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大讲堂】千变万化“涨姿势”之口若悬河

语言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我在《三国演义》中算是开了眼界。

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面对东吴二十几位多才多智的儒生,诸葛亮一人力战群英。虽然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很确定孙刘联盟一定会缔结,但诸葛亮的出色表现无疑为当时尚处弱势的刘备地位的提高,亮出了不可小觑的底牌。其后,刘备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话语权这件事,很重要。古往今来一家同辈之中,谁会拥有话语权?

这个人会拥有话语权⬇️

推测一下,Ta是谁?

从甲骨文字形看,“人形”一目了然,人形之上是一张“嘴”。这显然就是话语权的代表啊!

从金文字形看就更清楚了:有了祭祀时用的祭坛。

这个字就是我们熟悉的“兄”。

商朝初期,王位继承以“兄终弟及”为主;至商朝后期及周朝开始,嫡长子继承制基本成为共识。因此,“兄长”在一家同辈子弟中地位更高:年终岁尾祭祖时可以代表同辈祝祷,平日里也有着管教弟妹的职责。这就是“长兄如父”的道理。

《说文解字》:“兄,长也。”兄,即哥哥。

“兄”一定是男性吗?不一定,有时也用来称呼姐妹之中年长者。比如《孟子·万章上》中就有“弭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弭子,指的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弥子瑕;子路,是孔子门下弟子。二人的妻子本是姐妹,孟子用“兄弟”来区别二人长幼。

兄长代表同辈参加祭祀,祭祀时一定会有所表达,汉字对其也有记录。

《说文解字》:“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

祝,就是祭祀时主持祭礼的人。其实从“祝”从“口”,我们可以推断:祝的本义应为祈祷。

左边祭坛青烟袅袅,右边跪着的人念念有词,这正是“祝”的本义。《战国策·赵策》中有一句“祭祀必祝之”,指的就是祭祀时一定会祈祷一番。后来,由“祈祷”而衍生出“祝福,祝颂”之义。

古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不就是一句话么?至于生那么大气?有时候真至于。

还是《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舌战群儒之后的诸葛亮深知要想进一步巩固孙刘联盟,就要找到“主要矛盾”;东吴的“主要矛盾”甚至不是孙权,而是周瑜。为此,面对周瑜的试探,诸葛亮虚与委蛇主动示弱。但这仅是表面,他建议东吴献出“二美”去讨好曹操。并临时将《铜雀台赋》中的一句修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彻底激怒了周瑜,令周瑜立刻表明了自己的真实态度:这是赤裸裸挑衅啊!大小乔分别是孙权与周瑜的夫人。接下来,周瑜就需要兑现自己对诸葛亮的承诺了。“兑”,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兑,说也”。

从甲骨文字形看,“兄”上有个“八”。想当年读书时还和导师说“八”算不算是法令纹?惹来导师一句“你学文字可惜了,应该去写小说……”其实这个字形表示的是发出的声音。故此“兑”的本义是祝祷赞美,为祈愿而许诺。为此后来渐渐有了“交换”、“兑现”之义。《吕氏春秋》中就有这样一句: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

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就是想告诉人们:说出去的话要能兑现,否则不如不说。

其实历史上的周瑜,是否真的被激怒还不好说,毕竟大都督也是风华绝代、才华横溢的。但《三国演义》中有一位却是真的被活活气死了……

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这次亲率大军出征的是曹真。交战之前,曹真与王朗、郭淮商议作战计划。王朗觉得自己年高德望,才学渊博,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只要一席话就可以让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

曹真也真是太天真,允许王朗依计行事。结果第二天,诸葛亮以汉室正统反诘王朗;王朗羞愤难当,撞死于马下。后人赞之曰“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若当时曹真不允许,恐怕王朗也不会这么惨……“允”之义,从古至今有变化吗?

《说文解字》:“允,信也。”

允,诚信之义。《尚书·舜典》中有一句:

命汝作纳言

夙夜出纳朕命

惟允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命令你做“纳言”的官员,早晚传达我的命令同时将下面的意见转达给我,一定要诚信!

从甲骨文字形看,人形是毋庸置疑的,突出强调了人头部表示肯定的点头动作,故其本义应为答应、许可。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兑现,为此有了“诚信”之义。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引申出公平恰当的含义,“公允”一词就是例证。

善于口头表达,其实也就是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一把双刃剑,运用的好称得上是“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若别有所图,我们往往会贬之为“巧舌如簧”,“舌尖嘴利”。对于那些喜欢说大话的人,更是毫不客气地评价为“夸夸其谈”,“天花乱坠”……语言本身不过是工具,关键还是要看掌握在谁手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