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大事他都有份,因掳掠名妓身死名裂,成为人所不耻的官场厕鼠
晚清朝堂
谈及晚清官场,我们一般会想到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康有为或戊戌六君子,而杨崇伊其人却很少有人了解。事实上,杨崇伊虽未能跻身官场上层,但却在晚清诸多重大事件中发挥着很关键的作用。出身于官宦世家的他对政治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官场上左右逢源的中层官员,却在戊戌维新后接连失利,最终也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
一、杨崇伊的早年经历
出生于1850年的杨崇伊,是一位典型的世家子弟,其家族崛起于道光年间,曾祖父杨景仁官居刑部员外郎,杨景仁的6个儿子或为知府,或为太常寺卿,或为书法大家,前途宏大,历经数代发展,杨家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了。
1870年,杨崇伊考中举人,以“觉罗官学正白旗教习”一职进入官场。1880年考中进士,可以说直到1895年升任江西道监察御史之前,杨崇伊从事的职务大多是普通的文书工作,并无大多实权。但因杨崇伊有功名在身,加之有显赫的家世加持,即使他仅在朝廷中担任“文员”,也结交到不少达官贵人,这为他随后的官途与经历埋下了伏笔。
进士是杨崇伊进入官场的金字招牌
杨崇伊的交友圈,以他的同乡、同年(即于同一年考中功名)、师门为主,而这个圈子内的成员大多是当时官场上的“清流派”,例如当朝清流派领袖、帝师翁同龢,就与杨崇伊交好。而杨崇伊又是一位左右逢源之人,他在与清流派交往的同时,也通过姻亲关系,即杨崇伊的四弟娶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之女为妻,攀上了政坛大佬李鸿章。
可以说,出身江南世家,与帝师翁同龢等清流派官员保持良好的来往,同时又通过姻亲关系抱住了李鸿章的大腿,一个官职并不高的普通官员杨崇伊,凭借左右逢源的本领,在官场上获得了他人难以匹敌的政治资源。
电视剧中的翁同龢
二、甲午战后的杨崇伊
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后,李鸿章及其背后的淮军势力顿然在朝廷失去威望与权力,相反,翁同龢却凭借户部尚书与帝师的身份,在朝廷上推行全新的施政举措,并获得一定的成功。
此时的杨崇伊正担任江西道监察御史,算是有了一点实权,若按常理来说,他应该站在帝师翁同龢这边,但杨崇伊乃官场一奇人,此时的他反而站在了李鸿章一边,企图利用李鸿章及其背后的慈禧太后,来打击翁同龢及光绪皇帝一方,而这一抉择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晚清政局走向。
李鸿章是杨崇伊的最大靠山
在担任监察御史的4年当中,是杨崇伊在政坛上最活跃的时期,御史虽仅是五品官,但却拥有独立的参奏权,并有对朝廷文武百官的监督弹劾权力,其真实权力远不是寻常五品官员所能企及的。
杨崇伊上任后,第一个攻击靶子就是当时正火热的强学会。甲午战后,上至朝堂官员,下至普通士人,都对中国的战败以及条约的签订十分气愤,强学会诞生的背后就有翁同龢等“大佬”的支持。
1896年初,正当强学会办理得如火如荼时,杨崇伊率先发难,向朝廷请求查封强学会与强学书局,理由是强学会干涉内政。参奏当日,北京强学会即宣告解散,上海强学会随后也难逃厄运。强学会关闭后,人们纷纷猜测杨崇伊上奏的背后,到底是谁指使的,最终他们将矛头指向李鸿章,因为李鸿章曾在要求进入强学会时被拒绝。但也有人说杨崇伊与康有为素有嫌隙,当日还曾因不缴纳会费便想加入强学会,被拒绝后恼羞成怒,继而上奏打击强学会。
康有为剧照
杨崇伊初战告捷,内心中那个“阴暗”的幽灵被唤醒。一个月后,他再度上奏,弹劾时任侍读学士文廷式。文廷式这个人一向以“维新”著称,弹劾文廷式就是对康有为等维新派的穷追猛打。
弹劾的折子直接到达慈禧手中,经慈禧审核后,以“语多狂妄,其平日不知谨慎”的缘由,将文廷式革职,并永不叙用。文廷式是甲午主战派成员,且态度十分激烈,战败后更是直呼李鸿章为汉奸,杨崇伊此次的弹劾算是直接冲击了翁同龢帝党的核心成员,这可以看做是对翁同龢帝党的直接宣战,其背后很有可能就有李鸿章乃至慈禧太后的直接授意。
影视剧中的慈禧
三、戊戌政变与惨淡结局
杨崇伊的高光时刻就是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之前的2年时间里,杨崇伊即针对维新派上呈弹劾奏折近40件,除公报私仇外,便是有李鸿章的授意。至戊戌变法时期,李鸿章因亲俄路线再度成为众矢之的,杨崇伊转而产生投靠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的想法。
影视剧中的荣禄
直到1898年9月之前,杨崇伊还算得上是处于隐蔽时期,但于9月发生的光绪罢免礼部六堂官以及罢黜李鸿章的政令,可以说彻底触怒了慈禧,更触怒了杨崇伊。因为李鸿章一旦倒台,他将失去最大的靠山,荣禄对他的态度又十分模糊,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想办法终结戊戌维新。
1898年9月18日,杨崇伊发起对维新派的强势一击,即上奏请求慈禧太后重返朝廷,实行“训政”,杨崇伊很聪明,他将康有为与孙中山捆绑在一起,这样就把康有为塑造成了“叛党”的形象,随后又将原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访华描绘成光绪想要任命日本人为当朝“宰相”。
伊藤博文
种种说辞直戳慈禧的心窝子,当天晚上,慈禧便宣布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9月20日,伊藤博文会见光绪之后,母子二人再度发生激烈的冲突。21日,戊戌政变就发生了,戊戌变法宣告终结。可以说,戊戌维新的失败,根本原因不在杨崇伊,但他的上奏与诬告的确是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的那颗火星儿。
杨崇伊告密时慈禧正在颐和园
扳倒了帝党和维新派,杨崇伊的政治生命梅开二度吗?
政变后初期,杨崇伊的确受到非凡的待遇,但他为除掉康有为而私自接触日本方面的个人外交,招致朝臣对他的集体反感,大臣们本就对杨崇伊告密以及公报私仇的卑鄙行径不齿,此时更是借此事对其进行群嘲,一时间杨崇伊成为官场的笑柄。
随后的数年当中,杨崇伊一直处于放逐状态,在地方担任小小的知府,好不容易在1907年被授予浙江候补道的官职,但却在1908年亲手掐断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原因也十分滑稽,这一年他还在为母丁忧,却与当地士绅抢夺妓女,甚至拿枪前往士绅家进行恐吓,此事经由时任两江总督端方上奏后,杨崇伊的官场生涯彻底终结,1909年死于苏州。
端方
文史君说
纵观杨崇伊的一生,可以说他直到去世也不过是一个小官,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官,却在晚清官场上左右逢源,搅动风雨,成为发动戊戌政变的关键因素,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历史走向。杨崇伊家族乃书香世家,他本可以在家族荣光的庇佑下在官场上顺风顺水,但却因险恶的内心和阴暗的伎俩,以政治斗争公报私仇,枉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落得个身死名裂的凄惨结局,倒也是历史对他的最公平的审判。
参考文献
马忠文:《戊戌政变研究三题》,《福建论坛》2005 年第 10 期。
张海荣:《“行险以徼幸”:杨崇伊的仕途与人生》,《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