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的手抖震颤,被这张中医古方治好了
中医名家祁文强
德善堂中医馆中医副主任医师
不知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一些双手总是无法稳定、一直轻微抖动的人?明明也不是帕金森,甚至很年轻,但就是一双手拿筷子夹菜,握笔写字,做细小活动时候手部无法自持,颤抖幅度明显,后续随病情逐步发展,出现头部轻微晃动,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困扰,甚至性格都变得孤僻了,关键是可怕的不是手抖,可怕的是这伴随一生的越来越严重的折磨。
因为笔者在门诊见过很多特发性震颤病人,其中有一些服用中药后效果作用特别显着,在这里笔者以中医观点讲述一下特发性震颤这个疾病,及介绍一味古方,让大家参考。
手抖,最开始的时候也许仅仅只是偶尔那么一下快若闪电,也许打碎碗,也许掉落了笔;也许是慢一些的震颤,即使静静的端坐,手也会不自觉的搓动着;也许是活动时的抖动,手不受自己控制,不能一下找准想要的方向;也许是单手,也许是双手;也许还伴随着头颤抖。
总之,都是手抖,但抖动的速度不同、幅度不同、频率不同,病因不会相同。闪电样的,稀疏地抖,那是肌阵挛;静止性震颤有可能是特发性震颤病;运动过程中的震颤可能是小脑疾病;静止运动都出现的快速细颤,可能是特发性震颤。还有很多很多原因会导致手抖,比如焦虑、甲亢、药物不良反应、酒精中毒。
震颤属于中医“颤证”范畴,本质为虚。而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盛,肝肾亏血是本病的病机,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特发性震颤病程较长,多见于中老年人,呈进行性加重,以肢体震颤为主要表现。和老年人精血衰竭,肝肾不足,阴阳失衡有关。人们中年以后,肾精渐亏,若是身体先天不足,或者劳欲伤及肾,因为肝与肾关系尤为密切,肾精亏耗较大,则不能滋养肝木,导致筋脉失濡,木燥生风,所以出现四肢震颤,肝肾属于同源,肾虚则水不涵木,所以出现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震颤就形成了,若是水不涵木,肝肾交亏,则肾虚髓减,脑髓不充,下虚则高摇。若是中焦脾胃受损,则痰湿内生,土不栽木,亦致风木内动,出现震颤,下面介绍一味古方供大家参考。
药物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炒莱菔子,焦山楂,焦建曲,连翘,杜仲,川断,桑寄生,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远志,石菖蒲,金钗石斛,天冬,当归,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木香,甘草。
按患者久病脾虚,肝肾渐衰,阴液枯竭,不能濡养筋脉、肌肉,以致风从内生,肌肉震颤;脾气虚弱,不能摄津,出现流涎;运化无力,湿邪蕴结,故以健脾化痰为主,顾护后天,以生气血,荣四末,滋补肝肾,育阴熄风为辅,以生阴液,养清窍。加用杜仲、川断、桑寄生、五味子、天冬、当归、石斛等药以补肝肾、养精血;陈皮、半夏、茯苓、生龙牡、远志、石菖蒲等药以化痰安神。痰湿渐去,脾气渐复,若仍有阴液不足者,可再加枸杞子、山萸肉以增强滋阴熄风之功,诸药共用,切中病机,故能获良效。
在这里笔者没写克数,因为中医是需要辨证治疗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个方子,上方仅供参考,并不通用,需要对症的根据您的情况开出属于您身体的方子,这也就是中医上讲的万人一病,一人一方的道理。
有人会说,中医治病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难把握了,这是对的,中医学是一门非常博大精深的学问,绝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领悟的。有人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一个方子,便对号入座,以为就能治疗自己的病,其实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妥的,有时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中医的病名诊断一般并不困难,而辨证的结果就要复杂得多。尤其是久病重病多病的时候,证型往往错综复杂,虚实、寒热,不同医生都有可能做出不甚相同的结论。加之中医有不同的流派,医生有各自的经验和特点,对于同一个病人,辨证可能完全不同,采取的相应治法就会不一样。即便辨证相同,中医方剂学的内容也是汗牛充栋,医生根据各自的经验和用药特点,也可能开出不同的方药。而不同的方药有可能取得同样好的疗效,也有可能疗效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