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六合的秦国,为何二世而亡? | 循迹晓讲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张禄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8900字 阅读需要23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一统天下后二世而亡的秦帝国,千百年来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随着网络技术普及,无数网民也加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中。多数人并不否认“暴秦”这一历史常识,毕竟正统官方史学界,不管怎么肯定秦统一的价值,也没有替暴政翻案。
例如郭老主编的《中国史稿》,抨击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后没有放松对农民的压榨,反而陷劳动人民于水火。曾给予《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巨大帮助的林剑鸣先生,在《秦汉史》中以“暴虐”、“愚蠢”、“残忍”、“穷奢极欲”等字眼,对秦始皇直球冲塔。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前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王子今先生,则在今年接受燕京书评访谈时表示,从“民本”视角看称皇帝为“盗贼”是合理的,自己并不赞同全面肯定秦文化和秦始皇。
◎ 官方学者并不粉饰秦的暴政
但受饭圈文化影响,某些键盘侠愣将两千年前的冢中枯骨,当成了心心念念的爱豆,恨不得为之坐地排卵。一些营销号为追求流量,也恶意夸大其词、突破下限。
在他们一粉顶十黑地狺狺狂吠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还在搞“五小工业”、改革开放后才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竟在秦代拥有了富士康流水线、建成了高福利社会。
更有甚者居然叫嚣,暴秦根本没有灭亡,不仅战胜了六国,还击败了企图复辟的六国“分裂势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 某些网民的座右铭,或许是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也有人以实际行动证明,我国网络空间一大矛盾,是少数网民旺盛的装逼欲望,同匮乏的知识储备及低下的理解表达能力之间的矛盾。
暴戾恣睢地轻言,谁相信得民心得天下谁是右粪(注:对此,读者可自行搜索历史正剧《雍正王朝》片头曲唱的是什么、该剧由哪个单位制作发行);说不出任何一种秦简的名字、出土时间或出土地点,却敢于大谈考古(注:十几年前,考古人员确实在湖南湘西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里耶秦简,但目前所公布内容多为档案文书。所谓“十多年前”发现的载有秦律的简牍,真实原型当为改革开放前在湖北云梦发现的睡虎地秦简);边扯秦军士兵的上进之路边大言不惭宣称《商君书》是伪作,却不知《商君书》是军功授爵最重要的佐证,其中的《境内》等篇章是学界研究商鞅变法时期秦制的核心材料。没有这一历史文献,朱绍侯先生等学者就写不出《军功爵制考论》等著作。
◎ 对某些人而言,只要自己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不难看出,一些网民在讨论历史话题时的缺陷是:没翻过任何史料,却爱妄下结论。只会使用带有强烈宏大叙事、主观好恶色彩的词句,却没有能力进行任何技术性分析。一旦自身谎言被戳穿,不纠正自己言过其实的毛病,反而指责有理有据的纠错者“以后世标准苛求古人”。明明自己不学无术、对官方学界的基本共识与权威成果不闻不问、在网络空间造谣生事触犯众怒,却胆敢污蔑维护基本常识的人“立场不正”。
而秦史的真实面貌,真的难以考证、只能任无知者和大忽悠涂抹吗?答案将在下文慢慢揭晓。
