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尚书"牧誓"两句话的理解
【作者乃饱学之士,涉猎甚广。本号将连续刊载作者多年写就的读书笔记、随笔随想,以飨读者。】
周武王伐紂,军屯牧野。
时间发生在公元前约十一世纪,地点是现殷墟南不超过七十里地的平原。
战事于黎明(昧爽)时分启动。武王左手执黄钺,右手持(秉)白旄,朗声作"牧誓",训诫队伍。
笔者感到, "牧誓"里有几句话着实有些费解:"不愆(错过)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不愆于四伐(击刺)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武王說,迈六步七步就要"止齐",刺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就要"止齐"。
止齐是何意?为何要止齐?
1963年中华书局曾运亁"尚书正读"版是据曾先生在中山大学的讲义。作为讲义,对"止齐"句的解释仅限于字面意义:"六步七步当止齐,正行列"。"及兵相接,少者四伐,多者七伐,又当正行列也"。
近三十年来,对尚书诠释者依据自己的思路妄添内容,大意为:六步七步后要正行列,奋勇向前啊!四伐五伐六伐七伐后要正行列,奋勇向前啊!
笔者以为,最有见地者是明末学术大家王船山(夫之)。
船山先生在《尚书正义》中,详细论证了战国以前的兵制。他认为,古之用兵者,以义动,不以利兴。“兵之情不嚣,则农之气亦静。及至春秋,侯国之间有侵伐,受命讨伐,但令服罪而还师,无追奔捣穴之事”。 “故得以雍容详谨之跬步为阵法,而怯懦之耕夫有以自全于争哄之地”。
关于“止齐”,依船山先生意,止齐即停止 。古之用兵,以中国战中国,以友邦战友邦,以士大夫战士大夫,以农人战农人。负责决定军事之利的是“馳骤控弦”的战车甲士。由农人组成的步卒,进六步七步就停步,击刺四至七次就停止。为何?防治流血,制止牺牲也!“步可有方,伐可有制,两无重伤,示威而已"。此战法果真"雍容详慎”!
正由于牧野之战决定于负责冲锋陷阵的战车甲士,所以,武王以三百战车三千甲士和四万农兵一举战胜拥有七十万众却少战车的纣王。
同載于尚书的武成篇称此战“血流漂杵”,后人疑此武成篇为战国时伪作。已被公认为后人伪作之六韬夸大牧野之战的残酷描述更不足信。台湾三军大学所编之中国历代战争史第一卷认为牧野之战非剧战。
船山先生认为,战争惨烈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时“以兵为教,以战为学,以级为赏,以俘为功,一战之捷,駢死者数十万”。
武王伐纣,以三百战车而决胜,且以雍容阵法惜农兵之躯体,如果真如此,则真义战也!
(作者:顾德欣,中国老教授协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国防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