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二十一章至第三十章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十一章

第一段: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不自德,以道为德。世人修德我修道,修道证果大德成。修德不修道,盲人摸大象。修道不修德,德不少分毫。修得纯白心,纤恶无处逃。】

第二段: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世人听说修道好,以为道是某一物。我暂且手指一伸,众人急看是何物?道如一道闪电,恍惚不见其形。】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闪电已逝,众人惊愕,道不是一物,而是一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又一道闪电,道不是一象,还是一物。此物是无物之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闪电过后,一切归于寂静,太虚空深邃无比,无声无形,如此纯粹,有不灭者存,此存为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万物灭尽,寂灭现前,此乃证道者所证之真。此真离言绝待,在证悟者心中,如长空中之明月,可鉴可信,不生疑也。

第三段: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父。【道之威名,超越古今。我已见证万物之父在此。

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万物之父何在?如何名状?以上乃万物之父名状。我何以证得?我入玄同大定中证得。】

第二十二章

第一段:

曲则全,【曲己全德,辅万物生。曲,无己者能曲。全,全德之谓。

枉则直,【因物之性,直不在一。枉乃校直之术,枉己不直,恒顺众生。】

洼则盈,【低下为洼,反能藏水。】

敝则新,【衣弊则更新,蛇蜕皮则更生,此死则彼生。】

少则得,【无欲无求,真我乃得。

多则惑。【可欲无厌,终于败亡。】

第二段: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曲中有全,枉中有直,洼中能藏,弊则更新。求少则得,求多必失。一,浑然不可分别,不正不反,守反得正,今日虽反,他日必正。圣人抱一,不求全、直、盈、新、多,自守曲、枉、洼、弊、少,此抱一之旨。亏于此则得于彼,亏于彼则得于此。天道自均,无私乃成。

第三段:

不自见(xiàn),故明;【修心四德之一。不炫耀自己,则明明若月。】

不自是,故彰;【修心四德之二。不是己非人,则德彰。】

不自伐,故有功;【修心四德之三。不自伐其功,则功不失。】

不自矜,故能长。【修心四德之四。不以德临人,则德长久。】

第四段: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四德乃不争之德。不争之德为大德,天下岂能与不争者争?

第五段: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恒顺众生,不伸我意,则德全。此非诳语。

诚全而归之。【德全而万物归之。】

宣守反得正之道,此谓抱一。注释家多解为委曲求全,错会也,实乃反向而修,修全德之密法。

第二十三章

【此章章序有误,应为二十四章,与二十五章关联。希言自然与道法自然相应,以道独尊,天地人三者都有缺陷,故需修行。道

者,自然也;德者,天地也;失者,人也。】

第一段:

希言,自然。【从事于道者玄览独照,离言冥悟,妙契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zhāo),骤雨不终日。【飘风骤雨,天地所生。违道发声,故不久也。

第二段: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本为神物,然修道尚在现实地,未达究竟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神物,违道尚不能久,奈何下劣之人行违道之事而能久?

第三段:

故从事于道者,【修道士也。

道者同于道,【道者与道者同于道。修道士与修道士乃同道,故妙契于道,目击道存。道者与上士类。王弼本重复“道者”,保存经义。他本不解,误删“道者”二字。同之一字,唯释德清作玄同解,文意大通。

德者同于德,【道者与德者同于德。修道士与修德者虽不同道,然能玄同于德者,使德者发起修道之心,转凡成圣,上归于道者。德者与中士类。上句“道者”贯通此句和下句,不可误读。多数注释家删除“道者”,错会经义。

失者同于失。【道者与失者同于失。失者为未修道者,修道士虽与失者悬隔,然以道莅之,能玄同于失者,使失者发起修德之心,再发起修道之心,逐级而上,转恶为善,历劫亦转凡成圣,达究竟地。失者与下士类。

第四段: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与上士玄同,妙契于道,法喜充满。道者与道者目击道存曰同乐。道者:圣者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与中士玄同,妙契于德,令之修道,同登圣果,法喜充满。道者不弃德者曰同乐。德者:善者。】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与下士玄同,妙契于失,令弃恶从善,同登圣果,法喜充满。道者不弃失者曰同乐。失者:不善者。】

第五段:

信不足焉,【德者初始或有不信,如畏垒之民,最后祝祷庚桑子。庚桑子不受,唯相忘于江湖。】

有不信焉。【失者初始全然不信,道业显现之时,亦祝祷圣者。圣者不受,唯相忘于江湖。此句亦见十七章。上中下三士道也。】

宣天地虽是神物,修道未达究竟,尚应修道。人岂不应修道乎?二十五章则道天地人并立为四大,天地人修道已达究竟地,与道合体。此章文意较晦,注释家多修改文字,至令失去经义,惜哉!今依王弼原本经典解读