◎ 水分超标的制度优势
制度的好坏,是决定政权命运的重要因素。如李唐前期虽发生多次宫廷政变,朝廷却没有垮台,一大原因就在于三省六部制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与官僚系统的正常运转。
秦的崛起与覆灭,自然也同秦制的成败(注:本文作者理解用“秦制”泛指“帝制”的做法,但文中所有“秦制”只指“秦的制度”)息息相关。可不少网络爱秦人士却跟没受过完整义务教育、只知秦横扫六国不知秦二世而亡似的,对秦制充满迷之自负,发明了诸多子虚乌有的“制度优势”。
例如军工生产制度,是网络爱秦人士捏造伪史的重灾区。多因工匠使用同一模具打造、而在外形上较为近似的秦兵器,愣被吹成“富士康式流水线”的杰作。作为“大秦黑科技”保障的“物勒工名”制度,也被小白奉为秦人专利秘方。
◎ 小白们将秦国的“物勒工名”吹上了天
然而,秦兵器只是在样子上较为近似罢了。同种兵器内在的合金成分,根本做不到大工业时代的精确整齐。李秀珍的《从青铜弩机铭文看秦兵器生产标准化的局限性》则指出,即便是在外表规格上,秦弩机部件也不能完全互换。
◎ 同种秦兵器的内部合金成分,根本做不到整齐划一
而作为秦军“黑科技”保障的“物勒工名”制度,根本不是秦国原创!中国社科院的苏辉先生,在《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里指出,在商鞅变法前秦国还被吴起地板摩擦的魏武侯时代,魏国已开始摸索“物勒工名”。
换言之,秦是抄袭三晋的军工生产制度。黄盛璋先生的《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则在1974年就判断,这一制度是三晋首创。
军功授爵制度,也被歪曲成草根秦民的登天神梯、大秦弯道超车的护法神器。如前文展览的祖安人士,就理直气壮地造谣称,秦军底层士兵能升到将军、平头百姓能变身大夫。
◎ 军功授爵很难帮穷苦秦人实现阶级跃升
然而,军功授爵根本不是秦人的独家诀窍。朱绍侯先生的《军功爵制考论》,就介绍了这一制度在齐、三晋、楚、燕等国的历史渊源与施行情况。而依据出土文献材料,普通秦人想通过军功授爵混入上流社会,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军功爵序列从上到下虽有20级,但孙闻博先生在《秦汉军制演变史稿》里指出,位在“大夫”之下的第4级不更爵,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故不更以下的低爵者和无爵者才是秦代社会主流人群。
说白了,在秦统治下,普通人奋斗一辈子也别想拥有第5级大夫爵。正因如此,刘邦才在称帝后为犒劳将士,宣布“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大手一挥让老兄弟们完成了梦寐以求的人生跨越,令无数炮灰真正沐浴到了浩荡皇恩。
因此,宣称军功爵制能改变草根命运的人,真正该吹捧的对象,不是刻薄寡恩的秦君,而是灭了暴秦的刘邦!
◎ 无良营销号为发明伪史吹秦,犯了一堆不堪入目的错误
“高福利社会”,是营销号为秦制发明的另一个吹点。在随便检索了下百度和知网后,无知写手们便迫不及待地声称,“隐官”是“大秦高福利社会”收容残障弱势群体的良心机关、大秦罪犯有希望咸鱼翻身。
然而,这段狗屁不通的文字,简直是对中国史学界的公然挑衅!学者们早就集体指出,贴着“隐官”标签的人,就是秦统治下的贱民!
如东北师大的王彦辉先生,在《论秦及汉初身份秩序中的“庶人”》中指出隐官是贱民;南开大学的杨振红教授,在《从出土秦汉律看中国古代的礼法观念及其法律体现》中,也指出隐官是贱民;武汉大学鲁西奇教授,则在《秦统治下人民的身份与社会结构》里强调,隐官是不自由的劳动力。那么管理一帮“隐官”贱民的“隐官”机构,可能是良心收容所吗?苏家寅的《释“隐官”》指出,隐官机构不带有抚恤怜悯色彩,反而具有强制性。
◎ 苦难深重的贱民,居然被营销号拿去鼓吹秦的“高福利”
且胡扯秦国罪犯有望重见天日的营销号,显然不知道,山东大学张金光先生的《秦制研究》认为,隶臣妾等秦的刑徒,统统都是无期徒刑。湖南大学于振波教授则在《秦汉法律与社会》里指出,隶臣妾等原则上的“终身罪隶”,虽可以重见天日,但为他们赎刑的条件非常苛刻。上述谬误充分说明,某些网络秦吹已无知无识、厚颜无耻到何种地步。
