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
赵孝云
高考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而诗歌鉴赏又是高考语文评价能力综合考试的主要题型,所以对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解题技巧方面的训练也就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了。通过这几年的高三语文现代诗歌鉴赏的教学实践,我摸索了以下几个解题技巧。
1.领会意境,综合分析,整体阅读防片面。
现代诗歌鉴赏中,有些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答题时,应整体阅读、把握原诗、看清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分析,领会意境,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例如: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醉 汉
(台湾 非 马)
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
(1997年2月5日).
A.前五句诗,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醉汉酒后神情恍惚、走路左摇右摆的神态。
B.“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形象地说明醉汉酒后已被酒精麻醉20年,难以自拔。
C.诗的最后三句回答了人们的疑问,醉汉之“愁”的原因在于思念“母亲”,却又长时间的骨肉分离。
D.诗中“短短的巷子”喻指台湾海峡,“母亲”则指祖国,“醉汉”喻指远离祖国的游子。全诗篇幅短小,内丰涵富,表达了痛心分裂、渴望统一的感情。
“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表层意义是写醉汉的蹒跚步态,实际上是以脚步与时间的对映,形象说明回归路途之遥远与回返之艰难,这种象征蕴含的咫尺天涯的悲剧意识,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生的悲剧。所以B是不恰当的一项。
2.把握意象,咀嚼重点,深刻体味辨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与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该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意象特点,咀嚼重点,感受情感内容,辨出真伪来。
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 爱 这 土 地
艾 青
假若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
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黎明,
一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型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影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又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情感。形象所蕴涵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项,其中C、D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人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的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不恰当了。
3.分析技巧,品味表达,以小见大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是运用象征或其它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的技巧,抓住这些技巧和关键性的诗句,根据诗歌内容,加以比较,准确理解,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以小见大,把握全诗的主旨或诗歌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从而解答关于主旨、诗句这一类考题。例如:
对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肚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采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了中国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沉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作者决不会是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自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直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