道一曰:此章意较晦。“从事于”三字贯通后文。所谓同者,玄同也。

第二十四章

【此章章序有误,应为二十三章,与二十二章为姐妹章,文意关联。修心四戒乃修心四德之反说。帛书在二十二章之前,与之相连】

第一段:

跂者不立,【踮起脚趾,欲求高瞻,终不可久,非守常也

跨者不行。【奋力跨步,欲求速行,不可久行,非守常也

第二段:

自见(xiàn)者不明,【修心四戒之一。不可自现,跂者、跨者足戒。

自是者不彰,【修心四戒之二。不可自是他非,跂者、跨者足戒。

自伐者无功,【修心四戒之三。陶冶万物,济世救民之圣功,亦不可伐,伐则尽失。况世间之微功乎?】

自矜者不长。【修心四戒之四。不可自重他轻,以德临人,而应恒顺众生,谦下不争。】

第三段: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修心四戒枉正修行人修心四失,故弃之如敝屣。余食:残羹。赘形:痈赘之形,真体之累。二者皆可弃之物。

第四段:

物或恶之,【天人共遣。

故有道者不处。【有道者远之。

与二十三章互为补充,反向重申修心四法四戒。】

第二十五章

【此章紧接二十三章,宣道天地人四大同登自然圣果】

第一段:

有物混成,【物者,言称而已,如同“那个”,象也。混成,道之真体乃无分别性,不可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分割。一而非一,非一而一。

先天地生。【世人误以为天地最为古老,天地虽为神物,犹有待者,非无待者,故非先也。唯道为大,唯道为先,不可名矣,无以加矣。道即西哲之第一因,无因之因,无因有果。四章曰“象帝之先”,道为天帝之先,故道为四大之首。】

第二段:

寂兮寥兮,【虚极静笃,无声无形,肉眼不可见,凡心不可测。】

独立而不改,【恒也常也,无古今变化,唯道独尊。赞其静。】

周行而不殆,【周流宇宙,充满虚空,暂不停息,赞其动。二句合称,静而非静,动而非动,即静即动,非静非动,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俗眼中有动静二相,圣心中无动静二相。借俗言之动静而遣之。】

可以为天地母。【道,天父也,地母也,造物者也。物物而不物于物,故虽物而非物,虽象而非象,象而非象,是为大象。王弼本:天下母。天下之万物,二者可互换,经义不变。】

第三段:

吾不知其名,【道本无名。无名,真也;有名,妄也。离言离名,无得而称焉。

强(qiǎng)字之曰道,【今强为之名,比喻而已,道者妙契,不可执之。

强(qiǎng)为(wèi)之名曰大。【可名为道,可名为大,可名为玄,可名为妙,可名为父,可名为母,不可执也,唯妙契而已。】

第四段:

大曰逝,【为何名大?道运转不已,遍满虚空,大而无已,因其转运转大,不见其踪。

逝曰远,【不见其踪,消失于玄远无境。】

远曰反。【道虽消失于玄远无境,然如如不动,就在眼前,因其反也。道似物理之震动,即上即下,即远即近;又即逝即反,即阴即阳,阴阳不测。】

第五段: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之大已证之矣,道为母,天地人为子。子因母贵,道为大,天地人亦为大。历劫修行,天地人同登圣果,与道比肩。此赞天地,更赞人也,为一赞人大。亦字有深意,重音在此。王弼本“王亦大”,奚侗曰古之尊王者妄改之。赖傅奕、范应元本定之。】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二赞人大。王弼本“王居其一焉”,尊王者妄改,同上。赖范应元本存之。楚简“域中”为“国中”,古本国为邦,因避刘邦讳而改为国。楚简“国中”是簒经的另一痕迹,因为“國”与“域”可以混淆,“邦”与“域”无法混淆。可见簒经时代极早,或在《道德经》初出,老子之世。

人法地,【三赞人大。修行四法第一步。人应该效法地,与地合为一体。

地法天,【修行四法第二步。地亦是修行者,地应该与天合为一体

天法道。【修行四法第三步。天亦是修行者,应该与道合为一体。合而言之,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

第六段:

