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中草药集

2018-05-18

分享收藏
引经即引导药力直达病所;或引药上升、下降、达表、入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佐使,则不致病所。

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
引经药有以下特点:
一、工作能力强,学有所长
引经药自身有较强的趋向性,能特异性作用于某些部位,如姜黄,桑枝横行手臂。
二、领导能力强,善于团结群众
引经药能引导所配伍的其他药物,选择性地在某些部位发挥功效,如桔梗为诸药舟楫,载药上浮于胸肺。
三、攻关能力强,喜欢旅游
引经药走而不守,少有滋腻之弊,如牛膝,细辛,柴胡,羌活等,皆因其能走才能引药归入气血,经络。
中医骨伤和运动医学常用之部位引经药
额骨及眉弓:升麻、白芷、羌活、防风
头两侧颞窝:柴胡、川芎
顶骨;藁本,吴茱萸,细辛
枕骨:川芎、当归
两侧颧骨:羌活,细辛
胸锁乳头肌肉及颈浅深肌群:白芷、葛根
咽喉:射干、银翘、板蓝根
鼻伤:鳖甲、谷精草、辛夷、苍耳
眼伤:草决明、蔓荆子
耳伤:磁石
唇伤:秦艽
四肢
上肢
手及前臂:桂枝、桑枝
肩关节及上臂:姜黄,威灵仙
左肩:青皮
右肩:升麻 、禹余粮
左右肩峰:菊花
下肢
髋关节:蛇床子、槐花
大腿:牛膝,五加皮
小腿:怀牛膝、薏苡仁、石楠藤、透骨草、海桐皮、桑寄生、寻骨风
距小腿关节:木瓜
足底:木瓜、牛膝
关节:天南星,松节、苏木、茯神木
全身
苎麻、桃仁、红花、血竭、乳香、没药
1、引药达头面:
菊花、川芎、蔓荆子、苍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药达额头:白芷
引药达头两侧:川穹
引药达目:菊花
引药达鼻部:苍耳子、辛夷花
引药达颠顶:藁本
引药上行于头:蔓荆子
2、引药达上肢:桑枝、桂枝
引药达左上肢:桂枝
引药达右上肢:桑枝
3、引药达颈部:葛根
4、引药达背部:姜黄、防风
5、引药达腰背部:杜仲、川断
6、引药达胸腹部:木香、 砂仁
7、引药达少腹部:小茴香、艾叶
8、引药达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已
9、引药走督脉:狗脊
10、引药达皮肤:蝉蜕
11、引药入胃:半夏
12、引药入肺:桑白皮
13、引药入肝:柴胡、香附子、当归
14、引药入心:丹参、黄连、菖蒲
15、引药入脾:苍术
16、引药入骨:威灵仙
17、引药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荆子
18、引药下行:牛膝、代赭石、旋复花
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其它如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根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药:
如额疽,属阳明胃积热,宜加升麻、桔梗、羌活;
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桔梗;
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
发颐,属阳明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芩、黄连等。
内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牛膝引药下行,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具体来讲,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
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
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
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
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
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
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
下肢痛用牛膝、独活。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
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
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引经药分论
1、十二经引经药: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
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
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
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上焦:地骨皮;
中焦:青皮;
下焦:附子。
2、六经引经药:
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
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
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
少阴经用独活;
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3、病症引经药:
