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之过
“哎带个孩子怎么这么难?早知道还是不生孩子好,这么麻烦。为啥别人的孩子就这么听话,这么乖巧,我家就这么难缠?”
这些抱怨来自一位高中生的妈妈。她的孩子因为请假问题和老师发生不快,被老师批评了一下,就赖在家里不肯去学校,要求妈妈转学或者换班。妈妈很焦虑,不知道拿孩子怎么办才好。
细聊,才发现这是妈妈一手带大的孩子。孩子一岁时,爸爸到外地工作,一个月回家一次,一晃快二十年了。
爸爸妈妈的亲戚都在乡下,各为自己的生计奔波,来往极少。妈妈和女儿相依,妈妈足够温柔,过于善良,也很强大,但她的强大选择不依赖别人(包括丈夫),什么事都自己扛。对女儿她百般照顾,小时候,舍不得让她单独乘坐公交车,舍不得让她单独去超市。孩子读高中了,妈妈也想放手,可是孩子不干。比如去购物,如果妈妈不陪,就在家哭闹纠缠甚至摔东西。妈妈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然又是依了她。
这么多年妈妈所有的时间用来上班、做家务,接送孩子上下学。她谢绝了外交,忘记了自己,传统妻子的美德形象在她身上发挥极致。假日老公回来,觉得老公带孩子不如自己细心,做家务不如自己利索,干脆承包一切,慢慢地老公也懒得管家里的事情,乐于做个甩手爸爸。甩手老公。
她奉行万事不求人,假期里她宁可让女儿一人呆在家也不麻烦朋友亲戚,除了在学校,孩子几乎没有同齢伙伴。
“这孩子也不是第一次提出转学换班的事情了,她老是说在学校感到心慌,不入群,喜欢自己一个人在家。在家里,三言两语不顺她就骂人,扔东西;而且她自理能力极差,我上班的日子她可以一天不吃饭,因为我没烧,也不会去外面买,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咋办?”深入交流之后,妈妈又有新的担心。
天下父母都希望孩子不要自己操心,长大了自己去担当,去抗争,可是孩子出现症状又能怪谁?这难道是孩子的错?这孩子在她小时候最需要安全信任的环境时,父母没有给;三岁之后,孩子更需要父亲的陪伴,因为男人代表力量、安全、强壮,可惜这关键期爸爸都缺位了,即使假日爸爸回家,妈妈也没有给爸爸机会。
孩子从小生活在妈妈营造的,一个温暖的,没有伤害,没有挫折,没有冲突,人际关系简单,能得到无条件满足的两人世界里。直到她到了高中,发现人际关系复杂了,有各种冲突,沟通发生障碍,许多人许多事不如她所愿,有些人很强势甚至凶悍,完全不象她妈妈,她困惑了,她如何能应对?她几乎没有交往的经验和能力,她没有在以前的生活中获得交往沟通的能量。也许妈妈自己也不知如何应对,受教育水平所限,妈妈的人生哲学是隐忍牺牲。
所以孩子她感到心虚,她想融入其中,却无从下手,她想逃避现实,逃回到那个安全的甚至还能容忍她摔东西的,只有她和妈妈两个人的家的港湾。
孩子也许早就有这样的想法,这次老师批评正好给了她借口,所以这样的行为太正常了。
妈妈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焦虑是反省的第一步。
如果妈妈还有改变的愿望,还没有丧失学习的能力,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
耐心倾听。听孩子说出她内心的想法,说说她所遭遇的一切。然后和丈夫一起,告诉女儿,不管怎么样,我俩都支持你,无条件站在你一边,因为你是我们的女儿,无论你做什么,我们都爱你。让她感觉父母的爱,而不是急于给出的建议和评价。
做好长期的准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妈妈首先要接纳现实,然后才能一步一步改变,比如通过大人的活动帮助孩子找到同龄伙伴。
改变自己。尤其是妈妈要自我成长,当妈妈选择这种相对封闭的活法带给她们这么多年的“安稳”和“踏实”,如今想去改变是非常痛苦的。妈妈不先强壮起来,女儿是没办法获得能量成长的。比如父母可以去学校和老师沟通,这就给孩子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