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漫谈(医案医话医论篇)

春瘟疫情依然牵动人心,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仍然让人看了心情沉重,特别是欧美的疫情状况更加引人注目,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于此次春瘟疫情的研究上依然进展不大,中医药在境外发挥作用有限,以至于至今很多国家的疫情仍然在逐日上升的状态下,虽然目前很多国家也向华夏求助,但是目前在西方长期排斥中医药的情况下,中医药在海外储备严重不足,加上有些政府依然不允许国外中医插手抗疫,而中国的西医药的抗疫方案早已分享到世界各地,却不能显著改善疫情,面对生死存亡,就应该搁置传统中医药和西方医学之间的分歧,以挽救生命为重。面对疫情,没有医学常识的人士应该慎言以免误导民众,疫情无国界,医学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历来在各个国家拥有各自的特点,在华夏境内大灾大难面前,民族的团结一直都有目共睹,在所有人的心中都有着“舍小家为大家”积极地响应国家的号召情怀,齐心协力是战胜一切艰难的利刃!有很多传统中医认为通过此次疫情中医可以扬名于世,然而却不知道一种文化的传播并非一蹴而就的,何况中医药深奥难通岂是轻而易举地就被世人认可、接受的!我们目前能做的依然是竭尽全力地为劳苦大众的健康鞠躬尽瘁,为更好地普及中医药文化摇臂呐喊,虽然我们的声音不能振聋发聩,可能不能激起人们的认可,但是也只有如此才能延续数千年积累下来的国粹!只要中医药的火种一直存续,就还有机会燎原,有机会兴旺!

徐某,女,35岁,产后一年半载余,欲求中药回乳。平素身体健康,予以免怀散加减:当归尾15克,川牛膝15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炒麦芽120克,焦山楂30克,焦神曲10克(包煎),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女子肝所藏之血上行至乳房而成乳汁,下行子宫而成经血。回乳当引血回宫,促使经血按时而下,并要注意回乳期间戒掉孩子吮吸乳头的习惯,也可以配合芒硝外敷乳房,以免出现胀乳弊端。炒麦芽一般宜选用现炒者更佳,剂量宜在60克以上,效果更显著。传统中医认为:“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指出了乳房的经络归属;一般认为,对乳房的生理、病理影响最大者为:肝、肾、脾胃功能是否正常以及肝胃两经、冲任二脉是否通调。在脏腑气血津液中,以肾的先天精气、脾胃的后天水谷之气、肝的藏血与疏调气机,对乳房的生理病理影响最大。在乳房的发育过程中,先天肾气是否旺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肾气盛,天癸至,使冲任二脉通盛,下可以作用于胞宫而产生月经,令其具有生殖功能;上可以作用于乳房,使乳房发育,为孕育后哺乳做准备。女子乳房的本能是乳汁的分泌及其调节与肾、脾胃及肝关系十分密切。肾气盛则天癸至,乳房发育充分,乳汁则充盈;脾胃为后天气血之本,气血的形成来源于脾胃水谷之气,乳汁的生成也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化生,故脾胃气壮则乳汁多而浓,脾胃气虚则乳汁少而淡;肝主藏血,肝血虚则乳少。在乳汁分泌的调节过程中,以肝之疏泄及脾胃之运化最为重要。故而现代爱美女士为了丰胸可以选择中药调理肝、肾、脾胃脏腑功能以及调整冲任气血达到满意的效果。

脾胃虚寒夹湿体质的人常常多思多虑,在临床上比较多见。特别是岭南地区,因为凉茶、水果茶、奶茶到处泛滥,加上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夜以继日的工作或玩耍,很容易导致脾肾阳虚、寒湿夹杂,一旦出现身体上的不适,不能再应付日常工作,就会出现恐慌心理。针对这种情况,临床上务必要告诫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从整体着手进行调理,不仅仅要健脾除湿,还要行气散结,兼顾养心安神。有时候,根据病情要把安定神志放在首位进行调理,因为如果不能安定神志患者的情绪就会不稳定,猜疑的心理往往长期伤害脾气运化之功,就会引起病情反复。心理疏导和一些外治疗法在脾胃病症的治疗上也格外重要,经常接诊一些服用药物而病情反复的患者,给予腹针、温灸往往能够很好地改善寒湿症状,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急于求成的焦急心态。