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而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下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肘,常加入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4、病位引经药:病位,即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是正邪相争的具体位置。病位既包括了脏腑、组织等疾病的具体部位,又包括太阳、少阳等抽象的功能单位。明确病位后再恰当的选择引经药物,常能增强方药的作用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焦:上焦位于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其中包括了胸胁,还有心肺两个重要脏器。胸胁是厥阴、少阴分布之所,其中柴胡,香附为引经药,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
手太阴肺经引经药用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手少阴心经引经药用黄连、细辛。
中焦:中焦位于三焦的中部,指上腹部分。其主要功用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
足太阴脾经引经药有苍术、升麻、白芍;苍术苦温,湿邪困脾者用之,升麻辛凉,脾气下陷者用之,白芍苦酸,肝脾失调者用之。
足阳明胃经引经药有升麻、石膏等。
下焦:下焦位于三焦的下部,指下腹腔自胃下口至二阴部分。能分别清浊,渗入膀胱,排泄废料,主要是肝肾和腰府之所在。
足少阴肾经引经药用肉桂、知母。
足厥阴肝经引经药用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引经药用仙茅、狗脊、杜仲。
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故头部疾病的治疗要分清经别:
如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
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
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
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也。
特别是川芎善行血中之风,祛血中之风,上达巅顶,下行血海,走而不守,并能散少阳之风,内行肝胆,外散风邪,辛香走窜,为治上要药。头部损伤如伤在巅顶加藁本、细辛,两眉棱伤加白芷,后枕部损伤加羌活;肩部损伤加姜黄;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苏子;两胁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川断、狗脊或枸杞子、桑寄生、山萸肉;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厚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
四肢: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羌活、桂枝、姜黄、桑枝为上半身疾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上肢及头项部;独活、牛膝、木瓜为下半身病的引经药,可引诸药达腰膝、下肢。
头面部:黄芩、菊花、荷顶、口芪;
上肢:姜黄、桂枝、威灵仙;
腰背部:杜仲、川断、构杞;
胸腹部:木香、砂仁、黄莲、肉桂;
少腹部:小茴、桔核、荔枝、五灵脂、黄柏;
下肢:木瓜、牛膝、鸡血藤、防已;
耳口周:龙胆草、黄连;
二阴:黄柏、防已、龙胆草 。
5、络病引经药应用络病理论治疗风湿免疫类疾患中亦重视引经药的应用,往往以经之所过部位为主,结合脏腑经络辨证,选用适当的引经药物增强疗效。
头部:头部为清阳之舍,一旦头部受损,轻者震激脑海,重者伤及颅脑,导致颅内血脉损伤或瘀血内蓄,出现头晕、头痛、嗜卧、泛恶、昏迷、肢厥等症状。其病在足厥阴肝经,兼及督脉。脑为“灵明”之府,若脑部受震,必伤及“灵明”,而瘀阻清窍,出现清阳浊阴升降失调之病机。
故在论治上,分初、中、末三期调治。
初期以柴胡细辛汤为主,升清降浊,化瘀宁神,药有柴胡、细辛、薄荷、归尾、土鳖虫、川芎等;
中期用天麻钩藤汤参川芎茶调散加减,平肝息风,活血养血,药有天麻、钩藤、丹参、酸枣仁、柴胡、川芎等;
末期则视其体质强弱,予调中保元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健脾益气,调养补肾,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补骨脂、生地黄、升麻、柴胡、川芎等。可见其引经之药均为柴胡、川芎。以柴胡、川芎作为头部引经之药,既能够起到行气化散血滞的作用,更能促使全方药力随经气循行而通达病所。
颈部:颈背为诸脉会通之处,若颈部外伤、姿势不正、长期低头伏案、劳损等原因,使颈部气血通道闭折,出现头痛、头晕、项背强直、活动牵掣、手指麻木、耳鸣、恶心等症,即形成颈椎病。六经理论认为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互为表里,如果少阴精血亏虚,肾气化生之源匮乏,则无力起启督脉气血,以致不能濡润太阳之表,难以推动周身脉气;同时少阴肾气乏力,使太阳膀胱气化不利,气不化津,水津不布,水液不能滋养经脉,从而导致阳气不利、经血不畅、气血瘀滞之病机。故论治上,一方面补其肾、助气化,另一方面行气道、化瘀滞,因果并论,标本兼治。方拟椎脉回春汤加减治之,药有羌活、葛根、牛蒡子、僵蚕、桂枝、天麻、黄芪、狗脊等,其中引经药为羌活。羌活能助膀胱气化,行太阳之表,能经脉气血,畅督脉经气,故以其作为颈部伤疾的引经要药。
