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文章】傅占魁|简论诗歌承传的渐进性发展


继承与发展的渐进性是宇宙万物新陈代谢的规律,体现着事物对立统一,辩证的法则。无论自然万物,包括人类社会之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如何地复杂多变,其实质都是继承与发展的渐进性创新,而不是全盘接受的继而不变,也不是全盘否定的突变不继。

一、承传的渐进性是万物发展的规律

水有源,才有流;树有根,方有木。非源,无以成流;非根,何以成木。溯源承流,方有万里长河;固根正向,方有百尺良木。生命有遗传性,有先祖乃有后代;生命又有变异性,随生存环境等各种条件之异而异。生命的先后递进都有着似与不似之处。似者,是事物为确保本体延续,显示生命内力的本质特征,似,更多地体现事物继承性;不似者,是事物随时随地为适应外在环境,而激活生存能力的自然选择,不似,更多地体现其发展性。没有优良基因的继承,不可能有生命持续强劲的发展,犹如无源之水,终将枯竭;反之,没有新变活力的发展,也不可能有良性的继承,犹如一颗陈旧的种子,终将退化,萎缩。因此,万物的继承只宜是事物本体优良基因的传授,而不是不分精华与糟粕的全盘继承;发展决不是对本体全盘否定,也决不是对外来基因不分精华与糟粕的全盘接受,造成内在优良基因的紊乱甚至消亡!是以取精弃粕的渐进性继承是创新发展的必要前提;而良性的创新发展是渐进性继承的必然结果。

对此天道进化的恒理,我们在思维,行践过程中,常常不很清晰,常常陷入单线孤行,一元思维的误区,有意无意远离了二元、多元的路线。这致使我们在面对具体事物现象时,常常将局部错以为整体,一叶障目,犹如盲人摸象,总是摸不到一只完整的象。如果再固持井蛙之见,彼此无谓的争论,没完没了,甚至你死我活,徒生内耗,实是人类认识之悲矣(至于认识之外的人性中私恶之欲等等不在本文探讨之列了)!

二、承传的渐进性是诗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诗歌是自然、人类社会的反映,当然也毫无例外,遵循着事物继承与发展的规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呢?“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读史明智”,即使是天才,也还是有一个“天”,恩赐你的才能,决不能无天无地,凭空在另一个世界自生出来!诗史早已明晰昭示: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诗歌的主流都是一条不断继承,同时不断发展,流域不断扩大,渐进、渐宽、渐远的长河。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在原始人劳动生活中产生了二言诗,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该诗表现了原始人打猎的全过程——砍竹、制造弓箭,飞驰原野去追捕猎物。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原始人创造工具与获取猎物的自豪喜悦之情。在语言形式上,简短、明快、自然、淳朴,概括力强,合乎当时的思维和劳动短促的节奏,不能也不可能产生更长的诗句。劳动磨砺人的大脑,生活促进人的思维,语言随社会的发展开始细致,精确起来,二言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大约三千年前,二字一拍的二言诗渐变、发展为每句两拍的四言诗。《诗经》是四言体时代永恒灿烂之花!它比二言体的《弹歌》更自由地抒发感情和描写事物。尤其是《诗经》中的“风”“小雅”诗,许多是直接来自劳动人民的优秀之作,充分显示了中华先民的理想与智慧,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感情纯真、健康,题材极其广泛,民族史诗、劳动、生活、爱情、爱国、反剥削、反压迫、反战讽政等等,全方位展现了古代奴隶社会图景,开创了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体裁上,有抒情、叙事、讽谕、颂赞等各种文学样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创造了赋、比、兴,注重诗歌的形象性;在以四言短促的句式上,杂以重章迭句,回旋复沓的手法及设问句、问答句、排比句、感叹句,且句型多样,从两字句到八字句都有。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和谐。《诗经》辉煌的艺术高标,成为后世抵制浮华文风,永远学习、继承、发展的正面典范。数百年后,即二千三百年前,伟大诗人屈原吸取楚地民歌俗曲形式,融汇当时新兴散文语言,创造了“骚体”(楚辞体),在《诗经》四言体基础上,进行了一次诗体解放,并为后代五、七言形式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屈原感天动地的真挚的爱国思想,坚持理想正义而九死不悔的崇高精神,独步古今的想象力,成为后世取之不竭的太阳!是我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伟大开端!屈原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全面地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并作了变化、发展,把物与我,情与景揉和交融起来,使物具有象征意味。此后,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是后者继