艾灸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中医治疗手段,无论在经络关节病变,还是脏腑寒湿病症,配合艾灸治疗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次庚子春发生的春瘟疫情的防治过程中,艾灸发挥了显著的治疗和防御效果,无论是艾灸的烟熏防疫,还是艾灸的散寒祛湿、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治疗作用,都时时刻刻地被众多中医推崇。我也曾经探讨过传统的艾灸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其治疗优势和临床功用并非是近代的红外线热透治疗仪所能替代的。据《传统艾灸与替代物灸和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比较》(《红外与毫米波报》2003年02期)经过对于传统艾灸与替代物灸、红外线辐射光谱仪实验对比发现传统艾灸不能被替代。传统艾灸既有艾灸热透治疗作用,尚且还有艾草本身的治疗作用,此外传统艾灸的补泻操作以及隔物灸治疗更是艾灸的独特效用,不可因为艾草烟雾缭绕就拒绝艾灸,艾灸的烟雾的多少跟艾草的纯度、炮制、保存年限、捣制程度以及艾草贮存干燥程度密切相关,一般年久、捣制细密、杂质少、干燥的艾绒烟雾就会纯正、芳香怡人、烟雾适度、热度渗透更深,疗效更好。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艾条制作常常达不到传统艾条制作规范标准,未能把混在艾叶中的杂质和梗茎捡出来,捣制也不达不到艾绒的程度,包裹的欠结实,潮湿度较高,故而临床上很多艾条施灸的时候味道骚臭、黑烟滚滚、艾灸时间短暂、热度透达不到脏腑或组织深部,疗效相对差一些。个人如果采购艾条,应该观察艾条包裹的艾绒是否紧密细致,要闻一闻艾条的味道是否是纯正的艾香味,应用手指拿捏一下艾条感受一下艾条裹得是否严实、艾条是否潮湿,试着点燃看一下艾烟是不是白色烟雾,尽量不要为了省钱而购买劣质艾条。

医疗关乎人身健康,无论内治药材还是外用药物,都必须保证药物质量优良,坚决抵制假药、劣药,因为药物无论从内吸收还是从外摄入都要进入人体才能发挥治疗作用,地道而质量越优质的药材治疗效果才越好。在临床艾灸的时候,很多患者在做艾灸的时候一般会出现发汗现象,而只有一小部分患者在做红外线辐射光谱仪的时候有出汗,可见艾灸除湿的作用更佳;艾灸的渗透更深(艾灸热能产生远红外线波段在8--14微米,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对人体最有益处,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即使隔物施灸依然可以把热能传导进内脏;而红外线治疗仪主要是将电阻丝缠绕在磁棒上(涂有远红外线原料),通电后电阻丝产生的热使罩在电阻丝外的碳棒温度升高(<500摄氏度)。发出的光线绝大多数为长波红外线,最强波长4-6um。电阻丝用铁镍铬等合金制作,能反射90%红外线,波长在1~10微米之间的红外谱线,对人体作用特别明显,其穿透人体的深度可达2cm渗透性相对浅显,具有温通经脉、宣导气血的作用。艾灸既可以选用艾炷灸进行准确的穴位施灸,可以选用艾条灸或艾盒灸大面积施灸,而红外线治疗仪往往都是大面积照射,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艾灸可以耳管灸、坐灸