此外,“法治”是网络秦吹为暴秦发明的另一个独门绝技。然而,杨宽先生在《战国史》里早已讲明,商鞅变法后秦法的蓝本,就是魏国李悝的《法经》。且战国法家的“法”可绝非当代意义的“法”,台湾大学的陈弱水先生指出,法家的“法”不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底线,而是臣民必须遵循的唯一铁轨。此等“法治”最终只会将百姓的自由,彻底剥夺。
当然,剖析秦制的黑暗面,不是为了反证六国制度更好。毕竟所谓秦制,其实就是对六国制度抄袭拼凑的产物,如睡虎地秦简里公然夹杂着魏国的法律条文。秦所具有的制度性残暴,六国也不会欠缺,秦并不较六国具备明显的制度优势。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身负亡国之痛、又不能从新统治者那里获得半点喘息的六国人,才会铤而走险、揭竿而起。而要想深入了解秦崛起与灭亡的缘由,就得把目光转向制度之外了。
◎ 家里有矿的幸运儿
一些人往往对现实的个人问题佛系躺平,却又在秦史话题面前,迷信人定胜天。即一味强调秦人靠自身奋斗扭转了历史进程,却忽视制度或人文因素以外的,地缘政治及自然地理的影响。
◎ 奋斗成了一些网民理解秦史的核心关键词
可人类的历史活动,毕竟是以一定空间为载体、受自然条件制约的。身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和列宁导师的普列汉诺夫,甚至还提出过地理环境决定论。称“地理环境的性质,决定着受人们支配的生产力的状况”、“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讲,贴着奋斗者标签的秦人,其实拥有相当优渥的家底本钱。
《史记·秦本纪》载秦人兴于西北,在变法前“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这激起了无数贫寒屌丝的情感共鸣,令他们把秦国幻想成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成功逆袭东方高富帅的逐梦人。但细翻典籍就会发现,几乎每个诸夏邦国的创业史,都带有煽情的悲惨色彩。
如《国语·晋语》称强悍的晋国曾被戎狄日常侵扰,“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汉书·地理志》称富饶的齐国在建立时宛如不毛之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左传》中的楚人创业史带有逼上梁山的水浒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就连地处中原、以骄奢轻靡的“淫声”闻名的郑国,也被子产描述成开辟荒野的苦孩子,“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
此类文字的用意,在于强调祖宗基业来之不易,而非说明列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真的穷凶极恶。否则雄长东亚、傲视四夷的华夏先民,岂不成了不会挑家的笨伯愚夫?
◎ 身为西戎征服者的秦人,生存环境并不差
其实在东周时期,秦人的陇西老家是富含矿藏的聚宝盆,关中新家更是物产丰饶的风水宝地。
梁云先生的《论赢秦西迁及甘肃东部秦文化的年代》指出,位于今甘肃礼县的西垂,作为秦早期都邑,坐拥西北内陆重要的盐矿资源,设置了号称“西盐”的盐官。除盐矿外,西垂附近还有金矿。
1994年,甘肃省对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大量金饰片,其原料可能来自礼县东南方的秦岭、摩天岭。而鉴于陇南地区金脉广布,省玉霞的《礼县大堡子山金饰片研究》判断,这些黄金就产自礼县本地。
上天对秦人的恩赐远不止于此。众所周知,作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是先秦时代最重要的战略物资。而秦自立业至始皇,始终拥有稳定的铜料供给,来源极可能是绵延千里的秦岭。紧挨礼县的甘肃宕昌,也有铜矿带,可能是秦国铜料的来源地之一。
此外,陇西地区还广布铅锌矿。贾腊江的《秦早期青铜器中铅料矿源分析》一文判断,秦青铜器中的铅料,当是从西垂周边就近取材而来。
