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人毅《中国当代画家研究·山水卷》出版
《山水卷》作品选之一
承载理论关照的“山水画卷”
——李人毅《中国当代画家研究·山水卷》出版
1、一个山水画家,首先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壮写山河为报国,才能有艺术精神的高起点,高标准。
2、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大好河山中,在与大自然对话的过程中记录生活,把写生作为创作的基础,才能画出艺术经典之作。
3、知识的融会贯通是作品思想深度的有力保障,广采中西绘画之长,发展中国山水画,不断探索笔墨技法,才能使作品在创新中精进。
4、甘于寂寞追求老实学问,不被各种思想所左右,坚定走着师造化、得心源之路,恪守艺术规律,才会攀登艺品艺德的双高峰。
以上这段对山水画家研究的四点结论,引自《谢欣:壮写山河为报国》一文,这是李人毅所著《中国当代画家研究·山水卷》一书中的一篇文章。
近日,李人毅的又一部美术理论著作《中国当代画家研究·山水卷》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为读者献上了一部秀图美文相辉映、理论实践相关照的视觉佳肴。
《山水卷》作品选之二
本书的作者李人毅,是集作家、画家于一身的文化学者。他除了进行文学、美术的创作外,多年来致力于美术理论研讨和画家研究工作。新世纪之初,曾受聘于《美术》杂志,在此工作多年,策划、报道了许多全国性的大型美术理论研讨会,发表了许多学术观点鲜明的论文。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对当代画家进行专题研讨,尤其关注中靑年画家的成长,写出了大量独具特色的研究文章,在国内各种媒体上广为刊发与转载。
《中国当代画家研究·山水卷》收录了作者对三十余位画家的专题研究文章,研究对象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人生经历,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
书中以对黄宾虹的研究论文作为开篇,有对老画家孙恩同、于志学、谢欣、周韶华、梁世雄、牟成、姚伯齐、吕德品等人作品的学术解析,揭示了生活与创作、探索与创新的要义;有对中年画家张松、朱道平、王慧智、王福增、刘思东、周鼎、孔凡智、杨阳、李传新等田园作品的赏评和山水画技法的探究和梳理,诠释了生命状态和艺术质量的关系;还有对张辉、邱汉桥、许自敬、丁杰、张英才、陈玉莲、王有民、胡刚、匡伟光、陈迎平、黄仕强等青年画家成长的感情倾注,更充满了一个美术理论家对发展中画家的人文关怀;书中也有对王中才那样由作家转身到画家的个案研究,既展现文化交融中的厚积薄发个案,也体现出作者研究对象的多样性。
本书通过对画家生命状态、艺术实践、作品内涵,以及技法运用等方面的探讨,从艺术规律的层面上提炼归置,并上升到理论和哲学层面来认识,形成具有个性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学术文献,无论对画家和书画爱好者都有着启迪性意义。
《山水卷》作品选之三
文中不见某些冗长的赘语和套话,行文清晰明了,评价客观中肯,富有哲思境意。这种文风的形成来自作者的艺术实践,作者本身就是一位成绩斐然的专业画家。李人毅进行过油画、国画、版画、连环画、剪纸创作,而这五个画种的作品都参加过全国美展。他以专业人士的角度切入美术评论,本身就很接地气,更重要的是他以作家的观察视角和思想深度切入主题,以画家的内行身份说话,帮助画家总结多年来实践成果,内容既有技术含量又有学理深度,其文章风格与专业美术理论家的评论文章拉开了距离,成为一种全新的文体,开辟了对当代画家研究的新领地。
《山水卷》作品选之四
研究画家,首先要写人,即便着墨不多,也要有呼之欲出之感。在“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一座城市”一节中,作者写道:
画家周鼎,山西交城人。1988年作为拔尖人才引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现为该市美协主席。在这漫长的20多年间,他倾注着全部的爱恋,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中。假如我们来到呼和浩特的大昭寺等多处文物景点,用隶书书写的文物保护标志碑,都出自他的手笔,他创作了一幅又一幅反映呼市建设成就的主题画,一组又一组民间传说的组画,在著名景观内陈列着。就连昭君墓顶上的昭君雕像碑的白描绣像,也是他在石匠的期待目光下现场创作的。
其实,多年前的周鼎先生本不是现在这种外在形态,那一头披肩的长发伴随他度过了青春岁月,然而却在天命之年彻底地剃了秃头。为此,他夫人哭了很久,觉得昔日那个相濡以沫的人,而今变得如此“陌生”。一个酷哥周鼎不见了,代之的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那串不离手的闪烁着光泽的佛珠,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酸甜苦辣的故事。
《山水卷》作品选之五
研究性的文章,要有研究成果才能有说服力,这也是本书的特色。作者在对周韶华的研究中,对画家作以具有穿透力的解读。
