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二十年了!丨书法圈是时候该反思下这位华裔老人的一些观点了



题记

他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理论观念诠释中国书法,把书法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之后出版了《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书,吴冠中先生曾著文提到“在他众多作品和著作中,我认为最具独特建树性价值的是《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此著作该得诺贝尔奖。”

他便是——著名的华裔法籍艺术大师熊秉明先生,先生2002年离去,至今近20年了,他的很多重要的有关书法创作、教育等的观念及思考却正在被我们所淡忘……

熊秉明先生像

他以一己之力在晚年在国内所举办的四期老年书法学习班是具有某种深刻的实验意义。

熊秉明作为一个卓越的艺术家和思考者,受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思想的双重影响,他以一己之力在晚年在国内所举办的四期老年书法学习班是具有某种深刻的实验意义。其意义超越了书法艺术的本身。它的意义就是通过书法而达到身心具一的境界,通过书法理会生命的历程并观照自己的一生。熊秉明在自己晚年的书法实践,实际上是对自己哲学意识、生命关怀通过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的进行形而上的实践,他所涉及的书法创作理念,书法学习的途径对于当代乃至今后都有一种启迪意义。

他的书法班带有着某种实验的效应,不是纯粹以教学技法为主,而是通过对书法的学习,达到对自己的认知和发现。在近二十年的四次教学中,他先后引进了西方抽象主义的词汇和视知觉心理学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以这种理论打破了我们惯有的书法传统教学的理念。他运用深层心理学中的“自我-超我-潜我”三个概念来阐释书法学习所遇到的深层的问题,让人理解写不好的时候,除了因为自己不熟练,还有可能是“潜我”的因素的干扰,

“潜意识中埋藏的因素很多,有本能,有情结,有怪癖,有心理创伤……这些属于生命的阴暗面的东西,在扰乱你的指腕。……如果不能排除它们,就应该接受它们,使它们成为我们的助手。”

这个在书法教学中可谓司空见惯的现象,被他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它就是在这种日常之中,发现书法的细微,发现书法所带来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迄今为止,在古人书法的理论中,找不到相对于“潜意识”的论述,只是对应着具体的人,如刘熙载所谓的“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尊重书写者出现的错笔,对于书写者出现的意外,不是去追究书写者的失误,而是探讨在这种书写状态下人的心理和情感因素,探讨书写者心理层面中复杂因素。他正是在西方学术背景的比较下,才发现中国书法的特殊的意义,把书法作为通向“道”的学习途径。他在中国用西方的理论挖掘书法的深度,他在西方用中国哲学和书法的理论,讲解书法的玄妙!正是在自己学问的互补中,在互相的参照之中,熊秉明发掘了书法的现代性,认知性,意外性及本质性!

他的著作《中国书法的理论体系》就是在他所构筑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他从内心尊重书法与尊重书写者,在他的眼中,二者是互为一体的。他并不欣赏完全的照搬,完全与古人写得一样,他认为书法的终极是人书一体,安静和谐,是对自己生命的妥协与圆融。

他对于老年书写的体会是这样的:“临过了许多不同风格的碑帖,眼光放宽了。而自我能接受潜我的乖顽,认识败笔的趣味,把败笔吸收入个人的风格之中。那时不再有所谓的败笔与失误,也就是说他在心理上三我(自我、超我、潜我)趋向统一。老境应写出这样的字来,超越成功与失败。因为超越一切外在的标准,他写字可以自由地写,放心地写,他可以哀痛地写,酣畅地写,他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

可以说,自熊秉明之后,这种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书写,在他以后近二十年后几乎没有了!熊秉明的书法教学,成了那个年月里传统艺术教育领域里的“绝唱”。过了快二十年了,熊先生的教学理念几近绝迹,当下的书法学习班不是从技法到技法,就是从国展训练到国展的博弈。舍本逐末,不得要领!如果现在有志于书法教学者,能够把熊秉明的教学思想贯穿在教学的实践中,又会能是一个什么现象呢?世界上有的艺术现象,就是因为一个人的存在而发生的,这个人不存在了,这种现象就消失了,留下来的只是思想。

静夜思变调 熊秉明 纸本 136.5cm×68.5cm 1993 中国美术馆藏

他强调人老了,就该写自己的字,甚至不需要别人的评价,书法成为老年人自适、自足的手段途径。

熊秉明在他的老年举办“老年书法班”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自己的自视,通过他的教学的手段,教学的理念,看待别人对于书法学习的效果,而印照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状态。他强调人老了,就该写自己的字,甚至不需要别人的评价,书法成为老年人自适、自足的手段途径。他不断强调“人书俱老”,但怎么是“人书俱老”呢,熊秉明有意在学习中地尝试人书俱老与“人书合一”的状态,用他的实践来回答。他的书法班,不是追求写得多好,写得多像,而是写得怎么是自己,怎样通过书法达到自己的内心。他把西方的现象学的观念和庄子齐物逍遥的思想结合到书法的尝试之中,得其趣,观其变,引其意,承其神。

熊秉明所谓的书法学习,其实已经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书写达到一定的悟道,达到一种澄明之境。他在《老年书法班简介》里是这样写的:“西方哲学家说:'人是领会存在的存在者。’中国人写书法正是从躯体与心灵两方面领会存在的真实。'领会’不只是一种感受,并且有意识地去反思。反思使感受更真实。这就是在这个老年书法班我们所要做的:在老年感受并且反思老的意义,反思并且感受人书俱老的意义。”谁能够从书法发现“躯体和心灵”两个方面呢?我们在以往教学实践中,始终强调的是写得像写得好,而能不能从“躯体与心灵两方面领会存在的真实”呢?这个问题的提出都让人感到惶惑,但它却实是存在的,他是在引导老年人在自己的暮年,心平气和地书写,回归到真实的自我的本身!这是何等的一种认知!他是在自己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尤其是晚年的书法创作中,深刻体会书法是一种哲学的形式,是最能够看见自己心灵成长的艺术,要不他会把书法称之为“艺术中的艺术”,而且能够让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所接受。通过对他老年书法班的教学实践的回顾,深刻体会这句话本身不仅仅是说书法,而是把书法提升到了“道”的境界。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所谓“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些中国美学理念的体验也通过书法的形式得以实践。刘熙载在《书概》中最后说的两句话:“学书者有二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如是则书之前后莫非书也,而书之时可知矣。”其实这样的论点,一直是贯穿在熊秉明的教学之中的,只是他是用西方的语言来表述的。文学中有比较文学,书法中没有比较书法,但可以比较以思想。

什么是书法的终极意义,很少人去思考,就是书法家自己也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如果重温熊秉明《书法与人生的终极关怀》这一份重要文献,会让人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直面着你的现实,甚至你以后的生活。熊秉明以他的艺术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而对于我们来讲,还要以自己对书法的认知与理解,以自己的艺术创作来领会熊秉明先生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意义。

《道德经》选句 熊秉明 纸本 68.5cm×40cm 不详 中国美术馆藏

关于熊秉明先生的介绍:

熊秉明祖籍云南,1922年生于南京。父亲熊庆来是著名数学家。1927年父亲受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全家迁居北京清华园。1944年熊秉明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7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博士一年,后转入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学习雕塑。毕业后一直从事雕塑学习和创作。1962年起任教于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文化及哲学,同时开设书法班,从事书法实践与教学研究。

本文作者吴川淮

吴川淮,号漆居齋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第六届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兼中国书画美术馆副馆长,中国民族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陕西书协理事,西安交通大学书法研究院理事,长安书学院副院长,文凤堂书法院院长,陕西崇文书院名誉院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