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精解(上)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修道运动遍及人类各种文明,修道运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修道士是人类文明中的特殊群体,伟大的修道士对人类的思维活动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修道士离群索居,住在深山的洞穴中,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庄子把修道士称之为“岩穴之士”。修道士的心中唯一思考的就是宇宙之道,万物的本原。哲学家与修道士不同,前者是世俗社会的一部分,有自己的名利追求,是“方内之士”。
后者是“方外之士”,不是世俗社会的一部分,对世俗的名利完全没有概念。他们整天冥想、禅定,处于深思维中。沈一贯《老子通》注:“此善形容有道气象也”,就是老子此章非常细致的描绘了远古修道士的“气象”。《道德经》第十五章称为修道士章,描写了中国古代的修道士,这是极为罕见的记载。
第十五章经文
第一段: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qiǎng)为(wèi)之容:
第二段: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混(hún)兮其若浊;
第三段:
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第四段: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一段经文: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八个字顿超千万文字,是三法印的骨髓。得三法印,死去也会活来。古之善为士者就是远古的修道士,老子用八个字来形容:“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之善为士者”一句,帛书乙本写为“古之善为道者”。老子说法可能有多种表述,意思相同,士就是修道士。人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个世界有多深?没有人知道,正像宇宙有多深没有人知道一样。大脑直径18.5公分,在这18.5公分的大脑中集中了多少神经回路,多少毛细血管!多少玄妙!人工智能专家对这个18.5公分的大脑惊叹不已。虽然人与人之间从生物学上看差距不大,但修道士的精神世界和世人的精神世界差距无法用语言表达。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这是对老子“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解读。那些想从生物学上得到修道士“微妙玄通,深不可测”的玄妙境界的新一代“智者”无疑会空手而归,这是道体之妙。宇宙有多深,妙境界比它更深;宇宙直径有多大,妙境界的直径更大。“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天下莫大于18.5公分,而宇宙为小。这是超11维度的问题。
为宇宙空间之大而怅然若失者有之,为宇宙时间之长而长太息者有之。唐朝诗人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伟大的诗人都体会到自我的孤独,不能亲承能够穿透宇宙时空的证悟者是人生最大的遗憾。老子描述了古代伟大的修道士,后世学人多么想出生在那个时代,有幸聆听证悟者的教诲。
世人认为深山的修道士是孤独的,但真正孤独的是芸芸众生。夜深人静,辗转反侧,能够启迪智慧的证悟者在哪里?什么是“悟”?甲骨文造字的巫师真的很神奇,心+吾=悟。“认识你自己”是“悟”,思考“你从何来”是“悟”,禅宗的禅法是“念佛是谁?”“拖死尸者是谁?”心中不探索“我是谁”的人是凡夫,与悟无缘。不悟者是孤独的,证悟者不会孤独。
证悟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与大劫之前的前圣玄通,与大劫之后的后圣玄通,万世如一瞬。庄子显然超越了世人的孤独,所以说:“万世之后而遇一大圣知其解者,旦暮遇之也”(齐物论)。庄子知道他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齐物论思想不会被当今的文化精英理解,但万世之中必然有一个人认识其中的妙理,这个人就是大圣,圣人中的圣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世的时间就是一生。《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认为一百岁是人的正常寿命,那么万世就是一百万年,这个时间太长了,追溯到古生物时代了。庄子说不长,“旦暮遇之”,刹那就相遇了。等待一百万年对于诗人来说太长太长了,孤独感会令人崩溃,但对于修道士来说并不长,妙契于心,刹那而已。庄子知道自己要等一百万年才有知音,但庄子没有感到孤独,而是十分欣慰,这个大圣一会儿就会出现在家门口。
