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我只记住了这盆花。【1】

看完这部电影,我只记住了这盆花。

《这个杀手不太冷》拉片(一)简单认识影片导演

吕克.贝松虽然身为欧洲电影导演,但是他并未像传统欧洲导演那样沉浸艺术,远离大众,从出道到赴美拍片之前,他的电影大都是情节通俗的文艺片,没有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也没有晦涩难懂艺术探索,有的仅仅是亲近观众的生活场景,对梦想的追求,释放生命激情,如,《碧海蓝天》,有对爱情的向往,如《尼基塔》《地下铁》,有对年少梦想的纪念,如《亚特兰蒂斯》……1994年吕克贝执导了他导演生涯的转折之作《这个杀手不太冷》,这是他进军好莱坞的第一弹,此片无论票房还是口碑都获得了空前胜利,这部电影使他彻底走向世界电影舞台,影片也成为影视经典,至今仍未影迷津津乐道,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一下这部经典作品。

《这个杀手不太冷》是吕克贝松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将浪漫爱情与枪战动作巧妙结合,再次刷新了观众对好莱坞类型片的印象。影片获得1995年度法国凯撒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奖项提名,影片自1994年上映以来,一直是世界广大影迷心目中的经典,1995年香港电影《回魂夜》,1997年的日本电影《盗信情缘》等电影都戏仿或模仿过《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经典段落。

《回魂夜》剧照

《盗信情缘》剧照

吕克·贝松1959年3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幼年的理想是做一名潜水运动员和航海家,但是17岁时的一次潜水事故打破了他的童年梦想,他不但不能继续潜水还必须返回出生地巴黎养伤。情绪低落的吕克·贝松一度只能靠看电影来打发日子,不过,这却让他对电影产生了兴趣,并很快调整了自己人生目标,决心做一名电影制片人。他马上买了一部“超八毫米”手提摄影机,并开始大量的观看各种影片,有时一个星期就能看十二部电影之多。

吕克.贝松

19岁那年来到美国洛杉矶,学习了3个月的电影制作课程并开始拍摄一些试验短片。1983年,贝松的电影处女作《最后的战斗》问世,这部多次获奖的黑白、宽银幕的无声科幻片,据说是23岁的他用3法郎六苏拍成的。吕克·贝松似乎向世人证明了,在法国即使没有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找不到投资,依旧可以拍出与众不同的电影。也正因如此,贝松曾经一度被奉为法国年轻导演的开路先锋,不管他乐意不乐意这一称呼。《地铁》和《碧海蓝天》为吕克·贝松在国内和国际赢得了声誉,虽然当年的法国凯撒奖有点吝啬地仅仅将“最佳录音”和“最佳音乐”奖授予《碧海蓝天》,但是贝松却公开表示这部影片是其导演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作品。毕竟,这部作品倾注了贝松少年时的激情和梦想,贝松终于可以用他的摄影机捕捉他童年时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潜水员杰克最后葬身大海,更确切的说,那是他真正的生存,杰克莫不就是贝松理想中的化身?

电影《地下铁》

电影《碧海蓝天》

80年代的法国有所谓BBC年轻导演之说,即专指Beinex、Besson、Carax(贝内克斯、贝松、卡拉克斯)。这三位新锐导演尽管有很多相同与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点却是对蓝色莫名其妙的偏爱。从贝内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开始,蓝色就充满了银慕,卡拉克斯则拍了《卑贱的血统》;而贝松的《碧海蓝天》更是从片名到内容都是蓝色的调子。贝松苦心孤诣营造的对大海的向往和浪漫情怀自然是无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摄影恐怕令《钢琴课》和《泰坦尼克号》的导演也受益匪浅。

《尼基塔》与《杀手莱昂》是吕克·贝松由艺术影片向商业影片的成功过渡。《尼基塔》讲述了一个暴力团女成员是如何被改造为国家职业特工杀手的过程,其特工杀手的身份和她内心深处爱情和人性的萌动构成了这部影片的独到之处,而《杀手莱昂》讲述了一个杀手和一个女孩之间的故事。这部带有艺术气质的法国商业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国的电影学子们津津乐道的范例,其中的许多细节诸如莱昂身边的那株绿色植物和“记住永远不要杀妇女和孩子”等精彩对白令人难忘。单凭那株绿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莱坞的编剧所能想到的。

《杀手莱昂》夺得了当年凯撒奖最佳影片奖提名,贝松则荣获最佳导演奖提名。自90年代以来,法国艺术电影的繁荣将法国商业电影推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在法国以外的地方,拍艺术电影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你要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在法国则不同,如果一个电影艺术家要去拍迎合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则似乎要更大的勇气。吕克·贝松就是这样一位“不合时宜”的导演。

电影艺术与商业的共融 吕克・贝松对艺术有着独特的坚守,但是也能跟得上时代形式把商业融入艺术,艺术和商业的共融也让吕克・贝松受到了争议。小编认为,艺术并不代表不食人间烟火,不沾一丝地气,相反地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吕克・贝松的高明之处就是他能在艺术的领域站稳脚跟,还能让自己功成名就有更多的金钱去升华艺术。

电影《超体》

吕克・贝松电影商业化的表现有三方面:一是叙事风格经典化,二是题材类型化,三是意识形态主流化。吕克・贝松拍摄的电影众多,他深知观众所好,所以其商业电影基本以动作片、科幻片为主,但是吕导并没有为了叫座而丢掉艺术,这也是他能够屡战屡胜的原因。艺术不是剑走偏锋,而是能够符合大众的审美,跟得上时代的意识形态,观众对电影中表现的意识形态认同与否,会直接反映在票房上。因而,导演应该敏锐地掌握主流意识的动向,这样才可能在票房大战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吕克・贝松把握住了迎合大众口味,把握消费心理,满足市场需求的电影创作理念。

吕克・贝松的作品以1994年的《这个杀手不太冷》为分水岭,之前为法国阶段的偏文艺气息的影片,《最后决战》(1983),《地下铁》(1985),《碧海蓝天》(1988),《尼基塔》(1990),《亚特兰蒂斯》(1991),之后为好莱坞阶段,《第五元素》(1997),《圣女贞德》(1998),《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2006),《超体》(2014),等等。

《最后决战》(1983)

《地下铁》(1985)

《碧海蓝天》(1988)

《尼基塔》(1990)

《亚特兰蒂斯》(1991)

《第五元素》(1997)

《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2006)

《超体》(2014)

转载请联系作者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