在现在传统医学被排挤的年代,作为传统的中医一定要坚持使用传统的治疗手段进行临床实践,不要被所谓的现代科学蒙蔽了,不要把传承数千年的祖国医学都西化了!现在有太多中医学者被西化,临床上不重视传统中医药的望、闻、问、切四诊,采集病史资料轻描淡写,把一切诊断寄托在实验室化验和影像检查上,医患之间的沟通也比较肤浅,辨证施治也成为摆设,所以经常看到“著作等身”的“学术专家”拿着高额的诊疗费,却完全凭借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诊断,开方用药也“中规中矩”合乎临床诊疗规范,然而疗效却平平。在一些学术交流上,又能拿学术博得同仁们的赞许,而那些凭借传统中医诊疗手段进行临证的却鲜有时间进行博取名利的著述或学术讲座。有太多顾客盈门的中医者并没有太多的头衔,然而患者的口碑却是爆棚满满。在世人感叹很多卫国奋斗的科研学者和保卫家园的军人一直以来都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多默默耕耘的中医者在夜以继日地为世人的健康事业辛勤劳碌!

还记得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中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为了一种信仰连生命可以抛却,虽然曾经被世人称颂,然而作为医者,却想试问一下如果性命都不要了又凭什么来追求所谓爱情和自由?在华夏历代传习的《孝经·开宗明义》中告诫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现代社会,有很多人对自身的健康漠不关心,一心奔赴在追名逐利的竞争中,就是此次春瘟全球爆发之际,“死伤甚众”,却依然不能让世人珍爱生命,传统中医药典籍记载的很多养生之道虽然传承数千年,却鲜有人学习、运用。在文学界,可以浪漫地漠视生命,而在医学界却不可以藐视生命!

姚某,男,38岁,2020年2月25日初诊,因“房事时间短暂、勃起无力1年余”来诊。众所周知,深圳的生活节奏快,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对于中青年来深圳打拼的打工一族就更加肩负重担,家里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顾,高强度的工作使得很多人都身处于疲倦状态,本该是满满的“阳刚之气”,却被生生的压抑成“萎靡不振”。患者是打工一族,常常上夜班,更加耗损阳气。在很多医院都确诊属于“阳痿早泄”,经过服用补肾壮阳药起效缓慢,反而因为长期服用燥热的壮阳药引起情绪暴躁,睡眠严重紊乱,精神反而更加倦怠。夫妻备孕二胎近二年不见反应,检查精液显示精子活力低下、畸形率颇高。在爱人的劝说下才来我处诊疗,察其舌微紫,边有齿痕,舌苔薄黄,诊其寸关脉弦滑,尺脉弱,拟按照阳痿病(肝郁气滞、肾阳虚馁证)进行诊疗,嘱咐其爱人安抚其心情,树立自信心,多关爱患者,饮食务必注意忌口,留足休养时间,适当地做一些有氧运动,积极配合中药治疗,处方:菟丝子30克,蛇床子15克,覆盆子15克,金樱子10克,山茱萸15克,韭菜子10克,红莲子30克,枸杞子30克,车前子10克,五味子10克,炒香附15克,金橘叶15克,仙茅10克,仙灵脾20克,紫河车10克,鹿角霜30克,肥玉竹30克,白蒺藜10克,怀山药30克,紫丹参10克,刺五加3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饮食上适当的炖服鱼鳔胶30克,白蒺藜10克,一周一至二次。每晚睡前自行用中指指尖点按海底穴(会阴穴)108次。

患者服药一周复诊,自觉精力明显恢复,因为生活爱好饮茶,欲服用药茶以解馋,给予金橘叶15克,枸杞子10克,小青柑茶适量,煮茶饮用,一日一剂。内服方药紫河车改为6克(冲服),减少药费,减少经济负担。

在历代医家认为房劳宜节制,不宜频繁行房耗竭真精,鱼水之欢诚是房中男女追求的,但是葆精才能长命。

会阴穴,又名下阴别(《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屏翳(《针灸甲乙经》)、平翳(《医宗金鉴》)、金门(《备急千金要方》)、神田(《圣济总录》)、海底(《针方六集·神照集》)、下极(《类经图翼》)、生死窍、阴跷穴,是历代修仙家、修内丹道家、气功点穴术家以及藏传佛教密宗最为重视的养生穴位,对于男女科性事以及生育有奇效。经常点揉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可治疗阳痿、早泄、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等症。藏传佛教密宗认为,海底轮是七轮中最下方的轮脉,是最基础的轮脉,是人体整个能量系统的根,所有的能量都经由海底轮出发。人体会阴穴(海底轮)蛰伏着一条威力巨大的灵蛇,成三角形或三蜷半之形,其头向下垂落。一旦唤醒灵蛇,它就会喷发出一股强盛的“灵热”(又称拙火、灵力),不仅能够使人得到健康的身体和过人的精力,而且也影响了这个人的体魄和生活态度,比较有活力,敢于冒险,勇敢自信,比较乐观,反之亦然。与此同时还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各种功能。

