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内,三起龙卷风,13死395伤,遭遇龙卷风,我们该如何自救?

6月1日下午五点半,黑龙江哈尔滨的尚志市遭到巨型龙卷风袭击,该市的长寿乡等四个乡镇受灾,导致1人死亡16人受伤,初步经济损失预估在500万以上。

而就在这场龙卷风之前不到20天的时间内,上个月的14号,苏州、武汉两地几乎是同时发生了龙卷风,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数据统计,算上6月1日的龙卷风,这20天内发生的三起龙卷风事件,总共造成了13死395伤的人员伤亡,令人触目惊心。

同时这也替身为旁观者的我们敲响了防灾警钟,因为不少朋友可能都没有亲眼见过龙卷风,甚至还有些人因为文化输出的影响,认为龙卷风是美国的“专属”,在我国很少出现。然而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虽然美国因为受地理气候环境的影响,其中南部平原有利于龙卷风的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龙卷风只在美国出现。

2020年美国发生1075次龙卷风分布

实际上,在我国也时常出现龙卷风,大多在春夏两季,多发于东部平原地区(只是多发,不意味别的地方就没有)。因而我们有必要对龙卷风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之后再介绍相关的自救常识。

龙卷风特点简介

我们经常把台风拿来与龙卷风进行比较,但实际上二者的差异是很明显的,那就是龙卷风属于一个小尺度短寿命却破坏力极强的天气现象,而台风则基本上是反过来的(平均而言)。

小尺度体现在它的平均直径上,一般在两百到三百米之间,最小的能有几十米,最大也可超过一公里,但出现概率极小。

短寿命体现在龙卷风从生成到消亡,往往都只有几分钟而已,最长的不过几个小时,而台风动则数天,甚至十几天都有可能,平均寿命一周左右。

破坏力极强体现在它的风速,这一点也是龙卷风之所以被人们谈之色变的重要原因。

你可以将龙卷风理解为一个旋转气柱,引起它剧烈转动的原因是来自内部的低气压与外部气压之差。而高风速所带来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高动能,被龙卷风刮进去的物体碎屑都会被赋予一个极高的动能,而这样的碎屑在飞散出去后,就如同一粒粒子弹射向途经的目标

比如一根树枝在飞出去后,可以轻松穿透一块一公分厚度的钢板;如果换做一颗小草的茎杆,那么就能穿透一块木板;甚至于一张扑克牌都能“钉”在树上。龙卷风风速之大,威力之强,可见一斑,因此这些碎屑往往就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此外国际上对于龙卷风等级的判断标准也是按照风速,被称为藤田级数(EF级),该级数分为五种,见下图

那么如此恐怖的龙卷风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简单来讲,龙卷风往往产生于雷暴天气,也就是局部地区出现的强对流天气,其特征常常有大风暴雨甚至是冰雹。产生有四个阶段

① 雷暴天气的积雨云内部有着强烈的上升气流

② 这些上升气流在受到切变风影响后,会在水平方向开始旋转,在对流层中部形成中尺度气旋

③ 之后往上下两个方向开始延伸,以向下的方向为例,它的体型就会逐步变小,也就是变细,其内部会形成龙卷核心

④ 整个过程在下降气流的帮助下,最后成功抵达地面,就成了我们见到的破坏力极强的龙卷风。

如果整合一下,取核心来讲的话,那就是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会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涡环,之后便开始往下垂,龙卷风就这样形成了。

不过大多数龙卷风往往坚持不到降落地面,就会在半空中消散,而我们看到龙卷风,都是拥有极强动力和破坏力的强者,比如一个漩涡直径在200米的龙卷风,它的旋流功率能抵得上10座大型水电站的总装机容量

遇到龙卷风,我们该如何自救?

之前也讲到了,龙卷风属于小尺度短寿命的天气现象,而强对流天气仅仅是龙卷风形成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已,所以我们很难做到对龙卷风的精准预报(比如今天预报明天何时何地会出现龙卷风),只能短时间内判断某地产生龙卷风的概率大不大,因而了解相应的自救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龙卷风来袭,大家想到的第一点肯定都是一个字——“”。

因此这个时候,你往哪儿躲就成了关键,因为龙卷风在移动过程中,它的漏斗状云柱,其上部往往会朝着前进方向倾斜,所以你在预判其走向之后,要立即朝着和它方向垂直的方向躲。

这里的躲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处于室内,那么就要躲到反向房间(远离外围墙壁,远离窗户),面朝墙壁抱头蹲着,如果来得及的话,最好跑到楼底层进行躲避(如果有地下室,那就最好了)。

但是请注意,如果你是在类似仓库、厂房、礼堂这类空旷的室内,那就要立即远离它们,尽量找结构坚固的建筑物进行躲避,如果找不到的话,那就请看下一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就是当你处于户外(野外)时,首先你要远离大树、电线杆、广告牌等容易吹倒的物体,并且寻找地势低洼的坑地趴入躲避。

如果你所处的位置不存在上述躲避条件,而龙卷风就要朝你所在地区移动,那么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利用交通工具,迅速逃离,注意逃跑方向一定要与龙卷风移动方向垂直。

总的来讲,虽然如今科技非常发达,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依旧渺小,因此懂得一些自然灾害的特征特点以及相应的自救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万一哪天就用上了呢,这也是敬畏自然的一种体现。

欢迎点赞、关注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