◎ 陇西甘南地区金矿资源分布图
而作为周朝龙兴之地的关中,堪称当时远东最适宜农耕的精华区之一。东周至西汉时期,当地气候比眼下更温润,不仅星罗棋布地散落着多个湖沼,还大面积分布着经济价值极高的竹林。《史记·货殖列传》称,若有“渭川千亩竹”就能实现财务自由。1976年考古人员在秦都咸阳1号宫殿遗址中,发现了“夹竹抹草泥”的墙体。西安附近的汉初薄太后南陵丛葬坑,则出土了大熊猫头骨。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关中在当时拥有两大既稀缺又可供军用的战略资源——檀柘与马匹。《汉书·地理志》载,关中有“南山檀柘”之饶。而据《周礼·考工记》,柘木是最上乘的制弓材料。秦俑考古专家王学理先生的《轻车锐骑带甲兵》认为,秦弓弩虽不如后世汉弩,却因材料更优而胜过楚弩。武汉大学陈伟教授则在《张家山汉简<津关令>中的涉马诸令研究》里指出,关中在秦至汉初是重要的马匹产地,而关东诸多郡县,无力培育繁衍所需马驹。
在地缘政治方面,古人光为了形容秦地的优越,就发明了披山带河、四塞险固、金城千里、高屋建瓴等多个成语。
相比之下,楚国有巨大的战略纵深,却缺乏第二级阶梯的加持。滨海的齐国地势更低,甚至吃不掉丘陵地带的鲁国。原本制霸天下的晋国在被三家瓜分后,优势全无。三晋不仅多面环敌,彼此领土还犬牙交错、支离破碎。魏国拥有汾河下游、黄河南岸的肥美土地,却在安邑、大梁两大中心城市之间,夹了足足一个韩国。而韩国在大河两岸的领土,缺乏足够顺畅的交通线。最后果然被白起断绝从首都新郑通往上党的道路,如同巴基斯坦被英迪拉·甘地肢解一般,被秦国拦腰砍断。且韩国虽险要,却几乎全是豫西、晋东南的山地,缺乏足够富饶的核心区。王子今先生的《说“上郡地恶”》一文指出,韩地几乎跟当时的陕北一样贫瘠。
◎ 秦拥有巨大的地缘优势
而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国在秦国崛起多年后,生存环境仍是“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在胡服骑射甚至长平之战后,仍被燕国背后插刀,甚至要抽调兵力防备魏国。至于北方燕国,则因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受到重重发展制约。
作为燕国心脏的北京区域,在汉武帝时曾被封给燕王刘旦。汉朝廷是怎么形容这一燕国精华地带的呢?《史记·三王世家》原文是“燕土墝埆,北迫匈奴,其人民勇而少虑”,怎么看都不是好词。
由此不难看出,貌似悲催的秦人,其实同竞争对手们,根本不处在一个游戏难度。古人对此心知肚明,甚至认为秦统一就是靠地缘优势。如明清士大夫冯梦龙、蔡元放,在《东周列国志》里简单明了地认为,若周人“岐丰形胜如依旧,安得秦强号始皇!”
而凭借自然的馈赠,秦在西周末年虽顶着大夫头衔,实际力量已不逊诸侯。《国语·郑语》记载,郑桓公与太史伯分析未来局势,后者直接将“秦仲”和“齐侯”相提并论,认为二者不可小觑。其后终春秋之世,秦虽不是主宰中原的首强,却也是不能忽视的次强。
《左传》记载,在秦穆公去世近80年后,宋国大夫向戌撮合晋、楚两大霸主弭兵和谈,晋国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晋、楚、齐、秦,匹也。晋之不能於齐,犹楚之不能於秦”,即晋、楚两条强龙使唤不动秦、齐这地头蛇,四国实力大体在一个区间内。一些秉承“儒法斗争”史观网络秦粉,津津乐道“孔子西行不到秦”、秦人不受儒家祖师待见,但《史记·孔子世家》白纸黑字写着至圣先师对春秋秦国的感观——“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 秦吹为骗取智商税,刻意贬低变法前后秦国的真实表现
不少网络秦粉,其实恶意贬低了秦国在商鞅变法前后的实际表现。
以《大秦帝国》这部号称为中国原生文明翻案的小说为例,秦献公时期的秦国,明明得到过周天子嘉奖,却被说成在亡国边缘徘徊。孙皓晖表面上对商鞅大书特书,暗地里却把秦孝公君臣写成蛰伏多年、在马陵之战后才敢对魏国下手的投机者,好似秦人是沾了齐国的光。
但翻翻《史记·秦本纪》或杨宽先生《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就会知道,变法后没多久秦就开始攻魏,马陵之战11年前,秦军已一度拿下魏国旧都安邑了!