张玉龙,中医世家,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师从杨俊、杨任民、马俊、周楣声、潘嘉龙、董洪强、马山等国家级名老中医,精于切脉、面诊、舌诊诊断疾病,擅长中药(内治外治)、针灸、推拿、艾灸、刮痧、火罐、刺络放血等综合治疗疾病。

      擅长治疗

内科: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萎缩性胃炎、肠道息肉)、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道息肉、黄疸)、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等)、顽固性失眠、头痛(偏正头痛、头风、外伤性头痛)、结石及各系统肿瘤调治等。

妇科: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妊娠病(妊娠恶阻、妊娠外感、妊娠高血压、高血糖、妊娠便秘、尿潴留等)、崩漏、妇科炎症、产后病、乳腺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腺肌症及不孕症等。

儿科:感冒(反复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腺炎、腹泻、虫症、小儿厌食症、遗尿、多汗症、湿疹、水痘、小儿多动症等。

男科:遗精、阳痿早泄、前列腺炎、不育、阴囊湿疹、生殖器疱疹等。

五官科:牙痛、口腔炎、鼻炎、咽喉炎、结膜炎、飞蚊症、中耳炎、耳鸣耳聋等。

皮肤科:皮炎、湿疹、黄褐斑、青春痘、带状疱疹、荨麻疹、白癜风、脱发、肥胖症等。

骨伤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膝关节炎、痛风、腰扭伤、股骨头坏死、神经痛、落枕、滑膜炎、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及各种痛症等。

附近停车场祥祺商厦地下停车场(越港商业中心对面)

春季阳气生发,万物生机勃勃,很多人会在春季发生“鼻衄(nǜ)”或“鼻洪”病症——俗称“流鼻血”,多是由阳气生发引起的鼻腔干燥,鼻粘膜龟裂(读音为“jūn liè”,很多人误读成“guī liè”,实际上“龟”字是多音字,有三种读音:“guī ”、“ jūn”、“qiū”)而致血溢脉外形成鼻衄,故而宜滋阴润燥、凉血止血进行调治,常用牛角止衄汤加减治疗:炒黄芩10克,焦山栀10克,牡丹皮10克,生地黄12克,赤芍药10克,侧柏叶10克,白茅根30克,水牛角(先煎)30克,炒牛膝6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或简便方:藕节30克,白茅根30克,芦根30克,京玄参10克,生地黄10克,炒栀子3克,侧柏叶3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也可以采用食疗方法进行调治,常用鲜藕节30克,白茅根30克,鲜芦根30克,金石斛10克,水煎作茶频频饮用。

对于虚火上炎的各种病症,临床上运用潜阳封髓丹加味调理不失是个好方法,药用:黑顺片、醋龟板、灵磁石、春砂仁、川黄柏、肥知母、川黄连、上肉桂、干姜片、麦门冬、生龙牡、生白芍、炙甘草,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此方疗效显著,但是价格昂贵,如果不是重症、险症,或情绪急躁者,可以选用牛角止衄汤。

