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四十七)白沟河大战

11月7日。北平保卫战结束了。

第二年4月,双方才开始再度酝酿大会战。

在中间这5个月时间里。

燕王还是控制着北平城为中心的地区。

而政府军呢,分为三个集团军;一个在真定;一个在沧州,一个德州;让燕王找不到向南突破的机会。

此时的燕王,向南看不到突破的机会。向西呢?向东呢?其实也是看不到突破的机会。

现在的燕王,集中精力应对南线的政府军,都有点力不从心;你让他率军没事把战火引到,有重兵驻扎的山西省、辽宁省,这更是找死的操作。

在北方最冷的一段时间里,也就是寒冬腊月,朱棣曾亲率大军,一再试图进攻山西的大同军区;听到这个消息,李景隆也不敢闲着,马上组织军队积极跟进。

但是双方并没有展开大战。

因为据说,朱棣的战略意图,只是在寒冬腊月,溜一溜政府军。

类似的说法,大约也就是燕王玩一玩阿Q精神罢了。毕竟说一千道一万,他在长达五个月的时间里,始终没有任何突破性的进展:相反,还是被李景隆困在北平城为中心的一隅之地。

转眼,就到了四月。

中央政府给李景隆发来指令,希望他组织一场大会战。

因为这样旷日持久的与燕王耗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样玩下去,自然能把燕王困在北平为中心的一隅之地。但是说一千道一万,也无法把燕王消灭啊。

更主要的是,你李景隆以前一直说,天寒地冻,咱们以南方将士为主,不适合在这种天气,与叛军开战。现在都是四月了,天气渐渐变暖了,你还有什么说的。

而且,你李景隆以前一直说,围剿大军是从各地抽调来的,所以兵将不习,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才能投入大规模会战。现在,政府给了你五个月时间,难道还不够?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李景隆应该主动发起大会战吗?

似乎是不应该的。

燕王最大的危机就在于,他被政府军,牢牢的控制在北平为中心的一隅之地。

这种危机,其实是要命的。

在这种背景下,千万不要说他有20万大军。因为20万大军,其实是一种巨大的负担。因为每天早晨一睁眼,一人吃一个馒头,那也是20万个馒头啊。关键是,一人一个馒头,它也不够吃啊。

这样坐困五个月时间,你说得消耗多少粮草?

以燕王控制的那一小块地方,供养这样庞大的兵力,真心说,其实一直就是在吃老本。再困他三五个月,会是什么结果?

而政府军呢,有庞大的国家机器作为后盾,后勤的压力可以忽略不计。毫不夸张的说,这样耗上三年五年,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其实,不带有色眼镜的看当时的战争,李景隆已是非常成功了。

毕竟,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他让燕王始终找不到任何突破口,只能坐困在北平城为中心的一隅之地。

这样继续下去,到底会是什么结果?没有人知道。

因为第二年四月,双方就在白沟河进行了一场大战。

白沟河在什么地方呢?

大约就是现在的涿州地区,据北平城,也就100多里。

从类似的会战地点,我们大约就可以知道,燕王一直是处于什么困境之中。因为李景隆只要愿意,随时可以打到北平城附近。

政府军主动进攻燕王,从某种意义上,实在不是一个好战略。

燕王的组织结构,是一元的。换而言之,燕王坐在上面,一嗓子可以喊到底。

燕军是叛军,其核心团队,都等于给燕王上缴了投名状。因为只要燕王玩完了,他们肯定也都会跟着玩完的。

政府军的组织结构,现在还处于官僚体系中,无法走出。在这种背景下,长途跋涉去和燕军打野战,真心说有点凶多吉少。

事后诸葛亮去看,李景隆应该继续与燕王对恃。

总的来说,燕王控制的范围实在太有限,以这样有限的范围,供养20万大军,谈何容易啊。

当燕王感觉后勤压力撑不住时,就只能主动发起进攻;只要是燕王主动发起进攻,战场、战争方式,就必然是一个对燕王相对不利的战场、战争方式。

总的来说,双方都不具备主动进攻对方的条件,所以双方才会在小半年时间里,谁也不发起主动进攻。

按理说,政府家大业大,应该更容易持久一些。

但是,在官僚体制下,类似的战略很难坚持的。毕竟中央政府看到你率领50万大军,出征半年多时间,毫无成果,就在前线混吃等死,难免会催着你出战的。

中央政府急着打一场大仗,燕王更急着想打一场大仗;因为不打一场大仗,它就永远看不到挣脱眼前困境的机会。

毕竟,这样耗下去,以燕王控制的有限范围,供养20万大军,估计是注定没有出路的。

所以,看到政府军向白沟河方向集结军队,燕王也赶紧向白沟河方向集结军队。

于是,一场大战马上就要展开了。

4月24日,双方进行了一场小规模的战争。

4月25日,双方进行了一场规模比较大的战争。

战争具体情况是什么呢?其实很难考证了。因为我们看到的战争的过程,通常就是政府方面的政治宣传,而且扯淡到了极点。

比如,按相关记录,战争过程大约是这样的。

24日,双方打了一仗。这是一场小规模的试探。双方损失相当。

25日,双方大战开始。开始政府军明显占据上风。但是在关键时候,燕王竟然亲自冲到了第一线,于是政府军的阵形,当时就被冲垮了。

燕王冲在第一线,政府军的阵形就垮了?

