

  • “谷神杯” 全国诗歌大赛获奖作品公告

    "谷神杯"诗歌大赛 "谷神杯"诗歌大赛 为了积极宣传粮食安全,提高珍惜粮食觉悟,营造爱粮节粮氛围,从去年10月份至今,齐鲁福建文学社.<当代诗歌地理> ...

  • 刘波涛:​晒麦子

    晒麦子 江苏徐州  刘波涛 生活中,有许多让人记忆犹新的事情,伴你左右,久久难以忘怀.这不,在官湖镇老家时期,年年每逢梅雨季节一过,我就要头伸多长,艰难地拉着平板车,将家中储藏的小麦,一车一车拉往附近 ...

  • 梁世斌:伟大的母亲

    叙起我母亲当年的往事,让我沉浸在逝去的慢长岁月之中.我每天夜晚,在夜深人静之时常常记忆起母亲当年的往事.包括我一家遭遇到的苦难和幸运.如今细想母亲时,我已年上花甲.一九五五年出生的小男孩,在一九六八年 ...

  • 【滋水 · 散文】陈小宁:想起那年交公粮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369期︱ 审稿︱王军红  编辑︱马晓毅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 ...

  • 【人生百味】馒头里,好大一颗“碜”/郭同久

    我和所有晋南人一样喜欢面食.一日三餐,除了间或间吃顿米饭,为主的是馒头.面条等,哪怕是玉米面糊糊,几天不喝,还想得很哩. 打小时候记事起,就知道白面来之不易.且不说队里分的和自留地收的麦子够不够吃,单 ...

  • 鲁北美食:炒面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北方农村流行一句歇后语"六月六吃炒面--看俺(唵)的".唵,就是往嘴里唵炒面了. 炒面,在很早以前,是乡村民众三伏天必备的食物. 那时候,农 ...

  • 民国十六年粮票借券伍元、民国二十年察哈尔省借粮串票、民国二十三年绥远省武川县借粮串票各一枚

    民国十六年粮票借券伍元.民国二十年察哈尔省借粮串票.民国二十三年绥远省武川县借粮串票各一枚,共计三枚,保存完好,九成新

  • 与资本博弈,AGV企业如何借粮生粮?

    文/新战略机器人全媒体 彭晴 得益于智慧物流的不断发展,AGV行业近年来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多家AGV厂商及相关零配件企业均拿到了数额不等的投资.一笔笔资金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技术发展 ...

  • 民间故事:土匪借粮

    大家好,我们的大龙猫聊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在人们的概念中,土匪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以抢劫.勒索为生,是法律和秩序的破坏者.他们行为放荡,为所欲为 ...

  • 566团行军饿3天,李奇微空降断退路,怎么办?找美军“借粮”吧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由于补给跟不上,志愿军不得不放弃汉城,主动向北转移. 63军189师566团进攻时打前锋,转移时变成了后卫,遭到了飞机的狂轰乱炸.部队断粮行军走了3天,上上下下都饿得头晕眼花. 这 ...

  • 【古今中外】乞丐里的“祖师爷”,孔子找他借粮后,读书人留下一个两千年的传统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古今中外] 乞丐里的"祖师爷", 孔子找他借粮后,读书人留下一个两千年的传统 姓许名凡实不凡,范丹老祖把家传. 天下欠帐要不完,我不上门人不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借 粮

    借  粮 作者/孟宪洲 1981年前,我家里常常青黄不接,每到开春,粮食总是接济不住,为了度过饥荒,只好去外村借粮,因为本村收入都相差不远. 除了伯父去外地借粮外,1978年我随四哥,也就是族兄,宪字 ...

  • 公西华借粮微头条

    孔子的弟子公西华因为要出使齐国,置办了一身行头,却没钱供养家中的老娘了.只好去向孔子借,但孔子看看自己堆满的谷仓转过头来却说不能借.   一天,孔子正在睡午觉,他的弟子冉有来了.以孔子对这个弟子的了解 ...

  • 伪军借粮

     文  章 伪军借粮 在敌人岗楼上,不管他人马多少,他不与群众打交道,是一天也活不下去的.只要他安上了岗楼,便要小勤务员.炊事员,更强迫附近各村给派送情报的联络员.这些人都是受我方派遣觉悟比较高.政治 ...

  • 【世纪作家•年集备选•散文】借粮◇李石村(湖南)

    [作者简介]李石村  男,1950年生,湖南宜章人.宜章诗协与作协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各类纸刊与网媒发表作品百余篇.有散文集<根>. <中国百佳传世经典诗歌(散文.散文诗.小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