道法自然。【修行四法第四步。此句独立,道效法自己,不效法什么。王弼注: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但弟子有疑,故有此句。自然是道之因地,与道本为一体。自然,本然也,自在神物,任运自成。自然,然乎然,然乎不然;无物然,无物不然。无彼无我,无外无内,无古无今,无生无灭,能令宇宙缩为芥子,能令芥子大若宇宙。四法即四和,人和,地和,天和,道和。四和乃老子之宇宙观。】

道一曰:本章三申人为大,因人能弘道。王弼本“人亦大”作“王亦大”,与下文不连,违反自然主义主旨。详考见《道德经精注》。奚侗说“古之尊王者妄改之”,唐傅奕、宋范应元本为“人亦大”,据改。《礼记》载:“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这句名言是老子传给孔子,孔子传给曾子,曾子传给乐正子,四代相传,可见是老子心法。《曾子养老第三》

道法自然单独一句,言道法自己,因无有法者。人地天道四大前后相法,不然陷入五大之争。

第二十六章

第一段:

重为轻根,【重犹锚,船有锚则定,无锚则漂。重如根,树有根则活,无根则死。根的教育

静为躁君。【躁罢必归于静。躁,妄动也。世人虽好妄动,然必归于静。躁罢归静,乃死灭,非归根曰静。世人不知,逞强极躁,躁胜热是也。君,根同义

第二段: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圣人终日行,犹如大统帅(周武王)行军不离辎重,守道不离,道为重也。帛书“圣人”为“君子”,此乃比喻,经文有省略。君子不确。辎重,大都注为重要战争物资。河上公注“辎”为“静”,辎重即静与重二者。

虽有荣观(guàn)燕处(chù),超然。【世间虽有殿宇后宫,圣人超然不顾。道为圣人之重,圣人之根,岂不守道不离?前人以“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断句,不确。燕处,后宫燕乐处。超然,视之若无,弃之不顾。经文非言圣人有行军、殿宇后宫之事,以世间周武王等大统帅为喻耳。若圣人化现于世替天行道,降魔除妖,不得已用兵则可。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大邦之主。奈何,深叹之也。周武王等大统帅替天行道,尚能舍弃荣观燕处等轻物,视之若无,一以辎重为重为根,须臾不离。撮尔大邦之主,竟为一身之欲弃天下于不顾,大宗师训诫之。奈何二字,暗指万乘之主为下者。超越万乘之主之圣人犹不离辎重(即轻不离重),奈何下者以身轻天下?

第三段:

轻则失根,【不可重身轻天下。以轻为重则失根,失根必亡。老子劝诫之深

躁则失君。 【情欲躁动,则失君。君犹根也,本也

宗旨:根的教育,训诫大邦之主。】

道一曰:常规断句为“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此处“燕处”指笙歌燕舞之处,与荣观对。故断句为“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第二十七章

第一段:

善行无辙迹,【救人五妙法之一。善法即妙法,圣人入浊世,必以妙法济世救人。世法不可救人,众人无始以来已迷失自我,故大宗师宣说五妙法。世人行必有辙迹,鸟飞岂有辙迹哉?救人之法是心法,心法远胜鸟飞无迹之法,故能救人。】

善言无瑕谪,【救人五善法之二。世人以言劝人,冀世人弃恶从善,然世人怙恶不悛。让恶人生起善心,唯有不言之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心法回归地,再回归天,再回归道,最后安住在本性中。善恶双冥,安住于无善无恶之不动地,转凡成圣,世间无恶人矣。

善数不用筹策,【救人五善法之三。筹策为算卦计数用,然令恶人弃恶从善,筹策不能运,故卜者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筹策诚不能知其事。”

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救人五善法之四。世人闭门需用关楗,圣人关闭情欲之门不用关楗。有形之门可用关楗,无形之门岂能用关楗?情欲之门最难关闭,最牢固之关楗亦无济于事。圣人修道,凝神抱一,情欲自闭,岂非妙法?关楗:闭门木栓,横曰栓,竖曰楗。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救人五善法之五。世人捆缚需用绳约,母子连心,胜过有形绳约;圣人守道抱一,不离不弃,岂非无绳约而不可解?济世救人乃道德经本怀,唯有妙法能之。妙法与世间法大异,老子举五以喻万,令世人对妙法生起信心。不可思议法为妙法。】

第二段: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圣人救人,用不可思议妙法,必获成功。】

故无弃人;【救度一切众生。能令一恶人生起一颗善心即为圣人,能令虚空法界一切恶人生起善心,此为“故无弃人”。地藏菩萨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经文即此意