一百万年一遇,也许一个早晨就会遇到,这是概率问题。概率就是机缘,机缘成熟,百万年等于一瞬。刘勰《文心雕龙》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就是“旦暮遇之”。庄子认为跟万世之后的大圣对话没有时间上的困难。后世学人虽然不能与古代证悟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可以妙契于心,谁知道古代证悟者的心没有入住你的心呢?你的心是徼,你与徼同游;你的心是妙,你与妙同游。你与妙同游,与古代大觉圣人会不期而遇。以水投水,以空合空,与圣无际。
经文:微妙玄通。微妙二字是妙中有妙,妙无边际,顿超圣人境界。玄通二字需特别注意。老子思想建立在五玄体系之上,玄通是五玄之一。玄同、玄德、玄牝、玄览\玄鉴、玄通,这是《道德经》五玄体系出现的次第,而且《道经》部分全部出现,《德经》部分重复出现了玄德、玄同。五玄体系是《道德经》的精神指引,行军遇到一条河流就无法前进,但人们可以架一座桥梁。
玄通就是这座桥梁,这座桥梁可以跨域过去、未来、现在,可以超越宇宙空间,可以超越生命界和非生命界。人的认识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思维阻断,需要不断架设超越的桥梁。远古修道士在深思维中发现世人的浅思维布满陷阱,无法自圆其说。这是世人思维混乱的根源,但世人自己发现不了这种深层次的思维混乱。
世人的思维经常中断,自己无法超越,为此苦恼不已。世人处处是断,证悟者处处是通,无所不通。断是痛苦的因,通是快乐的因。断是死亡的因,通是复活的因。玄通者,通世人五官六根之不能通,妙不可言,喜悦无限。“古之善为士者”发现心有强大的超越能力,此乃微妙玄通的神通道力。
经文:深不可识。世人在浅思维的河流中挣扎,想度到彼岸,但都被滚滚洪流淹没,远古修道士却轻易的度过滚滚洪流。世人哪里能够知道古代修道士的微妙玄通的境界?世人面对老病死显得很无奈,但看到老子那种超越的神情,自叹不如。
释德清注:“谓古之善为士者,不浅露易见”。伟大的修道士不仅住在深山岩穴之中,而且可能就在你身边,因为深藏自己,你根本没有发现。你在追寻远古的修道士,为不能生活于同一个时代而悲伤,但很可能你错过了身边的伟大修道士。所以你不要轻视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叫花子。你怎么知道他不是伟大的修道士呢?唐朝的寒山拾得痴狂以守愚,被认为地上古佛再来。寒山拾得诗篇称得上“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能够识得,那可以与古代证悟者同游。
经文: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道德经》在第二十五章说:“故强名之曰道”。老子二次用“强”,表达这样的形容是勉强的,只是伸出一根手指,让你去看月亮。道是超越语言的,修道士也是超越语言的。
第二段经文:
豫兮若冬涉川;【发修道大愿】
犹兮若畏四邻;【发恭敬心】
俨兮其若客;【离俗世】
涣兮若冰之将释;【法喜】
敦兮其若朴;【纯朴智】
旷兮其若谷;【广大智】
混(hún)兮其若浊。【无分别智】
老子从七个方面对古代修道士进行了勉强的描绘。“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三句经文为第一层,言畏道之盛德。“涣兮若冰之将释”为第二层,言得道之释然。“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为第三层,言乐道之坦然。“浑兮其若浊”为第四层,言入浊世度众生。
经文:豫兮若冬涉川。豫,发大誓愿前之内心反复痕迹。此句经文是发起修道的大愿。张纯一注:“犹、豫二兽,进退多疑,故人多疑谓之犹豫”(《老子通释》)。动物多是怕人的,见人心惊胆战,犹豫二兽更为怕人。冬天赤脚过河,河水冰冷刺骨,下水是需要勇气的。老子以此比喻修道士的初发心。
经文:犹兮若畏四邻。犹,进退反复,终于义无反顾。此句经文是以恭敬心修道,由敬而畏,既敬且畏。古代部落之间多有敌意,每一个村寨都有人守望,一见陌生人进入,就敲击木铎发出警报。四邻非今日邻居,而是有世仇的不同部落。修道士戒慎终日,《易经·乾卦》“终日乾乾,夕惕若”,意通。这是大宗师告诫弟子修道不可轻慢,不可浅尝则之,必须勇猛精进,投崖似乎以所不惜,否则得道无望。
经文:俨兮其若客。俨,庄严貌,不敢懈怠。《红楼梦》中林黛玉进大观园,虽然是外婆家,也是步步小心,处处留意,言行举止不敢有半点违越礼制,可释“若客”之意。三句经文都有戒惧敬畏之意,都是描绘修道士对道的极其敬畏,不敢半点违越。
“俨兮其若客”一句又有与世俗保持距离的含义。对于修道士来说,人生只是过客,这个世界如同人生的逆旅。庄子用燕子说法,说燕子每天出去捉小虫喂养自己的孩子,非常辛苦,但对于主人家丢弃的食物则看都不看一眼,决不贪恋。燕子不得已住在世人家里,但井水不犯河水。
庄子观察可谓仔细之极,想自己小时候天天与燕子打交道,不知道燕子如此高洁。回想起来,从未见过燕子飞到桌上偷食。原来燕子是修道士的化身,深知自己的分寸,对世人敬而远之。麻雀是最会偷食的,所以世人爱燕子而恨麻雀。王弼本作“俨兮其若容”,河上公本和帛书均作“客”,王本抄写讹误。
