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为了你好”:永远不要在满足孩子的时候,搞“隐性攻击”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近日,一条“日本31岁女子被逼重考九年医学院后弑母分尸”的消息引发全网热议,这种违背纲常伦理和丧尽天良的行径,令世人在惊恐的同时又忍不住唏嘘,究竟是什么样的矛盾能让女孩下此狠手?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认为,这是一场由家庭教育失败引起的悲剧,原因在于母亲的过分干涉让女孩陷入困境。那么有些父母口中的“都是为了你好”,真的能让孩子感受到爱意吗?
PUA一词为热议,起初是指经过系统培训具有较高情商的男性,后期是指经过一些心理套路训练能够吸引其他异性从而达到对对方进行心理控制目的的人。遭受PUA的人自尊心迅速下降,同时饱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折磨,而被PUA致死案例不在少数。
实际上,pua这种精神控制术不仅出现在恋爱中,也出现在职场中,家庭中,学校中等。那些以为自己很爱孩子的家长,很有可能在无形中,就是pua的操纵者。
他们不同程度地控制,更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直接攻击型家长
这类家长属于显性控制,直接将所有的命令与批评融入到口头和实际行动里,在各方面实行镇压,这种家长一边为孩子做好了所有事,一边又责怪孩子什么事都不会做,属于典型的控制欲很强的父母。日本弑母分尸案的母亲,就属于这种控制欲到了近乎变态程度的家长。
卖惨型家长
相比于强势的如狂风暴雨般疯狂攻击的家长,那种用温柔刀进行精神控制的家长才最恐怖。他们采用示弱的手段,让孩子觉得自己有多么不容易。
“你长大以后要是没出息,妈妈也就不指望你了,随便潦草死了算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等有了孩子就能明白妈妈的苦了。”
他们一边将你的生活打理得服服帖帖,另一边又用一把温柔刀悄悄地指着孩子的心,让孩子产生负疚感。
他们一边把孩子照顾得很好,一边又强调自己做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长远的回报,比如说考得好成绩,考到好大学。这种思路原本没有错,但是在pua的状况下,孩子会在无意中认为如果自己稍有不慎,就会在无形之中害了父母。
其次,他们会抓住孩子善良的软肋,无限放大自己的付出,然后进行一波最温柔的道德绑架,让孩子模糊本分和情分的界限。
心理学上亲子pua指的就是利用爱的名义控制他人满足自己的意愿。父母为孩子买玩具,总会顺便强调这个玩具很贵,但是因为父母爱你,辛苦一点就可以赚到了,无非就是掉几两肉。
一来二往既提高了父母的神圣光辉,也贬低了孩子的地位。
这就是典型的情感勒索。孩子明明是父母爱的结晶,却在无意中认为自己是父母的亏欠,在这种压抑的氛围中长大,内心的怒火只会不停积压,最终形成暴虐情绪,融入到自身人格里。
有人曾这样评价情感勒索,说它像一阵迷雾,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深陷泥潭。而在心理学家苏珊的《情感勒索》一书中也明确指出勒索者会留下的感情负担:罪恶感、恐惧感、责任感。情感勒索者会在此基础上放大我们软肋的痛苦,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遭受情感pua的孩子,多数都会在长大之后进行一些反抗的行为。而父母此刻就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无辜者的角色,仿佛自己几十年的付出,却没有得到回报。
孩子因此成为众矢之的,陷入社会舆论的漩涡,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孝子。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孩子只能在委曲求全中压抑自我。电视剧《小别离》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世上所有的爱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便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说过:“懂得及时分离的爱,才是真爱。父母必须学会主动与孩子分离,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完整人格的人。”
父母也不是一出生就是父母的,他们也在成长也在学习,没人要求他们一下子就达到开明的教育境界,只是千万不要在失败的教育中牢牢套紧束缚孩子的枷锁,让孩子走向荒无人烟的沙漠中,久久没有尽头。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acobson, S. (2019, October 11). The Victim Mentality - What it Is and Why You Have It. Harley Therapy™ Blo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