承前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新变发展。例如宋词没有否定唐诗的平仄粘对、起承转合、音韵节奏等特征,宋词的创新发展是在继承唐诗优良基因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宋词虽然突破了唐诗的五、七言句式的整齐性,但其长短参差、一字豆、平仄韵的交错互押等并没有舍弃汉语平仄对偶,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而是更为丰富,多样,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汉语、汉诗美学特征的的渐进规律;元曲亦然,也并没否定唐诗、宋词平仄音韵的核心特征,只是加了衬字,基本语音句式依然遵循汉语汉诗美的根本规律,其创新也是渐进性的发展。由此源远流长,波澜壮阔。

可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门户开放,外国文化思想的涌入,虽然带来了许多有益的新文明、新观念、新思想,新技艺、新生活、新方式等等,但也带来了某些糟粕。整体上说,极大地打破了中华文明的渐进性历程。在诗歌方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绝大部分是以白话散文翻译外来诗歌(有的外国诗歌本来就是他国的格律诗),如殷夫那样以我国传统古诗形式翻译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殊为罕见,由此造成了一种白话自由诗形式的出现。当然这种西化的自由诗,在思想内容上百年来也产生了一些好诗,但只是一个新品种,我个人认为,叫做散文诗比较合适。它既不是外国诗歌艺术的原汁原味,又打破了我国诗词继承与发展渐进性的美学规律。其实,我国诗歌与古文不同,画一般形象、精美的口语正是数千年汉诗的优良传统。可白话自由诗占据诗坛后,以外来诗歌的篇章句式语法写出的这种诗,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汉语本体的简洁、精美,却又把汉诗这民族精神内最为精粹、精美的部分反而视为糟粕打入地下,蛮横无理,粗暴地剝夺了诗词应有的话语权!当代显示民族和时代精神的优秀诗词至今仍只在民间流传,各级文学杂志、报刊仍旧鲜见;仍未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给予应有的地位;也仍未能进入小、中、大学教材!这不仅是对一种高雅美智之艺术缺乏起码的公平公正之心,极大地阻碍着中华当代诗歌的正常发展进程!而且,阻碍国诗自身审美规律的发展,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民族思想文化精神的正常传承!如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出现打乱了中华固有的政治社会进程一样,是一种畸形状态,百年的是非颠倒、美丑不辨,令人痛心!令人悲愤!令人忧虑!

尽管这样,渐进规律总是自然万物的美学法则。这是不可抗拒的!故百年来,在格律与自由,新与旧,古与今,中与外的融合上,从闻一多、徐志摩、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到当今的丁芒等等,优秀的诗人对汉诗独特美渐进性规律,从未停止过艰辛探索与创作实践。

三、承传的渐进性在当代汉诗的体现 

首先,在思想内容上:

诗是美的天使,诗美建立在真善的基础上。一切真善美,都是永恒的。诗,是一种声音,发自天籁、大地、人民;诗美无国界,但诗人却有祖国;爱本无疆,诗人的爱坚贞不渝!自然山水的美,人类人性的美,爱情、良知的美是永恒的,人民、祖国是永恒的!即使世界大同了,生我养我的大地,依然是我们的故乡。就算将来移居外星球,地球村仍是我们的祖国。民族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历史的长河是一段段流域构成的。万里长江如果舍弃了沱沱河、金沙江、楚江,她还存在吗?因此,民族、爱国精神绝对永恒!以《诗经》屈原为始,中经汉乐府、陶潜、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直至鲁迅,这些伟大诗人以天地为心、万民入抱的忧国忧民的襟怀,以生命热血书写的惊神泣鬼之作,是永远要继承的诗魂、血魂、民族魂!道家宇宙之思、儒家人世之爱、禅宗心灵之悟都是我们应该继承的思想精华。其中,真挚的爱与忧患意识,应是诗魂的核心!和平、和谐则是爱与忧患的旗帜!