常善救物,【圣人以不可思议妙法能救一切众生,此为救人;能令形而下之器复归形而上之道,此谓救物。令万反三,令三反二,令二反一,令一反道。道安住于自我本性中。物,一切有情,一切无情。救拔有情,佛教本怀。老子为何要救拔一切无情?因一切无情失无入有,失妙入徼故也。婴儿守柔,犹有妙也。恢复万物之本妙,即救物之意。有注释家不明救物之旨。

故无弃物;【地狱空矣,形而下尽矣,徼复归妙矣。

是谓袭明。【因物之性,因物性之本明而救之。唯内明能破千年愚痴,一切有情,一切无情,皆有物性之本明,圣人因袭而畅发之。释德清注:袭,因也。袭明是专有名相,因袭物性之本明也。庄子曰:圣人其神凝,能令万物不疵厉。

第三段:

故善人者,【不教而有善心,圣人之妙种。】

不善人之师。【可为恶人之师,善人与恶人同处,最易使恶人潜移默化,培养善种。

不善人者,【虽心怀凶恶,然道性不灭。】

善人之资。【善人教化恶人,令恶人生起一颗善心,恶人转恶成善,善人则转善成圣矣。善人以恶人为资,成教化之功,转为圣人

第四段:

不贵其师,【师可贵,世所难得。

不爱其资,【恶人之资以难得。

虽智大迷;【独觉大道而不入浊世救人,非圣人也。善人恶人名称虽异,皆是四大之一大。二者差距几微,善人退转即为恶人,恶人生起善心即为善人,世间无不变之善恶。善恶岂有种乎?圣人八万四千妙法,能断八万四千种恶。善人恶人皆是道生德蓄,和气所化,本性是妙。不知此理,乃大迷也,其智何用?老子不用恶人一辞,慈悲也。

是谓要妙。 【此理为众妙之门,妙中之妙,不可不知。

宗旨:济世救人之本怀。读懂此章,方能读懂《道德经》。宋晁说之谓“常善救人,常善救物”非老子之旨,大误。

第二十八章

【此章是常德章】

第一段:

知其雄,【圣人为大雄,无不可胜者。世人之雄,一时之雄,昨虽胜,今已败矣。莫为世人雄,应学圣人雄。

守其雌,【处静守柔,如处子雌牝。进化论谓“雄性竞争,雌性选择”,老子知此理。雄,争也;雌,不争也。柔,妙未失也;刚强,妙尽失也。世上无柔,则万物不生。】

为天下谿(xī)。【守谦下也。世人守之,则天下不争,道行在地上矣。老子曰:大邦者,天下之所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谿:低下处。】

为天下谿,【细流归之,同奔更低处。】

常德不离,【守常德也。】

复归于婴儿。【婴儿相乃守常德之验相,和气失而复得,如婴儿之柔性。修道能令刚强人心恢复婴儿般柔性。

第二段:

知其白,【万物争光,世人亦如是。圣人合而成体,散而成章。合则显露形体,散则化为万道光芒,聚散任运,龙之象也。圣人知白,故其宜矣。

守其黑,【圣人受国之垢,不与万物争光也。蜡炬成灰泪始干,照亮俗世,牺牲自我。又曰:不自彰,故明。

为天下式。【世人若皆修道而奉献光明,则天下之光明不可穷尽,此为天下法式也。

为天下式,【为世人之楷模。

常德不忒(tè),【常德不弃我而去,此谓不忒。忒,乖离也。】

复归于无极。【常德在我,和气充满,不壮不老,归于无穷极也。

第三段:

知其荣,【圣人自有无上荣光,出污泥而不染,可谓知其荣矣。】

守其辱,【圣人奉献光明,蜡炬成灰,无怨无悔。】

为天下谷。【此天下之最低处,亦是最含藏处。心包太虚,乃为天下谷。谷虽虚而能含藏万物,亦能生万物。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至虚至静,万物所归。】

为天下谷,【慧能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常德乃足,【常德遍满心性,遍满虚空法界,我心与虚空法界混而为一,陆九渊“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畅发此旨。常德乃足,方能入浊世救拔群迷。

复归于朴。【令有情安住于纯朴,无情恢复和气,有情无情,皆离徼入妙。

第四段:

朴散则为器,【劫运不止,真朴始散,圣人哀之。器,低劣之称,犹如珍品掉落在地,破为碎片。惜哉!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哀闵,善法救之,用碎片为官长。人间官长,实为圣人救人救物,废物利用而已,不可自伐自矜,临人以威。注释家多以为官长是褒义,错会经义。】

