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时期瓷器发展进程中的特征
大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原始青瓷。从商代至战国,瓷器的制作还处于原始阶段。商周时期正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就是原始青瓷发生发展的阶段。当时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岭土做胎子的原料,经过淘洗,提高了三氧化二铝含量,降低了三氧化二铁的含量。 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烧制温度,使胎质坚固细致、不渗水;另一方面使胎子的颜色由深变浅,提高了洁白度。加上器表施一层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温釉,经过1300℃以上高温烧制后,使胎釉结合在一起,这些器物已具备了瓷器的条件。 但当时制作工艺水平低下,胎中还是含有一定量的铁分,在略低的温度中烧结,颜色较深,透光性较差。因为烧造工艺不稳定,铁含量和烧制气氛不能自如地控制,釉色也不好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始性,这就是原始青瓷。原始青瓷的烧造成功,是中国瓷器诞生的标志。
白陶器,敞口略残。上腹部除饰四周锯齿纹附加带条纹外,其间又分别拍印夔纹与饕餮纹带条装饰,下腹部满饰拍印的双勾纹与云雷纹。整器纹饰丰富,雕刻精细,装饰内容丰富,表现出商代雕刻艺术的重大成就。
商周原始青瓷多用石灰釉,色泽呈出黄绿色或青灰色,釉中含2%左右的三氧化二铁,使得在氧化气氛中烧制时显青色或青绿色,在很长时期内,成为中国瓷釉色泽的一个特征。从原始青瓷成型工艺看,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有的再用轮修口沿。
商代器表有时在釉下拍印方格纹、篮纹、叶脉纹、锯齿纹、弦纹、席纹和S形纹。西周时期又增加了水波纹、云雷纹、网纹、翼形纹、圆点纹、划纹、贴塑S形小片等。因为器外壁经过拍打,器的内壁也留下了“抵手”抵住内壁形成的凹窝。胎色有灰白色、灰褐色、白色偏黄色、青黄色、淡黄色等,质地坚硬。有的器物内外皆施釉,有的仅在外壁全部和内壁上部涂釉,釉色有青绿色、豆绿色、深绿色、黄绿色、酱色、淡黄色、绛紫色等。
商代前期常见器型有敞口长颈折肩圆底尊、敛口深腹圆底罍、敞口圆底钵、敛口深腹罐、敛口深腹圆底瓮、浅盘高杯豆、双耳簋等。商代后期常见的器型有敞口长颈折肩圆衣尊、小口短颈深腹瓮(罐)、深腹双耳罐、侈口子沿圆底盆(缶)、敛口假圈足钵、浅盘喇叭座豆、圈足簋、敛口短颈壶、碗等。商代原始青瓷造型与当时陶器基本一致,有少量器物模仿当时的青铜器。
西周时期原始青瓷在商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常见器型有浅盘、矮圈足豆、敛口低颈圈足罍、敛口深腹平底瓮、敞口深腹簋、平底碗、平底罐、直圈足盘、敛口扁腹盂、敞口双耳圈足尊、带錾管状流平底甑、敛口扁腹平底甑、敞口钵、四系尊等。这时瓷器造型与当时陶器造型逐渐拉开了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