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要紧密结合时代现实,呈现新的精神、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感情。笔随时代,诗歌固然有一种超越时代、时空的永恒美,但在绝对美的历史长河里,又有各个时代独具相对美的一段段流程。诗歌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一样,既然是天人社会现实的反映,自有其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时空性。这种特定范围之内的相对美正是组成绝对美不可或缺的元素。当今人类可以直达月球、乃至星汉之外,而心灵的距离却不啻有光年之遥,人类数千年一直存在一个思维误区,一事当前,总认为自己对,他人是谬误。这一偏见使得人类恩怨纷争,甚至互相残杀至今了无终结!面对人类私欲贪婪无止,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一种关系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宇宙生命大共生思想在全球涌现。“共生”就是当今时代新的思想。此外,民主、法制、自由、平等、人格独立、多元、环境生态、忧患意识观念等等,也是前人很少甚至没有反映的观念,无疑,我们在今天应该以诗的形象去努力表达!作为人类两个智慧的伟大代表(诗和科学)之一,应始终提升人类文明精神向着未来飞翔!这里,没有全身心投入的爱与忧患意识是不可能做到的!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们也可以说:诗的座标指向未来,诗应成为引导人们眼光向前的灯塔!诗,不会永远陶醉在已有的美,而以创造未来的美为天职!诗,建立在孩子气、英雄气、仙气之上。

二、艺术手法:

赋、比、兴手法,是三千年前,先人留给我们的智慧,这在当时的外国人,还不知为何物?对于这样的瑰宝,只有不肖子孙才会弃之不用!赋,虽是直说,但都是形象描写、形象叙述,说赋无形象,乃大谬!当然,还有蒙太奇(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等),李白的意识流等等,也不仅仅外国才有。而象征、意象手法,从屈原到李商隐,都达到了奇妙之至境。前面提到的《诗经》中的手法,技巧,很多在今天未见普遍运用,诚为可惜!当然,也可借鉴外来现代派的许多手法,但原则是立足民族、为我所用,拿来融合,创新发展。愈是民族的,才愈是世界的。文学诗歌与科学不同的是:个性才是生命,普遍性寓于个性之中。此时此地此时代此民族的社会生活才是不可替代的“这一个”!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永远也超过不了别人!文学艺术不是经济,做生意,不是接轨的问题,而是交流,互相学习,况且,中国的文学诗歌本来自古就发达,并不落后于世界,为什么要妄自菲薄,而去舍本逐末?根据“此在”的特点,我们在继承原有手法的同时,也必有适应新内容表达的新的手法、技巧之出现。

三、语言形式:

雅俗共赏是诗语的最佳境界。诗语就是符合民族语序的口语意象化。无论是千年流传下来的仍具有生命力的古典语言,还是当今口语及不断产生的时尚新语,运用到诗中来,都必须是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否则,都将味同嚼蜡。