这不扯呢吗?燕王会降龙十八掌,还是会九阴真经?再说,就算他会这种神奇的武功,在几十万大军的会战中,它有个屁的用啊。

问题是,皇帝出征前告诉过大家,千万不可让皇帝背负杀叔的罪名!

大家一看燕王冲在最前面,当时就都慌了。因为伤了燕王怎么办?于是,大家看到燕王冲过来,就都是本能的向后退。

而且,燕王也很快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就耍无赖一般,一个劲的向前冲....。为了阻止燕王这样耍无赖,虽然政府军接连射死了燕王三坐骑,但是燕王又接连换了三匹坐骑,还是继续向前冲。

于是,政府军的阵形,就样被冲垮了。

当然了,政府军还是组织起了英勇的阻击,并且又成功的获得了优势。

但是,突然起风了,而且是大风,刮得天昏地暗;关键是,大风还朝着政府军方向刮,你说坏事不坏事?燕军顺几一攻,政府军的阵形又破了。

当然了,本来还是有救的。但是大风突然把政府军的帅旗给刮倒了.......

这种战争过程,不知道大家相信不。反正我看到,只是感觉天雷滚滚,因为这不是扯呢吗?

政府军这样写战报,自然是为了证明,绝不是因为我军无能,实在是因为燕王不讲武德;绝不是因为我军无能,实在是因为那股大风来的,太不是时候。

后来,这个战争过程,为什么会成为历史最流行的版本呢?

大约是因为,燕王造反胜利了,这种事,本身就会教坏小朋友的。

所以,在说相关过程中。

通常会强调天意;而不说人力。

总而言之,燕王其实没有机会胜利的。但是各种莫名其妙的,如有神助的机会。于是,燕王获胜了。

比如,和李景隆打仗时,如果不是因为李景隆害怕打死燕王,燕王早死了好几回。

更神奇的还在于,后来,和盛庸打仗时,如果不是因为盛庸害怕打死燕王,燕王也早死了好几回。

最不可理喻的还在于,后来,和平保儿打仗时,如果不是因为平保儿害怕打死燕王,燕王也早死了好几回。

面对燕王这种神奇的成功历程,别人有机会复制吗?估计是没有的。因为,就算你有燕王的神功无敌,你也得能碰到小皇帝那种弱智对手啊?更得碰到李景隆、盛庸、平保儿率领的弱智军队啊。

比如,在与李景隆这场大会战中,如果没有一股神风出现;燕王也没有机会获胜。

更神奇的还在于,后来,与平保儿打仗时,如果没有一股神风再度出现,燕王估计也没有机会获胜的。

面对燕王这种神奇的成功历程,别人有机会复制吗?估计是没有的。因为,就算你有燕王的神功无敌,但是你也得有燕王的好运啊。关键大会战时,总会得到神风相助,你觉得你有这种命吗?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战下来,燕王大获全胜了。

据说,这一战下来,被燕王俘虏的人,就有10多万。

面对这样大规模的俘虏,朱棣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愿意回家的,我们绝不阻拦。

于是,这10多万俘虏,吃好、喝好、拿好干粮后,就都往回跑了。

这一招,真心说非常厉害。

如果接收这十多万俘虏,肯定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整编。

而让他们大举往回跑,朱棣当时,就可以跟着趁势南下了。

面对这十多万跑回来的俘虏,李景隆应该如何应对?

赶紧整编、进行思想动员,恐怕都来不及的;更主要的,他们肯定已被解除了武装,一时半会儿,也无法给他们发放足够的武装。

更可怕的还在于,这十多万跑回来的俘虏,会散布出可怕的失败气氛,也会散播可怕的投降气氛。

在这种背景下,李景隆退回德州还没有站稳脚,燕军就跟过来了。

于是,简单接触之后,李景隆继续率军南逃。

李景隆逃到济南,还是没有站稳脚,燕军又跟着过来了。

依然还是简单的接触之后,李景隆再次大举南撤。

这样再退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政府军溃败,已呈现出,刹不住车的架式!这样被燕军一路狂追猛打,会不会打到长江边啊!

就在关键时候,盛庸横空出世了。

欢迎大家关注一下一节  济南保卫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