如此惊人的战绩,不是因为商鞅变法有立竿见影的奇效,而是因为秦本非弱国、秦占尽地利。某些“爱秦人士”之所以贬低隐晦这段历史,只是为了宣扬自己的精神原子弹,好从渴望逆袭的屌丝受众那里,PUA来更多智商税罢了。
◎ 得而复失的思想共识
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客观影响,不是要一棍子打死人的主观能动性,笔者也并不完全同意“地理决定论”。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曾强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故了解古代的精神面貌,有利于我们加深了解秦史。而在这个问题上,一些网络秦粉又撒了人神共愤的弥天大谎。
◎ 少数秦吹对暴秦迷之痴恋,却对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根基的先秦诸子百般污蔑
上文已挂出,在一些秦吹眼里,六国的实体已是“分裂势力”,六国的思想已沦为主张分裂的毒草。对此,正常人不免心生疑惑,因为六国不服秦统治,所以就是“分裂势力”?六国君主就满足于窝里横,没有更大野心抱负?六国士人就漠视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各个无动于衷、一心维持四分五裂的现状?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诸葛亮兴兵伐魏,却不是“蜀汉分裂势力”;李克用、李存勖在唐朝灭亡后不服后梁统治,也不是“后唐分裂势力”;文天祥、陆秀夫武装抗元,红巾军在宋朝灭亡多年后仍不服实现了空前大一统的元朝统治、宣称要“日月重开大宋天”,却都不是“南宋分裂势力”;郑成功、李定国拒不剃头,王船山、朱舜水反满反清,他们更不会是“南明分裂势力”、“南明分裂思想”!
六国与之同理,它们同秦人展开激烈斗争,既是出于乱世求生的政治本能,也是因为另有非同一般的雄心壮志。
◎ 很多六国统治者都有主宰天下的雄心
诸夏毕竟本是尊周天子为共主的统一体,这从根子上决定了,号令天下是各邦统治者不可能不幻想的终极刺激,只是大家对“号令天下”的理解及实现手段不尽相同罢了。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借霸政之名“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暗戳戳向天子“请隧”,希望能以王室之礼下葬;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典故更是妇孺皆知。上述诸公还停留在“王莽恭谦未篡时”或“司马昭之心”的阶段,而据《战国策》记载,魏惠王可是公然“乘夏车,称夏王”要霸占“天子之位”了。赵武灵王则想玩票更大的,计划从九原、云中南袭关中,在他眼里恐怕秦国才是应被消灭的“分裂势力”。
就连网络秦吹恨之入骨的项羽,野心也绝不是当个统治区区九郡的“西楚霸王”。很多“爱秦人士”显然忘了,项羽少时说的“彼可取而代也”的“彼”是皇帝而非诸侯王。
且据辛德勇先生考证,项羽真正头衔是“四楚伯王”,给自己划定的实际地盘是囊括衡山国、临江国、九江国的半个天下。而他随后又除掉了反秦武装名义领袖义帝、进兵齐地,下一步本打算干什么可想而知,只是被刘邦打乱了安排。
毕竟连曹魏篡汉都得走个流程,钜鹿之战后骤然发家的项羽又怎么可能一步到位?至于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行为,则显然是拉拢各派系纳投名状完成“下克上”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类似把戏刘邦玩得更熟练,在垓下之战前为忽悠韩信、彭越出兵,公然许诺分疆裂土、共享天下!
◎ 项羽实际领有半个天下,又杀死义帝,显然是想号令四海而非割据一方
若把目光从君王野心转向学术领域,就会发现“六国分裂思想”这个词汇简直令人笑掉大牙。
首先,战国各学派并非没有秦人门徒,但不论儒、墨、法、道,还是名家、阴阳,宗师巨匠几乎都出自以六国为代表的东方。且齐国稷下学宫,可是当时最重要的学术中心啊!一帮学生的网络粉丝,竟敢骂老师是“分裂思想”,这分明是欺师灭祖嘛~
其二,对争论不休的诸子百家而言,天下归一是重要的思想共识。如扶危济困的墨子,振臂高呼“尚同”;主张民贵君轻的孟子,断言天下“定于一”;连逍遥物外的庄周学派,也在《庄子·天下篇》里哀叹“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道术将为天下裂”,委婉地表达了对分裂局面的不满。
换言之,先贤们都意识到,只有实现统一、重建秩序,多灾多难的华夏文明才能走出杀人盈野的乱世、找到历史的出口。他们只是害怕,如狼似虎的暴君会把这差事办砸了。无视这一共识、胡扯什么“六国分裂思想”的人,显然是在颠倒黑白、其心可诛!