在外在形式上,二言、四言、骚体、五言、七言、九言、十一言、杂言,或词,曲的长短交错以及白话自由诗的许多形式都可单用或复合运用,不必拘泥一体、一种句型。本人认为:形式无新旧,犹如西服、中山装、牛仔裤、休闲衣种种,无论穿什么,并不说明这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诗艺之根本在于内容,一定的内容(思想观念、感情、事理)总是以一定的语言等形式来表达,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才是本质;但一定美的形式又包涵着美的内容并显示出内容的本质特征。内容为主,为事物之内质,形式从之,为事物之表象,二者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如从民族服装上,我们一眼就可分辨某个陌生人是满族还是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白族、傣族、或是彝族、土家族。服装便是一个民族外在形象标志之一。近年,见一位外国人说:汉族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对国人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淡化意识,我常常感到一种悲哀的心绪油然袭来!作为一位汉族诗人,我从内心深处喜欢我们几千年先贤创造的任何形式的诗歌,同时,我从几千年的诗史看到,形式的发展,又是逐步的,不是突变的。前已阐述,二言到四言再到五言、七言并格律化,进一步发展为词、曲的长短句,先后的继承与发展大抵需要千年、几百年时间。明清之后,至今七言仍然有其其生命力,这就是民歌和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仍是当今数量较多的原因。

下面着重谈谈当今诗歌的体裁形式上,应该怎样体现渐进性的发展?

1、传统诗词。遵循原有诗词曲格律,但在语言形式上,一要充分继承前人流传下来有生命力、表现力的古典雅语,而决不是生僻甚至已无生命力的古奥或一味泥古的陈词滥调;二要及时吸收时代富于表现力的鲜活口语,并将古今二者有机融合。本人写传统诗词注重平易、自然、清雅、凝炼、形象、合乎母语习惯。押韵放宽到《词林正韵》,以体现渐进性规律,如《水调歌头·咏时间》:

万物不离我,我住自然中。空间是我兄弟,无始也无终。举起一轮红日,推着星河旋转,处处见行踪。潜入年轮里,化作万年松。

沧桑变,枯荣幻,自春风。评说“黄金”、“流水”,得失古今同。赤县曙光初照,欧美暮烟笼罩,不共一时钟。我伴人民乐,嘀哒总匆匆。

该词写时间这样悠悠无限的境界,用语却极平淡、平常,纯为口语,在合乎水调歌头格律的前提下,融合自由诗的语言及手法特点,内容上又有时代特征,使诗词这种千年之久的形式,能与时俱进,个人认为,这样的传统诗词,前景是乐观的。

2、自由白话诗。要体现渐进性规律,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必须要押韵,要精炼、要合乎汉语语法特点,要去欧化、去散文化,每句不宜超过十二个字,而决不是“去中国化”!对于外民族的好的内容、形式,我们当然要借鉴吸收,但决不能照搬,决不能丢掉自身的美!要让传统诗词的平仄音韵美与白话自由诗句式和谐对接,如本人发表在长江文艺上的《江心一片叶》:

江心一片叶/素魂坦荡着一朵碧莲/未曾枯黄的生命/漂泊在这波谷浪尖/是枝的疏远\还是花的泣别/是弃自纤纤之手/还是受笞于风的长鞭

江心一片叶/素魂坦荡着一朵碧莲/多少次淹没多少次站起/身底压着波涛万叠/欲到岸边/难到岸边/绿色的梦/总在浪里颠

该诗用叠韵、反衬、比兴、象征等多种手法表现一片不屈服的绿叶,按传统诗词的要求来写新诗。有的句子还讲平仄。如“江心一片叶”平平平仄仄;又如“欲到岸边,难到岸边”,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读来,有一种生命的急促,紧迫之感!在自由诗中,适当融入传统诗词的优长,使自由诗体现了在继承古典诗歌的基础上渐进性发展的规律,使之永葆诗歌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的新特点。

3、自由曲。以丁芒反映当今现实 的一系列优秀作品为代表,典型地体现了当代中华诗词的渐进性发展规律。如《华筵颂》:

华灯高照,美酒佳肴,热腾腾鱼鲜鳖宝,香喷喷煎炖烹炒,花梢梢七彩琼瑶。好一派富贵风光,端的是时代新潮,社会主义好!……反正国库里开销,全民来会钞。……

该曲既继承了元代散曲的神韵,又完全打破了元曲格律过严的束缚,并吸收了词、诗、古风、民歌及新诗的某些优长,每首可长可短,自由活泼,以漫画手法,勾勒出公款吃喝的丑态,读来朗朗上口,适合表现当代生活。无疑,这是一条诗体创新的宽广大道。