胸部:胸为清旷之在,胁为肝之分野,胸胁是厥少阴分布之所,若因跌仆磕撞闪挫,而致气血、经络和脏腑等损伤,引起气机不畅、疏泄失常,出现胸胁骨膜之间疼痛拒按、呼吸转侧活动牵掣,或有肿胀、咳呛加剧等症,即所谓胸胁内伤之疾。“内伤之疾,不论其旧伤宿损,或虚实之证,总与肝经相系。”故施治时往往选用肝经引经之药,强调肝经的气血条达,以石氏胸胁合剂加减治之,药有柴胡、香附、延胡索、郁金、当归、蒲黄、三七等,其中引经药为柴胡、香附药对。以此为引经药,运用于临床,在脏主血,在经主气,以之治脏,是血中之气药,以之治经,是气分之药。只要配伍得当,自能开郁散滞而通达上下,使肝经气血畅行。
腰部:腰部是足太阳膀胱和督脉循行的通道。若腰部用力过猛、或失当,或腰部屈伸动作不相协调,或咳嗽喷嚏,卒然迸闪,或长期姿势不正,劳损等因,均易使腰络受损,经脉阻塞,气血运行失畅,而产生腰痛。论治上要着重辨证分型,一般将其分为4型。
气滞血瘀型以理气固腰汤加减治之,药有香附、川楝子、延胡索、当归、桃仁、桑寄生、狗脊等;
风寒闭塞型以温经强腰汤加减调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制川乌、威灵仙、地龙、狗脊等;
痰湿互阻型以豁痰宁腰汤加减疗之,药有牛蒡子、僵蚕、半夏、陈皮、茯苓、独活、桑寄生、杜仲、狗脊等;
肾督亏虚型以益肾健腰汤理之,药有生熟地黄、杜仲、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山茱萸、桑寄生、狗脊等,其引经药均为狗脊。
狗脊“能温养肝肾,通调百脉,强腰膝,坚脊骨,又能固摄冲带,坚强督任,引经向导,”故腰痛方中每使用狗脊。
四肢:四肢为手足之经的主要循行通路。一旦其肢节受损,轻者扭捩挫蹉,重者伤筋折骨,均能内动经络,使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血内停,气血凝滞,从而瘀积为肿为痛。
常以三期辨证为原则:
早期活血化瘀消肿为主,药有生地黄、当归、赤芍、桃仁、泽兰、王不留行、桂枝或牛膝等;
中期接骨续筋和络为主,药有当归、丹参、独活、续断、狗脊、川芎、泽兰、红花、桂枝或牛膝等;
后期健筋壮骨温经为主,药有黄芪、炒党参、焦白术、当归、续断、狗脊、白芍、伸筋草、红花、桂枝或牛膝等;若骨折者加煅自然铜、骨碎补等,痛甚者投乳香、没药等,青肿甚者添紫荆皮、黄金子等,其引经药上肢选用桂枝、下肢运用牛膝。
桂枝味辛微甘,芬芳馥郁,其枝柔嫩,其气轻扬,善走上肢,具有宣通经络之功。
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之疾。所以,在治疗四肢筋骨损伤时,常选用桂枝或牛膝引药循经,增强疗效。
6、泻火引经药黄连偏泻心火,黄芩偏泻肺火,知母偏泻肝火,木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等;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以黄连。太阳、小肠、膀胱经病,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太阴脾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少阴心和肾经病用知母。
药引子:治伤寒大葱一把煮水煎;治吐衄茅根一握煮水煎;治腹疼黑豆一碗(炒焦)煮水煎;治尿血蓟根一束煮水煎;治疮肿忍冬一掐煮水煎;治风症艾叶一团煮水煎;治眼红薄荷一襟煮水煎;治滑泻五倍一两煮水煎;治虚热童便一罐当水煎;姜汁一大盏入药治顽痰;韭汁一大杯入药治血鲜等诸如此类症,引子最为先。酒入经为引者,取其活血行经;姜入药为引者,取其发表注凝;小枣入药为引者,取其消散开胃;大枣入药为引者,取其宁心利水;灯芯入药为引者,取其得睡神归;葱白入药为引者,取其补血健脾;龙眼入药为引者,取其发散诸邪勿住;莲实入药为引者,取其清心养胃和脾。
发表用鲜姜;温中用煨姜。解胀用姜皮;消痰用姜汁。调营益卫用大枣;泻火疏风用红枣。补气益肺用龙眼;泻火安神用灯心。表皮用葱叶;表肌用葱白;表里用葱茎。健脾用湖莲;止痢用石莲。治风用桑叶;治湿用桑枝。固肾用莲蕊;涩精用莲须。保胎用陈苎根;安胎用鲜苎根。抑脾用青荷叶;疏土用枯荷梗。补心用新小麦;止汗用浮小麦。清疏土用枯荷梗。清热解烦用青竹叶;利水泻火用淡竹叶。消瘀通经用赤糖;止痛温中用饴糖。安中益脾用陈壁土;止呕和胃用新黄土。消瘀用藕节;止血用侧柏叶。止呃用柿蒂;凉大肠用柿霜。消热痰用竹沥;泻实火用竹茹。导虚火用童便;益真阴用秋石。延年祛病用松黄、松脂;祛病舒筋用黄松节。定喘用白葵花;疗痢用赤、白扁豆花。壮阳用胡桃、蜀椒;暖子宫用艾叶。虚烦用粳米;热渴用芦根。止消用兰叶;定嗽用梨汁。止血用金墨;疗崩用陈棕。治肠风用石榴皮;治红痢用红曲。治白痢用煨姜;治赤白带浊用韭子、白果。止呕、定嗽用枇杷叶;止鼻衄用白茅花。行瘀用百草霜;达生用黄杨脑。探吐用瓜蒂;速产用弩牙。下噎用杵糠;定喘用铅汞。疗黄用铁屎;镇心用辰砂。辟邪用雄黄;润肠用松子仁。治疝用荔、橘核;催浆用笋尖、樱桃萼。拔毒用蒲公英;通乳用通草。发麻用浮萍。治心烦不眠用鸡子黄。
运用引经药的注意事项:
1、引经作用,并非不变。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
2、辨证使用,有的放矢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3、重视功能,不拘引经。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引经学说中的疑点引经概念的提出,是中药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实际上有关归经及引经的理论已蕴含了西药受体学的思想。这一学说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深化与细化,至今还显得过于粗糙,仍处于经验用药的层面上,理论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释,缺乏严谨性,实践上不能直观量化,缺乏客观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引经药的条件应是首先对某经具有选择性,其次应具引导力,即既有治疗作用,又有载体功能。而实际对引经药的认定、选取及应用并无一个统一、具体的标准,大都属于经验体会。
