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张问善人之道(11-20)

在孔子的话语体系中,善人是比圣人低一层次的人。他们虽然不因循守旧,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创造,但还是难以达到圣人之境。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注释】
善人:指本质善良但没有经过学习的人。
践迹:迹,脚印。循着前人的脚印走。
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高深的境界。
【译文】
子张问何为善人。孔子说:“善人是不循着前人的脚印走,但其学问和修养也难以达到入室的境界。”
《论语》中多次提及“善人”。《论语·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孔子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孔子认为,即或是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善人教练百姓用七年的时间,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善人”就是心地善良、喜欢帮助别人、与人为善的人,但是离圣人和贤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子张作为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善人之道,即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善人,需要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善人。孔子回答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话语简单直白,内涵却相当丰富。“践”即实践,“迹”即足迹,“践迹”就是学习、践行圣贤的言行,按照他们的足迹去走。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践行圣贤的足迹,也可以成为善人。但是,即使善根浓厚,由于没有真学、真懂、真做,所以难以“入于室”,不能达到圣贤的境界,不能成为圣人。即使如子路也只能是“升堂”的境界,其他弟子也可能有不少“升堂”,但真正能够“入室”的弟子却只有颜回。
孔子曾自我评价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不管多小的村邑,都找到像自己一样忠信的人。忠信是善的基础,有忠信必有孝悌,有孝悌忠信必然有善,但是很难找到像孔子一样“好学”的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一生“好学”“践迹”,终身好学不止,时时处处遵循周公的足迹,终入圣贤境界,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奉为万世师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