4、度词。脱离传统词牌,自创词的新体,由作者根据思想感情内容的需要,遵循传统诗词平仄对仗等美的基本规律,制定词的平仄、押韵位置、字数、句数等。度词最早由王国钦于1990年提出,并付诸创作实践,如他写的《赏秋光》:

万人空巷,赏秋光,菊占鳌头。菊海腾龙,菊色入群楼。户户阳台飞霞瀑,家家庭院落彩绸。倩古都、丰都世绝伦,更菊城,鸣关鸠。鸣关鸠,更好逑;携竹侣,结兰俦,经霜傲雪玉骨香,人间自是第一流。走出东篱归原野,地远天高共自由。乘长风,映日竞芳容,举云旌,志未休。

该词自度新的词牌,其特点是句子短促,以三、七言为主,韵脚甚密,极赞菊花横溢满城香的盛景,意境壮阔。此类度词,由于格律新颖,令人喜爱认同。此外还有新古风等多种。

本人也在自由诗与传统诗词长期写作与古典文学教学中,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撰文提出过新旧融合的观点,并摸索自创词体及新古风等,尝试习作,如1983年写的《送别》:

欲言无以言,欲留怎样留?秋水横波流不动,时间也忧愁。

难别终须别,相送无尽头。硬紧喉咙不松闸,只是频挥手。

非雨却是雨,非流胜似流。君如万里云飞去,飞不出泪双眸。

该作是一种仿词体,当时本人尚未有“度词”的概念,只是绝律诗、词、自由诗与民歌的融合,但在思想上,认定这是一条当代民族诗歌融合创新之路,合乎渐进性发展规律。

后见丁芒前辈、国钦先生先后提出自度曲—自由曲、自度词 —度词的系统理论性文章,倍增创新信心!以丁芒前辈为代表的全国许多老中青诗人都在进行理论上的思考 ,创作上的实践,一时蔚然成风,但世上没有直路,前行必经曲折;新生事物开始是弱小的,但只要内具生命成长的本质性基因,必然迸射出强大的活力,大势所趋,毫无疑义!同时在成长过程中,也要不断反思,犹如一棵树苗,从纤纤数尺难抗风雨之欺,到凌云百丈挺拔于世,需要自身不断扎根,不断超越自我,也需要外界扶持正向的能量,于此一寸一寸地矫正,一日一日地提升,最后终成良木,为世所用。自由曲、度词的发展亦然。

本人体会,自由曲、度词因没了原来的模本,无所依傍,其平仄、音韵、字数、句数、以及语言结构形式等等,都必须由自己通盘考虑,全面把握。能否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是全面检验创造者学力才识境界的试金石。从这点上说,只有对国诗几千年一切的优良基质,有真切的透悟与继承,才有可能结出创新的美满之果!白话自由诗除闻一多、徐志摩、贺敬之等少数杰出者外,大多没有达到应有的美学佳境,主要就在于国诗功底先天不足!前面已经简论,一切创新都不可能离开继承,而另起炉灶。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毕竟是神话。我们应该牢记白话自由诗迄无成功的教训!特别是汉语,是音乐韵律极强的语言,那种平仄、词义对偶之美,音、形、义的细微之别,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她反映了先贤神奇的大智慧!既是微观的,又是宏观的,在汉字中蕴藏着天人浑融的大生命意识!每个字都上达于神,玄妙、深邃、博大。所以,凡写汉诗者必对此有心灵的特殊敏感。南宋姜夔就是一位精通音律的诗人,所以他才有可能成功创制了那么多的自创词体。我们今天,倘要新变代雄,首先要对前人创造的已有内容、形式、体裁、题材,对古风、歌行、绝律、词曲等等无不通晓其雄踞的个中奥妙。