周韶华的艺术人生,给我们以下四点启示:
独特的人生阅历,丰厚的文化底蕴,对知识的不断吸纳和运用,构筑起的精神支撑是画家艺术之路起步的坚实平台;
务本精艺,掌握绘画语言是创作精品力作的技术保证,画家有了驾驭笔墨高强的能力,才能有效地使笔墨为传递自己所表达的精神内涵服务;
周韶华先生在平和外表下,却涌动着不甘于现状的创作心态——不断进取,不断突破,不断地寻找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
一个艺术家的生命状态,决定其艺术质量,周韶华有着鲜明而高远的追求目标和强悍的艺术生命力驱动着他发展进取,所以才能硕果累累。
同样,在对作家王中才转身书画的社会意义的研究中,作者做出了这样的结论:
中才的华丽转身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使然,但此举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留给我们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看似个人的修身之趣,揭示的却是应该遵循的艺术规律,我们只有按规律严格规范自己才能理解艺术真谛。
——看似一幅幅写生画稿,收获的却是一条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山水画不写生的因袭之风就是宋以降造成步步衰退的原因。
——看似走进深山对景作业的单调之旅,却是理性含量颇高的一次学术研修,一步到位地完成了从真山水到笔墨造型成功转换的过程。
——看似虚心求教甘当后学的表象,其实是对当今书画界不良现状的规劝。也许,这就是一个著有成就的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然。
《山水卷》作品选之六
《中国当代画家研究》的文章清新隽永,具有散文风格,使原本刻板说教的评论文章,成为了娓娓道来的,喻情传道的丹青美文。加之与艺术家风格多样的作品相得益彰的编辑整合,使读者在了解画家经历,欣赏画家作品,研讨画作技艺的同时,进行美育熏陶,不失为一套别开生面的美术理论著作。
将原本刻板的文体,经营成既具有思想性又有可读性的美文,形成一种新的语境,是本书的又一特点。在《王福增:独步艺苑写水乡画境》一文中写到:
王福增笔下的大清河,很多场景已经不再,我们所见到的这些清水蓝天,只是他童年记忆的再现而已。作为一名有历史责任感的画家,这种锲而不舍的主题性创作,实际上是一种呼唤期盼已被破坏的生态回归平衡。在承载着美育的同时,也散发出对逝去岁月的惆怅和当下污染日趋严重的现实的忧思。而这种情思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愈浓烈,表现在《煦日晴风》、《秋林暮色》等作品中。画面所出现的水色天光的幻境中,总有一个少女的背影或在河边眺望,或伴着一只小羊远去,迷离幻化出的是无尽的幽思和几多的联想。
《山水卷》作品选之七
对画家技法的剖析和精准定位,是本书的学术核心。在“讲笔法使王慧智的作品一笔一世界一笔一乾坤”一节中,作者写道:
讲笔法,是王慧智作品的核心特点。画家营造出的线的交响魅力,靠的是法度下的实践,是理论指导下一笔一笔表现出来的。如果将画家的作品放大了就会发现,王慧智作画,不管景物多么繁杂,前后如何错落,他总是坚持笔笔讲章法,起落讲程式,每笔画下来都很考究。或丁头鼠尾、或高古游丝,疾徐疏数、轻重相间、遒劲有力。真可谓是一笔一乾坤、一笔一世界。赏读画家作品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种享受主要来自其笔情墨韵中的美感。
画家作品中的主要元素有四种:山石、树木、远天和近水。这里,以树和石为主要元素。他画石多用中锋运笔,每笔都讲究抑扬顿挫,无论是横卧之峰还是竖立之石,都在造型精准中凸显笔法。只有画山石的面积时才采用侧锋用笔,与点擂擢摔揉法结合,使山石浑然厚重、华滋润泽。他画树则多用逆锋戳笔,用这种技法画树,既符合树木的生长规律,又有向上生发的动势感,加上适当的烘染,使枝头茂密中见疏朗,突出了笔的韵律。画水则用游丝描,画得颇见功力,使线在笔下有了灵魂,多了生机。
《山水卷》作品选之八
在当今美术空前繁荣的境况下,对画家进行认真理论研究,是促进美术的发展当务之急。李人毅对当代画家研究之举,是一个文化学者历史使命感使然,更可贵的是他没有把这种研究市场化,他撰写的二百余篇的评论文章全出自于友情,亦被他称之为“纯属于业余爱好”。就是去年出版的两部长篇文学著作,也把稿费折合为书,在全民读书日之时赠送给了读者
《中国当代画家研究》这套丛书,既是研究画家的文集,又是图文并茂的画集,分人物卷、花鸟卷、山水卷、综合卷、纪实卷等。在这些研究文章中,作者以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切入研究对象,既有对画家群体的考察,还有对当前画坛走势的关注,以及对全国性各类美术活动的报道等。丛书以中国画入题,涵括了油画、版画、雕塑、水粉画、水彩画,以及工艺美术和书法等,每篇文稿都配有多幅精美的图片,令人赏心悦目。
由于本书形式别开生面,呈现理论研究和作品欣赏相统一的阅读模式,自《中国当代画家研究·花鸟卷》先行出版后,受到了读者和业内人士的广泛欢迎。那么,这套丛书的陆续出版,就有了令人信服的理由。
《山水卷》作品选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