2、作为引经药,应该有与该经有着亲和力的、强于其它药物的物质,否则怎能说明它能引导它药而不为它药所引?而这种特殊物质至今还只是一种推测,并未得到确切的验证。
3、数药引至一经尚可理解,一药引数经(如柴胡同时为足厥阴、足少阳、手厥阴、手少阳经的引经药)则未免失之牵强,似带有一厢情愿的人为迹象。
4、若遇数经同病,法当数经同治,而方中药有多种,引经药是只引某药归某经,还是引诸药同归某经?
附:头痛必须用川芎,不愈还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又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肢节之痛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小腹痛用青皮治,心痞黄连枳实从。腹痛须用白芍药,寒痛加桂热黄柏。腹中窄狭苍术宜,腹胀厚朴姜制法。腹中实热何所施,大黄芒硝功有力。虚热虚汗用黄芪,肌肤浮热黄芩宜。胁下疼痛往来热,日哺潮热柴胡宜。脾胃受湿困无力,怠惰嗜卧用白术。下焦湿肿有火邪,知母防龙并酒柏。上焦湿热用黄芩,中焦湿热黄连释。渴用干姜白茯苓,半夏燥脾当禁革。嗽用五味喘阿胶,枳实黄连消宿食。烦躁须用栀子仁,水泻白芍苓白术。调气必当用木香,若然气盛又非良。补气必是用人参,肺经有热不相应。痰涎为病须半夏,热加黄芩风南星。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术陈皮两件增。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挟热芩连凑。眼痛黄连当归根,心中恍惚用茯神。小便黄时用黄柏,涩者泽泻用之灵。气刺痛时用枳壳,血痛当归上下分。痢疾当归白芍药,疟疾柴胡为之君。滞血桃仁与苏木,滞气青皮与枳壳。枳壳青皮若用多,反泄元气宜改作。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寒热相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惟有中满不食甘,临症还须究端的。如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至的咳喘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入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夕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因此,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而怀牛夕则性喜下行而通达到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时,常加入怀牛夕做为下肢的引经药。审视引经药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
引经药的种类有关文献记载的引经药分类较乱,认定也不统一,经整理可分为如下两类:
一为按十二经记述
如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
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
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
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
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
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
手厥阴心包络经为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
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
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
按六经记述:
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
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
少阳经用柴胡
太阴经用苍术
少阴经用独活
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引经药的功用关于引经药的功用,前贤有许多精辟论述,而就临床运用来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引药归经脉 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二)引药至病所 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其它如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此外,治疗头痛时,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实亦寓引经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阴中之阳,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
运用引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