综上所析,本人以为,未来诗歌的较好形式,不管谁占主流形式,是否有主次之别,最终取决于人民的喜爱。但诗歌毕竟产生于她的本土,汉诗的血脉流动着黄河、长江,她只有首先以长城、泰山的伟岸,才能走向世界!汉诗的创新也只有体现诗歌本身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渐进性,才有她独立于世界之林的这一个。具体到形式上,以下种种,都可百花齐放,共存共荣:一、古典格律诗词曲,二、古风、歌行、诗经四言、楚辞等,三、自由曲,四、度词,五、新格律诗,六、新古风,七、民歌,童谣、流行歌曲,八、朗诵诗,九、自由诗、散文诗,十、各种形式的综合(类似杂言、歌行)。

另外从内容的表达方式上,当今还比较单一,诗当以抒情为主,除此,哲理诗、叙事诗、诗小说、诗剧等等都可丰富、创新。在题材上,适逢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社会时势、生活现实,各种事件、现象层出不穷,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几千年熟悉的题材,如山水名胜、行旅送别、咏物言志、咏史怀古、军戎征战、人生感怀、爱情闺思、亲情思乡、友情、田园、赠酬、政治、时事、时令、气象、闲适、饮酒、游仙、劝勉、喜庆、悼亡等等,同时,还要以敏锐之思和终极关怀的襟抱,深入生活,开阔视野,宏观把握,微观渗透,拓展题材,如工业、城市、教育、商贸、科技、衣食住行等等。

关键在于无论何种形式、方式,体裁、题材,都须思想感情美好、健康,都须精炼、形象,押大致相近的韵,平水韵、普通话韵并行,具有意象美、音韵美、建筑美。

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作为表现敏锐的诗歌,必将随之出现新变代雄的发展局面。诗歌的未来属于继承的虔诚,宽容的胸襟,前行的慧眼,创新的胆识。真正的诗歌在人类心中,在你我心中,在继承的源流里,在发展的地平线上。诗美迎接着巨大的爱与热情和孩童的好奇,正在翩翩飞来。

二0一四年九月撰于 武昌—深圳

参见:

【诗话文章】傅占魁|思想境界是创造精品的根本

【诗话文章】傅占魁|试谈诗词情节

【诗话文章】傅占魁|简谈诗词之“气”

【诗话文章】傅占魁|王惠玲知青田园诗词赏析

(0)

相关推荐

  • 创新是诗歌的灵魂

    创新是诗歌的灵魂 ■曾张胤 真的很意外,我13年前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参观泗水王陵有感>(点击查看)居然在"唱响明天--庆祝宿迁建市20周年"诗词大赛评选中获得唯一一等奖 ...

  • 诗词大家手把手教你写诗,看完这本书,你就会写诗!

    有人说写旧体诗很难.因为那些平仄格律似乎是一副沉重的镣铐. 其实,那些平仄格律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窗户纸罢了. 写好旧体诗并不难,更不神秘. 只要捅破格律那层窗户纸就可以了. 现在 ...

  • 余秀华说“现代诗歌是没有押韵的”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年轻时看过一个电视剧<神鞭>,是冯骥才的作品改编的.说的是清末民初,小贩傻二以"辫子功"打败流氓恶霸和日本武士,被誉为"神鞭",但傻二发现面对西洋人 ...

  • ​T.W(技术·智慧写作工坊):【十三行诗的讨论】

    [十三行诗的讨论]   各抒己见,但求诚意.   辑录:海客     T.W(技术·智慧写作工坊):   中秋的月亮 文/庄稼汉   圆圆的月 真像视频里 故乡的月饼一样 隔着屏幕 都能闻到家的芬芳 ...

  • 古诗[古代诗歌的泛称]

    古诗,即中国古代的诗歌,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其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从广义上说,中国古代诗歌包括古代人所作的诗.词.散曲等:从狭义上说,古诗仅指古代人所作的古体诗.近体诗. ...