此外,生活上不宜熬夜,情绪尽可能保持舒畅平稳,适当饮用温开水保持体内津液充足,减少进食辛辣烧烤以及生凉甜食,以免助长病情。

陈某,女,63岁,2020年3月26日,因“失眠半月,咳嗽5日”来诊。患者在2018年11月下旬曾因失眠来我处服药一周而愈,故而对我记忆深刻。近来因为春瘟疫情长期在家闲居,家中稚儿较多,难免吵闹,加上疫情影响心情,半月前出现夜不能安寐,因为家人担心外出不安全就没能及时就诊。失眠之后,精神大不如前,饮食不香,情绪难免浮躁,五日前晨起出现咳嗽、咽干、少许黄黏痰、胁部微闷痛,经自家妹妹劝解来门诊诊疗。此乃肝气郁结、肝火上炎引发的失眠、肝咳,治疗宜疏肝解郁、滋阴降火、安神助眠,处方:北柴胡、焦栀子、生白芍、五味子、炒香附、刺五加、金橘叶、浙贝母、广郁金、炒枣仁、柏子仁、制远志、麦门冬、甘葛根、广陈皮、肥玉竹、干石斛、京玄参、夏枯草、天花粉,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因患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故而在处方中加入葛根、麦冬、夏枯草、石斛、玄参、天花粉、玉竹既可以控制血糖,又可以治疗目前的失眠、咳嗽病状;使北柴胡、生白芍、炒香附、金橘叶、广陈皮、广郁金、浙贝母以疏肝解郁、利咽化痰止咳;使用炒枣仁、柏子仁、制远志、焦栀子、麦门冬、五味子以安神助眠。

临床上,疏肝解郁、安神止咳的药物还常选用合欢皮、合欢花、佛手、素馨花、绿萼梅、香橼、醋青皮、炒枳壳、石菖蒲、节菖蒲、生龙牡、沉香等。复合型病症诊疗的时候务必注意用药要兼顾病情,尽量选用能够兼容现有各种病症的药物,这样既能协调好各种药物之间的配伍,又能快速缓解病者的病痛。

三月就快结束了,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依然是春瘟疫情,虽然华夏疫情在中西医联袂下被很好的控制住,但是境外疫情却越来越严峻,发病率居高不下而治愈率依然很低,境外输入病例每日都有发生,故而防疫举措依然不可以松懈。“抗疫”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人类是一个完整的群体,在病毒面前应该同仇敌忾,共同努力抗击疫情。摒除私心私利,抛开利己心理,把人类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进行防疫!在新型还未了解的病毒面前,请放下“科学”的架子,乖乖地听从实践下积累的防御措施和诊疗经验,不要钻死胡同,要学会接纳任何一种可以挽救生命的医术!被世人称作“病毒猎手”的大咖和寻常大众一样,如果没有采取积极地防御措施,不尽早地接受治疗,病情肯定会越来越恶化!此次疫情中,被传染、因病死亡的人员中有太多的人是医者,所以并不是说“专业人士”就可以掉以轻心,轻视病毒的危害。现在有很多国家都在借鉴华夏在防疫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各类方舱医院遍地开花,及时的隔离、及时的救治,及时的切断传播,而中医药在防疫过程中的突出作用也逐渐被西方国家重视起来。有太多资料显示无论是2003年的抗击非典疫情还是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都明显地优越于标榜科学、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医学。可惜,很少有专业学者真正的用心去整理这些疫情资料,真实的反映抗疫实情。希望这一次疫情结束后,能有专业学者站在客观立场上把抗疫资料整理出来,把真实的诊疗经验结果公示出来,这样华夏所有的医者也可以借鉴学习,为以后难以避免的瘟疫防治提供临床经验!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大大小小的瘟疫达五百多次,虽然传统中医药在无数次抗击瘟疫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但是多数都是零星的记载,系统地整理传统中医抗疫经验的医学专著并不多见。既然人们都知道每次瘟疫爆发都会造成生灵涂炭,为什么没有人组织专业医者进行总结抗疫经验呢?虽然,也有部分学者发布一些关于抗疫的学术论文,但是多数只是个人见解,或只是理论上的阐述,往往会悖离实际。普遍的医者需要的是可以普及的真实的医学资料,而不是想看抗议结束后在动物身上做的实验数据。数千人因为此次瘟疫病亡,数万人因感染瘟疫承受着恐惧和伤痛,无数个家庭因为疫情蒙难,不知道要过多久世人才能摆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带来心理阴影!有报道称近来准备拍摄抗疫剧《在一起》,所有的艺术都是来自于生活,所以影视不能脱离实际,真心希望看到的剧情能契合现实,剧情要尽可能地顾及瘟疫灾区人民的心情,尽可能地在通过剧情传达正能量的同时,也能普及正确的防疫知识,在客观的展示瘟疫的危害的同时尽可能地引导民众正视瘟疫,既要有不屈不挠抗击疫情胆识,更要密切重视病毒的危害性,不可疏忽严抓防疫的政策方针!

