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千古奇诗:正着读是丈夫思念妻子,倒着读是妻子思念丈夫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歌在中华文化的地位无可替代,它是人们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一种方式,不仅开拓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好和共鸣,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资源。

学习诗歌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从简短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国家炽热深沉的爱,对亲朋好友的思念,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对闲适安逸生活的热爱,对壮志难酬的惋惜。

从诗歌到汉朝的乐府民歌,再到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明两代的曲再到从传统古典到现代过渡的近代诗歌。在这条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著名诗人,中华诗祖屈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隐逸诗人陶渊明等等。他们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供人们瞻仰,学习。

当然,除了他们之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诗人,比如宋朝时期的李禺,他写出了一首千古奇诗《两相思》广为流传,正着读是丈夫思念妻子,倒着读是妻子思念丈夫。

回文诗的发展

李禺这个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诗人,在史书记载上对他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只知道他是一名宋朝人,他所创作的作品留给后世也只有这首《两相思》,说是一首诗歌其实也是两首,分别是《思妻诗》和《思夫诗》,顾名思义就是男性正着读就表达了对于妻子的思念之情,而女性反着读则读出了对于丈夫的思念。

其实,这首《两相思》正是回文诗。何为回文诗?回文诗它是我国诗歌发展历程上一种独特的存在载体,不论从正着读还是反着读都能形成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说起回文诗的发展,那就要从晋朝说起,相传有这样一个诗人苏伯玉妻,他当时为了思念远方的妻子而作出了《盘中诗》,而这首诗也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回文诗。自此之后,诗人们开始争相模仿,越来越多的回文诗横空出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反响。

像我们熟知的苏轼、白居易、王安石等均有回文诗创作,后来再加上后代诗人的创新和发展,回文诗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藏头拆字体,借字回文体,连环回文体,诗词双回文体等等。

正着读是丈夫思念妻子

李禺所写的这首《两相思》可以说是回文诗中的典范,不管顺着读还是倒着读都能朗朗上口,让你不自觉地转换身份置身其中,令人叹为观止。

枯眼望”、“难下笔”、“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夫忆妻兮父忆儿”简单明了的字眼将丈夫与家人离别再会后的独自一人的生活描写得清晰可见。

与家人分开的丈夫时常因为思念妻子和儿子而眺望远方导致眼睛变得干涩疼痛,可即使是这样他看到的只是千山万水依旧看不到日夜思念妻子的痕迹,身边纵有来来往往的人群,却不曾有几个能够真正了解他心境之人。

此时酒壶中的酒已经不足够再饮一杯来麻痹自己的心情,提笔却又不知从何下笔,遥远路途将两人阻隔,想要写信问候却没有能够到达的鸿雁,即使书信到了地方却又得不到回音。漫漫长夜中只有孤灯相伴,伴着对妻子的思念飘向远方,却无能为力。

这一首《思妻诗》中,简短朴实的诗句,将丈夫对于妻子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那种强烈的情感也从字里行间中喷涌而出,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的共鸣。当你反过来读时就会感受到妻子对丈夫,儿子对远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倒着读是妻子思念丈夫

“儿忆父兮妻忆夫”“夜灯孤”,“无音讯”、“怕空壶”、“水隔山遥望眼枯”,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妻子遥望远方丈夫的凄美画面。

年少无知的孩童想念远方的父亲,而妻子同样也是思念着远方的丈夫,漫长的夜晚与之相伴的却只有一盏孤灯,离别多日却没有丈夫的丝毫音信,寄去的信件始终没有得到回应,因为路途的遥远使两人迟迟难以相遇。

无尽的思念想要化成诗篇却迟迟未曾下笔,看着眼前的酒杯也不舍得饮下,害怕这一杯喝完酒壶就空了。妻子想着自己将在何时才能与远方的丈夫相聚,只能将对丈夫的这份思念化作眼泪望着山川之外的远方

这首诗不管是正着还是顺着我们都感受到了夫妻二人对于彼此浓烈的思念之意,这样的千古佳作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利用一首诗却表达了不同角色对对方的思念,堪称回文诗的代表之作。虽然李禺并没有为后人留下太多的作品,单单从这一首诗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学功底之人,才能创作出这样的奇诗来。

前段时间由央视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一档节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让无数的人开始重拾对古代诗词的兴趣,中国的诗词早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就作为学子考试的重要方式,也正是历代王朝对于古诗词的重视,诗词文化也得以延续至今,也出现了无数闻名中外的大诗人

然而,现如今诗歌却落了个急需推广和普及的地步,进行文学创作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反而成为了一种无法企及的奢侈。虽然我们不再去重视那些诗歌,但他们的风采和魅力依旧存在。

到底要不要传承发扬诗歌文化,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方法,有人认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社会中,诗歌和我们的生活显得有点儿格格不入。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我们继承发展,我们应当在其基础之上积极融入当代社会发展的元素,让其发扬光大,走向辉煌,让更多的人传承学习中华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