  • 万龙生:骨鲠在喉 吐之为快——三驳唐晓渡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诗和词到底有什么不同?

    从形式上来说,中国古诗是个整体概念,词也是诗的一种. 但是既然独立出词的概念,自然是诗的概念缩小,分类更加精致的原因. 形式上的区别 总体来说,中国古诗在词牌之外,还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是否遵守平仄 ...

  • 【赣雩文艺】作者:黄永健《当代诗歌如何面对新时代》总第733期⑤2020年第303期⑤

    让阅读得到升华! 情愿做富有品味的公众号! 本公众号欢迎广告投放和热心赞助!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当代诗歌如何面对新时代 作者:黄永健(深圳大学) 摘要:白话诗"二次革命&quo ...

  • 【诗话文章】傅占魁|简谈诗词之“气”

    简谈诗词之"气" 傅占魁 我们在评论.切磋诗词作品时,常说:一气呵成,气脉贯通,或者说气隔.气涩等等.可见,"气" 的顺畅与否是评析诗词一个重要的标准. 一谈到 ...

  • 【诗话文章】傅占魁|试谈诗词情节

    试谈诗词情节 傅占魁 写诗的人大抵知道:无论长篇古风或短制绝律与词,都须起.承.转.合,可是,我们在阅读当代诗词时,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起句不知从何处飞来,既未对全诗起到点题.造势.乃至笼罩全篇之概 ...

  • 【诗话文章】傅占魁|王惠玲知青田园诗词赏析

    傅占魁 展读王惠玲这束知青田园诗词,爱不释手.这不仅因为本人也曾是一名老知青,对诗中的题材内容就如老友重逢,格外熟悉.格外亲切!而且主要是惠玲在诗中所倾注的那份真情!那份情.那份爱正是年仅十七的花季少 ...

  • 【诗话文章】隅山主人|诗歌杂谈:在路上(上)

    隅山主人 1.由于寻找本民族文脉的文化倾向,当代诗的精神会在很大程度上向古典诗靠拢.一个新的植根(或融合)中国古典思想的哲学系统会诞生.(这方面安乐哲,郝大维,成中英,杜维明,余英时,李泽厚,刘小枫, ...

  • 【品读】董瑞霞|傅占魁老师作品赏析

    董瑞霞 有幸在中华诗词论坛认识了岭梅老师(傅占魁),初次相识,只知道他是中华诗词学院导师.后来和傅老师熟悉了,交流多了,我从傅老师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后来傅老师又把他的诗集赠送给我,我从付老师的作品中 ...

  • 『名家诗词』傅占魁绝句精选

    傅占魁,字岭梅.谱号瑞堂,中华诗词学会高级研修班导师.当代诗人.诗论家.共生文化学人.毕生从事文化思想.美学.诗词的研究.教育与写作.多次聘任全国诗词大赛评委,诗词选本编审.主编等.著有衔石集.梦泽集 ...

  • 傅占魁导师作品欣赏第080期

    诗人介绍 傅占魁,谱字瑞堂.号岭梅.1947年出生于湖南桃江一诗书世家,祖籍江西修水,一生致力于文化共生.美学思想与诗词的研究.教育.写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教培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著有梦泽集.衔石集. ...

  • 傅占魁导师作品欣赏079期

    诗人介绍: 傅占魁,谱字瑞堂.号岭梅.1947年出生于湖南桃江一诗书世家,祖籍江西修水,一生致力于文化共生.美学思想与诗词的研究.教育.写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教培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著有梦泽集.衔石集 ...

  • 【知否名家诗人风采】傅占魁先生诗词介绍之一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春日晨读 推窗欲借东方白,却见桃花映字红. 放眼江天烟雨绿,青春如海我如龙.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即景 车辙依稀石径幽,苍苔半染绣花楼. 凝眸坐对斜阳淡,唯有相思不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