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哪儿说哪儿---先做粉丝后说事儿
今年看体育比赛,解说员津津乐道两句话,一是“终极对决”,一是“无解”。
世界田径锦标赛激战正酣,央视解说只要露面,一定会说“终极对决”这词,好像这之后,再没人类,也再没比赛了!亚洲篮球锦标赛,充其量也就世界三流赛事,但只要王治郅进球,解说员必会两眼含泪,祥林嫂似地絮叨“无解”的赞语,看那意思,没王治郅,世界就没篮球了!
粉丝,球迷,心之所系,做出点过激行为,可以理解。譬如英格兰球迷,让世界足坛伤透脑筋,甚至呼之曰“足球流氓”。就是这群人,言语过激,行动过分,人们称之为“流氓”,但其内心实质,仍然不过是“迷”,是“粉丝”,他们让世界“震惊”之后,仍可以当“笑谈”。
粉丝,以及各种“迷”的可爱,首先是执着。不管世人咋说咋看,认定了,不回头!我看体育新闻,最大乐趣,一是赛车事故。最好是几十辆车相撞,车轱辘乱飞,那才真叫好看!二是赛场骚乱。碰巧又有个把球迷与警察赛跑,就更让人看得过瘾。和平年代没了争斗刺激,人们过剩的激情,也只能靠比赛发泄了!
“粉丝”倒戈,譬如骂娘,鼓倒掌,喊“下课”,扔矿泉水瓶,抡椅子砸人,等等。我分析过,这类“倒戈”,多属“爱之深,恨之切”,恨铁不成钢,发泄一下而已。假如那支队伍从没经历过“粉丝倒戈”,有两种可能,一是绝对强,杠杠的,没给“粉丝”倒戈机会;二是实在差,烂稀泥,从来没有粉丝,想挨倒彩都挨不上!
类似体育界的“粉丝”现象,艺术界也有。艺术界的“粉丝”,需要高智商。痴迷艺术,为艺术疯狂的“粉丝”,也有两种情况。其一,行家,真懂。哭,笑,扔钱,全因心里明白,哪怕扔钱扔过了位,该值10000,他给了15000,仍乐此不疲,有机会还扔;其二,跟风,渔利。只要有风,就跟过去,也哭,也笑,也疯狂,也大把扔银子。但这种“跟风”类“粉丝”,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眼睛时刻看风向,一有风吹草动,立马收手,立即转向,比政客投靠新主子还快!
我初收石开时,问北京一位藏家,人家说得实在:“你喜欢,我高兴,说明咱是知己。你若想低价,对不起,我这价比市场贵!石开是争议人物,圈内人喜欢,喜欢得发疯,圈外人骂娘,大有人在!”。尽管我没要那朋友的高价石开,但从那天起,我先后买石开小品近50件。现在回头看,我应该算得上是石开“粉丝”了吧?
喜欢艺术,又不幸喜欢了收藏艺术的朋友,要在这条路上走得好,做“粉丝”是必须的路数。喜欢,又收藏,就得深进去,爱进去,不当粉丝,那份执着就不到位。不管你粉丝石开,粉丝朱新建,还是粉丝刘彦湖,粉丝于明诠,关键得心里亮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才是合格的粉丝,真正的粉丝。文化艺术的振兴,需要的,正是这种心里亮堂又有足够忠实度的超级粉丝。
2011-12-26 23:47 于镂月裁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