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五年(12):冬,淳于公如曹(一)

---   01   ---
原文:冬,淳于公如曹
---   02  ---
《春秋》记载是“州公如曹”,如通入。
《春秋左氏传》记载是“淳于公如曹”,到底是淳于公还是州公呢?找一下资料。
《史记·三皇本纪》记载:
炎帝神农氏,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掌四岳。
《姓氏考略》注:
“淳于公谓之州公,其后亦为氏。”“州”,古国名。淳于,州都,即今山东安丘县东北之淳于城,后为杞所灭,或以国为氏,系出姜姓。汉代有州辅;三国时魏有州泰;南朝宋有州韶。
这关系就捋清楚了,州公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所封之国在山东安丘县东北的淳于城,以淳于城为首都,按照当时人们姓氏称呼的习惯,也可以叫做淳于公。
《左传》记载“淳于公”应该是非常符合当时习惯的,因为在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周天子和郑庄公曾经举行了一次“换田”事件,郑庄公用郑国的四块领地与周天子的控制下的十二块领地进行了交换。这交换的领地中就有一个地名叫做“州”,在河南温县东北。
当时为了区别两个州国,所以一个叫做淳于国,一个叫做州国。
但毕竟“州国”是官方称呼,“淳于国”是约定俗成的称呼,所以《春秋》就记载为“州公”,而《左传》就记载为“淳于公”,这一下就看出官方教材和教辅材料的区别了。
---   03  ---
按照《春秋》无大事不记载的惯例,州公为什么要如曹呢?这个后面解释,我们先对付第一个问题,州公为什么要称“公”?
这个时代并不是后来“公”字乱用的时代,比如“主公”、“明公”等等,这个时代的“公”是爵位等级。周武王灭商以后,制定了五等爵位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只有一个,往下分别是:
  • 公爵;

  • 侯爵;

  • 伯爵;

  • 子爵;

  • 男爵。

对,你没看错,你看的是中国历史,并不是欧洲历史,五等爵位制是西周就开始制定的。清末时,我们翻译西方历史,对西欧不同等级的封建领主名称借用了西周的五等爵位制,结果西方文化后来大行其道,搞到后来,一说五等爵位制,很多人以为是西欧原创的了。
其实各国词汇中这种借过来借过去,借着借着借成自己的,或者成了别人家的例子很多。我们借别人例子就像“派出所”、“生物”,本来是日文,我们直接借过来用,久而久之,就成了汉语词汇。
公爵作为五等爵位的最高级,那是半神级的存在,所以数量不多,不但不多,还很少,只有,8个。与之相对的,是下面四级爵位共将近800个诸侯国。
这8个公国里,真正地位最高的只有三个,分别是:
  • 夏朝的直系后代杞国,公爵;

  • 商朝的直系后代宋国,公爵;

  • 周武王的兄弟周公旦的封国鲁国,公爵;

这三个公国中杞国和宋国是因春秋时代“兴灭国,继绝世”,虽然灭人之国,但要尊重其后代的思想建立的,相当于祖上曾经阔过的诸侯国。
周公旦则是辅助周成王功劳太大,因功而封公爵,曹操的诗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说法,这可以算是实打实挣来的荣誉。
其他五个公国分别是鄣国、虢国、淳于国、州国、权国、戴国,这些国家之所以称公,是因为他们的国君同时也是周天子的三公,
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的统称,协助周天子管理各诸侯国,位高权重,所以他们的国家可以尊称为公国。
除此之外,连协助周武王灭商功劳最大的姜尚姜子牙所封的齐国,也只是个侯爵国而已。
后来的春秋五霸,统统是都是侯国,楚国的爵位更低,是个子爵。
那郑庄公为什么自称为公呢?因为郑庄公做过周王朝的卿士之职,是三公之下具体管理诸侯国事物的人,所以勉强可以自称为公,但郑国的爵位其实只是伯,因此官方文件上还是写“郑伯”,所以《春秋》会记载“郑伯克段于鄢”。
搞清楚这个问题后,我们知道州公的地位在诸侯国中是很高的,那么他为什么“如曹”呢?去做什么呢?
《左传》接着说:
度其国危,遂不复。
意思是,他估摸着自己国家要被灭国了,所以跑了,不回去了。
那么州国为什么面临灭国的危险,哪个国家来攻打州国呢?我们从《姓氏考略》上知道是杞国攻灭了州国,那么杞国为什么要攻灭州国?出于什么动机呢?这就要从杞国的来历说起。
我们下一篇再说。
扩展知识:
邾公华钟,高36.4厘米、口宽18.1厘米、重6.87千克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甬钟鼓部饰有精细的蜷体龙纹,钲部和鼓部铸有铭文75字,记录了作器者为邾悼公华。其在位时间是公元前555年-前541年。
邾国从来也没有封为公爵,为啥叫邾公呢?
虽然爵位是周王朝的册封的,但是在诸侯国内部,称呼自己的国君都往大了称呼,通常会称“公”,比如齐桓公,关起门来做大王,古人也会。
---   End   ---
欢迎理性探讨,怒发冲冠、一叶障目者及鸣翠柳者不回复。
E-mail:youwushuzhai@126.com
(0)