故大制不割。【圣人告诫,常德为最,真朴为贵,不可自败。大制不可散为器也。朴散为器,非劫运焉能如此?大制,常德也,真朴也。割,自败也。

第二十九章

【此章接上章经义,告诫人间官长,勿认己德高望重,能力超群而应居高位,实乃朴散之器,圣人哀闵,废物利用而已。申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之意。】

第一段: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既为残质,何为自视贵高,而取天下任意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必不可得。已,语气词。

第二段:

天下神器,【何故?天下神器,主也,可敬畏之;器长,仆也。仆安可逆主为之?天下神器一词,惊醒争天下之君王。神器,大器也。

不可为也,【不可妄为。

不可执也。【不可执为私物。不可为其事,不可执其功。】

为者败之,【既为神器,应以恭敬心奉之。妄为则必败也。

执者失之。【执功则败。】

是以圣人【圣人告诫之深。】

无为,故无败;【无为,因而不为,辅万物自然,顺之而已,故无败。彼主我仆,不顺何为?

无执,故无失。

第三段:

故物【事也,理也。

或行或随,【欲急行为先,反而落后掉队。欲为引领者,反为众人抛弃。

或嘘或吹,【欲猛吹作响,反而后气不接。应为“或吹或嘘”,为叶韵而颠倒次序。

或强或羸,【欲为强梁,反而加速衰竭。

或培或隳(huī)。【欲筑高台,反而堕隳。王弼本:或挫或隳,挫或借为坐,或为培之讹误。此据帛书乙本“或陪或隳”,陪借为培。】

第四段:

是以圣人【圣人立戒。】

去甚,去奢,去泰。【去癫狂之举。甚、奢、泰皆癫狂之举,物极必反,《易经》泰卦否卦可验。三去严词之威,令人不敢也。

注:不得已,即不得,见《吕氏春秋·贵生篇》:“复来求之,则不得已”。 老子“或...或...”句法,欲A反得B,欲正得反。

第三十章

【反战章之一。老子反战宣言】

第一段:

以道佐人主者,【河上公注:“以道自助之主,不以兵革,顺天任德,敌人自服”。

不以兵强天下,【人心向道,各相忘于江湖,何用兵为?去兵最为第一。

其事好(hào)还。【好杀者天杀,勇于敢则死,因果报应,岂有爽哉!

第二段:

师之所处(chù),【战争烽起。

荆棘生焉。【人类文明化为废墟。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大军过后,灾难饥馑接踵而至,饿殍遍野,白骨相撑。

第三段:

善有果而已,【世间或有妖魔作祟,有道者亦用兵镇之,此谓不得已。降魔除妖之外,不敢用兵。妖魔已除,即赦其胁迫之众,令其自散,勿追杀。

不敢以取强。【并非逞强而用兵。

果而勿矜,【降魔除妖,勿矜己能。

果而勿伐,【勿伐己功。

果而勿骄,【切勿骄纵。

果而不得已,【妖魔作害,不得不除,心中勿喜。

果而勿强。【妖魔已除,即返修己德,复守雌柔。

第四段:

物壮则老,【复守雌柔,如婴儿乎。不壮不老,可得永年。反之,壮而近老,老而近死。】

是谓不道,【世人恶老,老近死也。世人喜壮,不知壮近老也。近壮近老,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逞强为壮,是谓不道,不道早死,不如守柔。】

为战五戒。

(0)

相关推荐

  • ​什么是真正的至高无上的[为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中庸>:大哉圣人之道,发育万物峻极于天,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 ...

  • 帛书《老子》原文

    原文地址:帛书<老子>原文 原文作者:大道本相 帛书<老子>原文<转载> 德论 01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 ...

  • 《道德经》第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 ...

  •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十一章至第二十章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十一章 第一段:三十幅 ...

  •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五十一章至第六十章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五十一章 [道德育儿篇 ...

  •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六十一章至第七十章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六十一章 第一段: 大 ...

  •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七十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七十一章 第一段: 知 ...

  •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一章至第十章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

  • 《道德经》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四十一章至第五十章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十一章 第一段: 上 ...

  •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一章​:六根扰心 守中无妨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一章(民篇第三章) 六根扰心 守中无妨 (原第12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 ...

  • 《道德经新译》第十一章:三绝三弃见素抱朴

    <道德经新译>第十一章(国篇第二章) 三绝三弃 见素抱朴 (原第19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 ...

  • 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简版)

    第二十一篇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huǎng)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