戒慎敬畏的另一面是强大的力量。这要与第五十章对比才知道。“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错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何以故?以其无死地”。兕虎、兵刃都奈何他不得,因为修道士没有死穴。
经文:涣兮若冰之将释。此句经文极为重要,写出修道士的心法喜充满,像即将融化的冰,《淮南子》称为“游于精神之和”,内心的快乐无人知晓。世人虽然外表兴高采烈,内心却是冰冷的,夜深人静才知道自己的心无依无靠,世界上一个知音也没有。世人忽而大喜,忽而大悲,因为心是脆弱的。修道士很有定力,来源于对道的敬畏。
世人看万物是不同的,牛是牛,马是马。老子看万物是玄同的,一呼我为牛,一呼我为马。喊我牛我愉快的答应,喊我马也愉快的答应。修道士看到牛和马是玄同的,不仅如此,有无生死都是玄同的,谁能够让修道士悲伤呢?所以修道士的心“若冰之将释”。
男生向女生表白的瞬间,女生的心也是“若冰之将释”,美妙无比。这是得道之释然。释德清注:“庄子谓'暖然似春’,'冰解冻释’,谓其气融和,使可亲爱之意”。这句话描写修道士表面戒慎,内心像春天一样温暖,让世人感受到扑面春风,可亲可爱。此心是道妙所化,与道不二。
有注释家把此句注释为融化的冰充满陷阱,误解了老子的原意。世人的心是哀伤的,只有证悟者才能疗世人的伤。一个痛不欲生的人是不能宽慰另一个痛不欲生的人的,更不能为后者疗伤。一个心死的人是不可能使另一个心死的人快乐的。只有道妙才能融化心灵的冰,使其复阳。
经文:敦兮其若朴。修道士获得了纯朴智。敦是敦厚,憨厚。朴是纯朴、古朴。世人误以为是愚人,老子说“我愚人也哉!”(21C)。修道士不玩弄智窍(绝圣弃智)。世人以智巧过人为荣,修道士以玩弄智巧为耻。
《红楼梦》中王熙凤是玩弄智巧的“人杰”,曹雪芹评价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人世间机关算尽的人太多太多,修道士深感惋惜,人为什么不珍惜本来的纯朴呢?纯朴才是大智,所以称为纯朴智。很多女士娶了一位纯朴的丈夫,会很讨厌他的木讷。这是有福啊。敦厚纯朴是最伟大的人性,只有老子知道。
经文:旷兮其若谷。此指广大智(平等性智)。释德清注:“旷,空也。谷,虚也。外体敦厚朴素,而中心空虚寂定也。”纯朴的修道士虽然看似木讷,但内心广大无边。今天说某人“虚怀若谷”那是何等的赞美啊。老子对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这就是“旷兮其若谷”。旷是空旷无物,一望无际。王勃《滕王阁序》一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无数文豪尽折腰,就是那种空旷的意境。
经文:浑兮其若浊。此乃无分别智。只有无分别智能够玄照宇宙万物的无分别性,牛马一如如。此句极为重要,又关系第三段的经义。此句经文比较复杂。“浊”指什么?陈鼓应翻译为“浑朴淳厚啊,像浊水一样”(《傅佩荣译解老子》),这样与前一句意义重复,把浊翻理解为“浑朴”的同义词。
呉诚真道长翻译为:“时而昏暗无光,就像那浊水不清”(《道德经阐微》)。这与上一句经文“旷兮其若谷”相违,而且与下一句“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句经文不连。
这里的浊是《渔父》中的“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浊,是指修道士以清白之身入五浊恶世,这样才有下句“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一问。有道者以无分别智入浊世。修道士的心包容太虚,无远弗届。万物虽殊,其理则一。世人只见万物之殊,不知其理则一。
修道士为什么要以修道为务?因为万物背后有理,认识万物背后之理就是修道。只有对万物背后之理漠不关心的世人才对道毫无敬意。世人被万物之殊折磨的死去活来,过着陶渊明所说的“今是昨非”的日子。“古之善为士者”对万物之殊毫不介怀,因为能够混而为一,当体即空。混而浊,浊而清。浑即混,“浑”有妙义,不可做混合解。浑指浑然无分别,浊指入浊世。
世人眼中牛是牛,马是马,不可混淆。老子眼中牛就是马,马就是牛,本来就是同一物。要理解宇宙实相,必须用无分别智,透过牛马之殊,见牛马之同。世人大喜之后有大悲,悲喜相继,如同疯婆。修道士深知万物虽殊,背后隐藏一理,本无悲喜。只见一理,不见万物,故修道士虽入浊世而不染。释德清注:“世俗之人,以功名利禄交错于前,故形气秽浊,而不可观”。
此一浊字,与清相反。“若”字与上六句之若不同,似而非也之意。有道者心包太虚,混同万物,似浊而非浊。世俗之人追逐名利,丑态百出,是真浊也。这个区别一定要清楚。历代注释家都以和光同尘来解此句经文。和光同尘本身已经被解错了,不是隐藏光芒之意,而是玄同无碍之意,即尘与尘玄同,光与光玄同,光与尘玄同三义。如果用隐藏光芒来解此句经文,这下句经文完全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