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1 / 18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 大小、颜色、形状 闻 气味 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 表面粗糙程度 掂 轻重 【教学过程】 一、聚焦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2 / 18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 (1)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物品名称可替换) (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6.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 教师补充班级记录单. 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征?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第2课 谁轻谁重 教案

3 / 18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具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4 / 18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2-1-c-n-j-y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板书设计: 2.谁轻谁重 预测 掂量 称量 第3课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5 / 18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教学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具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6.(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6 / 18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3.认识物体的形状 第4课 给物体分类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7 / 18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8 / 18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9 / 18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板书设计 4.给物体分类 特征 分类标准 细化标准 第5课 观察一瓶水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教学重点: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 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教学具准备: 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10 / 18 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关于水你都知道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板书:观察一瓶水) (学生观察矿泉水)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出示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猜是沐浴露、洗手液.适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告诉学生是洗发液).怎样比较观察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老实的问题)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 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2)闻一闻 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呢? 学生提议闻一闻. 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 (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摸一摸 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吗?怎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 再用拇指摸一摸. 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11 / 18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 (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过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水和洗发液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如果把它们和木块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 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结果.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三个图片并思考问题) 2.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  教师板书: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看图思考问题) 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回顾探究过程.反思探究结果.总结固体、液体的不同)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 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察结果共同完成班级记录单.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1课内容. 3.拓展延伸 回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看谁流得快”活动. (播放课件.完成信息的整理和摘录) 板书设计:

12 / 18 5. 观察一瓶水 第6课 它们去哪里了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教学具准备: 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2.聚焦问题.

13 / 18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 (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 (播放课件) 板书设计: 6.它们去哪里了 溶解

14 / 18 第7课 认识一袋空气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 (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15 / 18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 (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和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吗? (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看见这袋空气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气”等. (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三、小结 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 板书设计: 7.认识一袋空气 无色 无味 透明 第二单元 动物 1.我知道的动物 乌鲁木齐市第91小学 杨玲楠

16 / 18 学习目标: 1.尝试学习有序表达一段话——渗透按照先样子后习性的顺序.有序介绍一种动物. 2.抓住动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3.认真倾听——注意听介绍.根据听到的信息判断是什么动物;或补充不足的信息; 学习重难点: 1. 具体叙述中能说出连缀的话语. 2. 抓住动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学习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 12.我知道的动物 我知道的动物是…… 它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 它(喜欢什么、爱吃什么、住在哪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老师来说一种小动物.你们来猜猜看是什么小动物好吗? 它特别可爱.长的又白又胖.有两只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小尾巴.笑起来有三瓣嘴.它最爱吃青菜和胡萝卜.走起路来蹦蹦跳跳.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兔子)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小伙伴.你们认识它们吗? 师呈现多种动物的图片.学生复习动物的名称.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刚才是怎么形容小兔子的呢? 1、兔子长的什么样? 2.兔子有什么习性? 它的身体( ) 它喜欢( ) 它的眼睛( ) 它爱吃( ) 它的鼻子( ) 它住在( ) 它的耳朵( ) 它的胆子( ) 它的嘴巴( ) 它走起路来( ) …… …… 哪位同学能老师刚才那样说说小兔子呢?(师相机在黑板上出示表达的要求“我知道的动物是……”、“它长得……”等.引导学生复述师刚才讲过的内容) 部分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多一点的描述.如“你和这种动物之间发什么过什么好玩的事情?”等. 小结:我们描述一种小动物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动物的样子、外貌 第二:动物的习性(爱好、喜欢吃什么、住在哪里…)

17 / 18 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描述猫、狗两种动物. 三、拓展训练 将学生分为3-4组.让他们进行组内描述训练.描述老师所给出的动物.师巡视指导. 请每组学生派代表描述自己组的小动物.组员可进行补充. (要求学生们必须认真听别组学生的发言) 四、巩固新知.趣味竞答. 同学们.我们刚才描述了那么多的动物.你们记住了多少呢? 每小组派一名学生出来.其他学生进行外貌、特点等描述.但不能在描述中出现动物的名字.该生猜动物名字.猜对最多的小组获胜.(每组猜的都是另外组描述的小动物.)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小动物们.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呢?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六、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小伙伴们介绍自己今天认识的小动物们. 2.1《校园里的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18 / 18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