根据五运六气推演出的庚子年“返春寒”如期而至,随着北方寒流的南下,华夏境内,北方出现大面积降温天气,南方将迎来大面积降雨天气,清明时节的阴雨连绵,势必会加重岭南潮湿天气,很容易引发各种寒湿病症。目前大多数人因为长期在家隔离,未能充分呼吸新鲜空气,又缺乏身体锻炼,身体素质势必比较脆弱,故而气温变化之际,务必要密切注意添加衣裳,注意及时防风御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用各种除湿方法保持室内干燥,避免病菌孳生;进食新鲜蔬菜,避免使用长期冰藏保鲜食材,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自身体质的食材,避免饮食损伤肠胃;适当地做一些室内有氧运动,譬如我经常说的《八段锦》、《五禽戏》、《形意拳》、《太极拳》等,或者简单地做一下甩手、摇臂、转颈、扭腰、绕膝、环腕、拍手等动作,可以强健体魄、增强抵抗力。春季是阳气生发之际,尽量不要熬夜太久,以免耗损阳气,养成早起的习惯,洗漱之后,适当地散步、慢跑、快走,以吐故纳新,宣畅气机。另外,一定要注意,运动不宜大汗,出汗后应及时更换衣物,不要迎风吹风以免风邪侵袭。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去野外踏春,远眺,看一些青翠的绿植,缓解视疲劳以保护视力,舒畅情怀。

春夏养阳,针对“返春寒”大家可以选择艾灸驱寒养阳,也可以通过焚烧艾叶、石菖蒲、炒苍术、生贯众、广藿香、紫苏叶、香白芷、广陈皮等进行除湿防疫;用艾草、大风艾、川花椒、乳香、白芷、佩兰、香橘皮等煮水沐浴也是岭南人用来祛风散寒的常用方法。大风艾,又名冰片艾、大艾、牛耳艾、艾纳香、再风艾、大骨风、大黄草、、大毛药、冰片艾、冰片叶、真金草、土冰片、艾粉、叶下香、山大艾、大风叶、紫再枫、大枫草,是提取天然冰片(艾片即天然左旋龙脑)的原料,能祛风除湿、温中止泻、活血散瘀、调经、解毒杀虫、通诸窍散郁火,是两广地区女子产后用来沐浴防治产后感受风寒(产后痛)民间秘药,也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感冒、瘟疫、疟疾、泻痢、腹痛肠鸣、肿胀、月经不调、痛经、筋骨疼痛、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皮炎、癣疮、疮疖痈肿、水火烫伤、虫蛇咬伤等。在黎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是一种重要的民间药物。《本草拾遗》载大风艾:"主癣。"《海药本草》载大风艾:"主伤寒五泄,心腹注气,下寸白,止肠鸣;烧之辟温疫。"《岭南采药录》载大风艾:"能除湿,疗四肢骨痛。"《生草药性备要》载大风艾:"祛风消肿,活血除湿。治跌打,敷酒风脚。"《全国中草药汇编》载:“内服治感冒,风湿性关节炎,产后风痛,痛经;外用治跌打损伤,疮疖痈肿,湿疹,皮炎。”《中草药学》:“风湿痛,产后骨痛,受凉腹痛,跌打扭伤,疮疖痈肿,皮肤瘙痒。”《广志》:“艾纳香,出西国,似细艾。又有松树皮上绿衣亦名艾纳香,可以和合诸香烧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而与此不同。”此外大风艾产生的艾油,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被广泛应用于香料以及化妆品行业。

(0)

相关推荐

  • 中医防治瘟疫基本方法

    2020-03-10 08:22 来源:乐山日报 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瘟疫"的范畴,中医在瘟疫的诊治过程中创制了很多名方,比如普济消毒饮.达原饮.清瘟败毒饮.白虎加苍术汤等,至今仍在 ...

