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仅限于儿童?
听说《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不错,赶在下线之前我去影院一睹为快。匆忙之中错过了开头的前5分钟,不过整个过程还是非常愉悦,特效、音响、画面、镜头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影片中还融入了网络流行语、家庭教育观、友情等众多元素,虽然看上去有些杂乱,但也算得上一部好作品。
在我看来,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影片的价值观:我命由我不由天,即不认命。
哪吒本来应是灵珠投胎,成为一个英雄,可是因太乙真人的贪杯,灵珠被掉包,胎儿由灵珠变魔丸。哪吒诞生后将成为混世魔王,祸害百姓;且哪吒的寿命只有三年,到时元始天尊启动天劫咒语,天雷降临摧毁魔丸。
天性顽劣的哪吒经常搞破坏,骚扰百姓,被村民视为妖,哪里有哪吒,哪里便不得安宁。哪吒父母李靖夫妇只能把他关在家里,李母则尽可能抽时间陪伴哪吒。可是调皮捣蛋的孩童又怎么能耐得住寂寞?哪吒有机会便逃出家门,摧毁房子、恐吓村民,无恶不作。尤其是在他生辰宴那天,申公豹告诉了他的真相-----魔丸转世,活不过三年,哪吒更是破罐子破摔:既然你们说我妖,我就妖给你们看。
难道哪吒就这样一直作恶?事情在什么时候出现转机呢?那是在哪吒得知父亲为了救自己的真相之后。李父希望哪吒逃过“活不过三年”这一劫,为此他求了两张符,用自己的生命和儿子进行交换,生符留给儿子,死符留给自己。李父说,他是我儿,以命换命,心甘情愿。
此时此刻,哪吒幡然醒悟,他不能再浑下去,他不甘听从命运的安排,他要帮父亲做点什么,他不能见死不救,不能让陈塘关的百姓被封在冰冻之中,他应该凭自己的力量去守护陈塘关的百姓。
于是在百姓生死攸关之际,在陈塘关生死存亡之际,哪吒回来了,他踩着风火轮,背着红缨枪回来了。他与龙族抗争,最终他把冰冻推翻,他拯救了陈塘关,拯救了百姓。哪吒的命运来了一个大逆转,从一个混世魔王变成了一个救世英雄。
“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不仅是哪吒带来的正能量,也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主题。类似的电影有《疯狂动物城》------哪怕是被人瞧不起的小兔子朱迪也能当警察,破大案抓坏蛋;多年前流行的《功夫熊猫》-----谁说熊猫这辈子只能卖面条,可以成为功夫大侠;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只要努力,终究成为世界冠军;《寻梦环游记》------米格不甘心继承家族做鞋子的事业,要做音乐家。
经典书籍《牧羊少年寻梦环游记》-----圣地亚哥不想被父亲安排做一个神甫,而要追寻自己云游四方的天命;《海鸥.乔纳森》-----为了飞得更高,哪怕被同伴成为异类并被驱逐。
奇怪的是,这些关于寻梦、圆梦、不认命的电影或书本中,人物主角基本是少年,很少有成年人(《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一个例外)。这是为什么呢?
回想起老电影《纳尼亚传奇》也有同样的疑问,孩子时代可以轻轻松松进入纳尼亚世界,或是大衣柜,或是火车站,或是画卷,为什么他们长大就再进不去了?新美南吉的《小狐狸买手套》里,为什么狐狸妈妈可以帮小狐狸的手变成人的的手,自己的手却变不了?
如今想起来,莫非这些电影及童书的作者有一个共同的隐喻:成年人是很难改变的,因为他们早已固化,只有儿童才是可塑的?
想到这儿,有点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