相关推荐

  • 笔尖 | 从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制度看德意志国家的封建邦国化

    从神圣罗马帝国的 选侯制度看 德意志国家的封建邦国化 耿 皓 楠 13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四世颁布了金玺诏书(又称黄金诏书),宣布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由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拥有了 ...

  • 桓公五年(13):冬,淳于公如曹(二)

    ---   01   --- 原文: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 ---   02  --- 上文我们说到,州公抛下国都跑到了曹国,原因是杞国要灭州国.那杞国为什么要灭州国呢?这事要从杞国人第一 ...

  • 桓公五年(14):冬,淳于公如曹(三)

    ---   01   --- 原文: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 ---   02  --- 上文说到,州国的国君州公,因都城在淳于城,也称为淳于公,国家被杞国入侵,他自我掂量了一下,发现灭国的 ...

  • [连载]桓公五年(1):陈侯鲍卒,齐侯郑伯如纪

    第461篇原创,本文约2272字,阅读需要5min 上图中铭文是<己侯貉子簋>的铭文:"己侯貉子分己姜宝,乍(作)簋."大意是:己侯貉子分给女儿己姜宝,己姜为此作了这个 ...

  • 桓公五年(2):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

    第465篇原创,本文约1924字,阅读需要3min 01 上一集里说到:"聘,是天子或诸侯派使者通问邻国,执圭以致君命".这叫做聘.那么在齐侯和郑伯到山东东部莱州湾附近做了个夏日清 ...

  • 桓公五年(3):蔡卫陈从王伐郑(一)

    第468篇原创,本文约2806字,阅读需要6min 01 公元前707年的秋天只发生了一件事,事情很大,但官方记载很简略,只有一句.但这件事吸引了华夏地区二百多诸侯国的眼光,并且不断产生涟漪,被这涟漪 ...

  • 桓公五年:蔡卫陈从王伐郑(二)

    第471篇原创,本文约1531字,阅读需要4min 01 秦灭六国之前,改变天下格局的战役,繻葛之战绝对能排到前五.从第一到第四分别是: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商汤灭夏桀的鸣条之战,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和 ...

  • 桓公五年:蔡卫陈从王伐郑(三)

    第475篇原创,本文约1960字,阅读需要3min 01 其实文首配的这张图有问题. 首先这是一乘驷马战车,外面的两匹马称为"两骖",中间的两匹马称为"两服", ...

  • 桓公五年:蔡卫陈从王伐郑(四)

    第480篇原创,本文约1860字,阅读需要5min 01 上一集我们说完先秦老司机的座位与现代民主制和君主制国家驾驶习惯的联系,这一集我们说说老司机们的盔甲. 战车乘员的头盔,叫做"胄&qu ...

  • 桓公五年:蔡卫陈从王伐郑(五)

    本篇是第483篇原创 01 上一集我们说过,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烈度很低,战争基本在两到三次的车阵对冲以后就结束了,类似"演武"的性质,战争在这个时代远远没有露出它本来狰狞的面目,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