  • 预防德尔塔病毒,四川中医药有举措

    李迪 陈科 8月6日上午,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广场正下方的天府广场地铁站比往日更加繁忙,在站内,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工作人员已经连续6日为地铁站工作人员派发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大锅汤" ...

  • 疫情防护,调理脾胃固正气

    生命时报 2021/01/18 11:34 2021年初,本已渐趋稳定的疫情形势,因为多地零散出现的新发病例而变得紧张.随着大寒节气的脚步越来越近,天气愈加寒冷,非常适合新冠病毒存活,防控必须坚持不懈 ...

  • 抑郁症并不难治疗,中医中药足以应对10.31

    今晚练功回来比较早,现在闲着,就上来胡说八道一下,都是胡言乱语,大家不受误导就好,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独立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必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 这段时间以来,欧美各国疫情到处肆虐,已经进入井喷阶 ...

  • 【医论·医案·医话】陈士铎治疗慢性咳喘病思路探析及应用体会(附OSID码)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声明 多位作者向本刊反映,近期有许多自称国际中医中药杂志编辑或编辑助理的人通过发邮件.搜索手机号等方式申请添加本刊作者微信.在此特别声明, 本刊全体编辑从未以这种形式无 ...

  • 【医论·医案·医话】参苏饮治疗小儿高热验案举隅

    导 读 参苏饮本为治疗气虚外感的常用方剂,本文通过2则病例验证参苏饮可用于小儿高热的治疗,并提出参苏饮治疗小儿高热的4个要点,即风寒余邪未清者仍须温散风寒.高热持续不退者须扶助正气.汗出者须固护津液. ...

  • 医带医路 | 病例讨论:老年高血压这样治,如何进一步优化?

    为了切实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全科学苑>开设<医带医路>特别栏目,诚邀知名专家与青年医生代表连线对话,从具体临床病例入手,分享各种基层常见病的管 ...

  • 医带医路 | 面对呼吸困难的患者,应如何思考?

    为了切实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的健康需求,<全科学苑>开设<医带医路>特别栏目,邀请知名专家与青年医生连线对话,深度解析具体临床病例,引领更多医生朋友们共同进步. ...

  • (1)《医路随记》—取嚏法加玉屏风散治疗经常性感冒

    取嚏法加玉屏风散治疗经常性感冒 病例:患儿男,体质较差,经常性感冒,严重影响到学习合生活.特爱出汗,汗后受风便会感冒. 治疗:内服玉屏风散加参苓白术丸,外用取嚏法散寒邪.若感受风寒,打喷嚏或鼻子堵塞时 ...

  • (2)《医路随记》—补气法治疗低血压

    补气法治疗低血压 补气升压,治疗血压低,乏力口干.站起来迷糊等症. 病例: 患者王某,女,49岁.平素低血压,收缩压最高90-100,舒张压50-60.因为低血压基本上不敢做体力活,不敢剧烈运动,否则 ...

  • (3)《医路随记》—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在咽喉部黏膜或者淋巴组织炎症,慢性反复发作. 症状: (1)咽部有粘液吐不干净: (2)咽喉干燥,需要不断喝水来缓解. (3)喉咙有异物堵塞,闷胀,紧绷感. (4)容易咳嗽,时不时 ...

  • (4)《医路随记》—利咽汤(黄煌)

    黄煌--利咽汤(肺肾阴虚) 利咽汤:玄参12g.麦冬10g.丹皮10g.赤芍10g.桔梗5g.生甘草3g.射干5g.木蝴蝶5g.瓜蒌皮10g.蝉衣5g 加减:痰腻者,加贝母:阴虚口渴者,加天花粉. 治 ...

  • (5)《医路随记》—乌鸡白凤丸治疗手麻

    乌鸡白凤丸治疗手麻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乌鸡白凤丸对营卫气血俱损.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