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璜:谈纪实摄影
1、纪实摄影发展脉络的多元化。
近20年来,有很多人对中国的纪实摄影发展脉络进行过梳理,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时,在鲍昆、王征的组织下,我选了十几位摄影家来阐述"世纪之交的中国纪实摄影",入选那个展览的很多人也入选了“见证”这个展览。孙京涛很早就做过这方面的梳理,他的脉络发表在《纪实摄影》一书中。按时间顺序,我还看到有李媚、司苏实、顾铮、鲍昆、刘树勇等都梳理过中国的纪实摄影的发展脉络。这次,我们看到了胡武功、潘科梳理的发展脉络,不妨将这个称为"西北脉络"。
中国的纪实摄影发展史应该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的脉络组构而成。我相信年轻一代的理论工作者还会对纪实摄影的发展提出各自的理解,并构建出其发展脉络来。在这次展览和图录中,我没有看到为什么选这些摄影家,为什么选这些 照片,做为策展人,胡武功、潘科应该对此说明,我相信你们也有能力解释为什么做这样选,希望你们补上这一节。
2、纪实摄影的界定。
鉴于纪实摄影定义混乱的状况,我们谈论前,应该对纪实摄影进行界定。主持人鲍昆老师在今天早上研讨会的开场白,就对纪实摄影进行了界定。胡武功、潘科在“见证”一书中也进行了界定。在众多的界定中,有一点需要商榷的是纪实摄影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我们以前常说中国的纪实摄影是四五以后出现的,还有说是八九十年代出现的,我也曾持有这样的观点。不过现在看来,这些说法有问题,不了解摄影史。最近出现的资料表明,早至19世纪70年代就有约翰·汤姆斯,在1949年以前还有很多外国摄影家做过很多工作。1901年日本就对中国进行过系统的影像采集,出版过十多本一集的大画册,我没有算这本画册中陕西的有多少张,仅福建一地就刊登有88张,可以估计拍摄存档的照片将远远多于这个数目。
3、影像伦理问题。
现在是谈论纪实摄影的伦理问题了,这里我提出的不是普适的社会伦理,道德伦理,而是特指纪实摄影的伦理,是影像领域自身特有的伦理问题。比如让哺乳期的女人露出大乳房直接给小猴子喂奶,在喷水口前放死鱼,这样的影像都是可以从影像伦理的层面来讨论。 、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有将纪实摄影作品转化为艺术摄影,进入艺术品市场的趋势,比如罗伯特·弗兰克、萨尔加多、艾伦·马克、安娜·尼伯维茨等。什么样的纪实摄影作品可以作为艺术品呢?ICP的菲利普对此进行过界定:“用纪实性手法拍摄的艺术摄影”,这点很重要!还有成为艺术品的纪实摄影的制作和展示,需要有视觉表达的要求,也要有影像完成度上的技术性要求。举个例子简单地说,这次展览制作总是很不错的,尤其王文澜的照片,但有一些其他的作品就没有达到应有的制作水平。我们应该提倡在美术馆举办高水平的展览,应该提倡在高水平展览中使用原作,最少使用展览级的原作,也就是没有摄影家签名的原作,而不是那些工业化生产打印出来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