而秦统治者,绝非某些网络秦粉那般不学无术的傻子,他们很清楚东方的学术文化与知识分子的价值,使出浑身解数,力图使之为己所用。在思想取向上,秦重视法家学说,但不独尊法家学说,而是持杂糅各派的立场。
就墨家而言,何炳棣先生推断,墨者在献公时就已入秦、开始同秦君合作。臧知非先生的《<墨子>、墨家与秦国政治》则指认为,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了墨家分支“从事派”的活动中心。就儒家而论,高敏先生在《云梦秦简初探》中,通过分析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等篇章,明确指出秦廷存在儒法杂糅倾向。
辛德勇先生的《生死秦始皇》则判断,始皇帝一口气设置了70个“儒学博士”,以拉拢儒生参与礼制建设。至于秦始皇对阴阳家的痴迷,更是无需赘言。
◎ 秦君一度对关东知识分子,努力讨好
在政治姿态上,秦统治者也将礼贤下士的把戏玩得门儿清。魏惠王在迎接孟子时,只是故作热情说了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而据《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秦昭王在见范睢时,是跽坐长跪、客客气气地再三问对方“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演技远在魏国前辈之上。
秦王政在亲政后,为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也是煞费苦心。齐人茅焦劝他不要因嫪毐作乱就冷落生母、陷自己于不孝,恍然大悟的嬴政赶紧拉上老娘,演了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家庭纠纷调解戏,感谢他“安秦社稷,使妾母子复相见”。而为了笼络尉缭,秦王政更是“衣服食饮与缭同”,都快达到刘邦解衣让食的影帝境界了。
秦君带头拼命演出,为秦国争取到了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支持,使天下归一的思想共识,确实能为秦国服务了。如在秦王政亲政前,不少士人就拜投在吕不韦门下,编写《吕氏春秋》鼓吹秦国以“义兵”统一天下了。没有战国知识精英的最终认同、没有先秦思想界的最终押宝,在变法后同六国斗了一百多年也没干掉任何一国的秦,绝不会在短短十年内突然一统天下!
然而,傻子都知道,统一后秦始皇又干了什么,这等于亲口告诉士人,他们是暴君钓上钩的文化凯子;也等于亲手帮知识精英们,树立了“暴秦必须死”的新共识。
◎ 暴秦最终将文化精英,得罪的彻彻底底
寒了时人之心的暴秦,也没能得到后人的原谅。后世诸多拥护大一统的思想家,都把秦放到了口诛笔伐的对立面,汉代人表现得最为明显。
北京大学陈苏镇教授在《春秋与汉道》中指出,主张“春秋大一统”的董仲舒,恨不得将秦国批倒批臭。他一再向汉武帝强调,汉朝的历史使命不是继承秦的事业,而是对秦政“拨乱反正”。大汉的法统,是继承自周朝而非暴秦,则堪称汉代的国家意识。班固在《汉书·律历志》中庄严宣布“汉高祖皇帝,著《纪》,伐秦继周”。在《汉书·礼乐志》中他又再次强调“大汉继周”。
这些仍充满尚武精神和复仇意识的两汉士人,在九泉之下若得知后世有键盘侠声称,秦没有被刘邦灭掉、汉朝是暴秦借尸还魂“赢两次”的产物,估计只想掀起棺材板、活劈了胡说八道的不肖子孙。
及至北宋,面对契丹、党项侵扰的苏洵,没有把本朝想象成和西戎拼杀多年的秦国,而是在《六国论》里将赵宋比作被秦人日削月割的六国。某些网络秦粉要不要把“分裂势力”、“分裂思想”的帽子,扩大化到苏东坡他爹头上呢?
对此,笔者只能爹味上头地奉劝某些网络秦吹,多行不义必自毙,好自为之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