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五十六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玄同思想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历代注释家最为忽视的老子思想。在历代注释家中,只有释德清深刻认识了玄同思想的内涵。“同”是远古华人的心中梦想,是古代思想家探索的主题,影响了顶级的文化精英,也影响了普通人,尤其影响了中华家庭的血脉稳定。
家庭、家族的同是血脉之同,血脉之同是家庭、家族生存的看不见的手。华人文化强调女性的忠贞(其他文化也有同样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女性的忠贞能够保证家庭、家族血脉之同。
在帝王家族中,血脉之同是最核心的价值观,汉惠帝的继位者血脉不清,就成为被废除的唯一理由。同根同源是华人文化的号召力,华人之所以被称为华人,正是同根同源。
华人的同根同源就是血脉的相同,炎黄子孙是因为具有血脉之同才称为炎黄子孙,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祖先。具有血脉之同,才形成共同的文化,这就是华夏文明和文化。血脉之同成为财产、权力继承的根本法则,可见“同”和血脉之同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孔子从血脉之同发展出“大同思想”。
《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孤寡鳏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己,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这段大同思想的经典论述令无数人感动,大同社会就是理想国。大同社会之后是小康社会。孔子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华夏文明从夏禹开始是家天下的时代,但文化精英心中的梦想是公天下。黄帝尧舜三代是公天下的时代,是大同社会。夏禹之后则是小康社会了。《道德经》第38章没有直接述说从公天下沦落为私天下这段历史,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显然是用抽象语言来概括这段历史的精神实质。
孔子的大同思想是华夏文明最光辉的思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口号是人类文明的终极目标。华人的心灵深处藏着人类文明最大的渴望,孔子的大同思想功不可没。华夏文明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建立在世界大同的思想之上。
《道德经》此章提出“玄同”,正是对远古华夏圣人“同”思想的发扬深化。玄是老子的高深境界,是《道德经》的核心理念,老子《道德经》有五玄思想(玄牝、玄德、玄览\玄鉴、玄通、玄同),玄同就是五玄之一。从普通义上说,玄就是奇妙,玄同就是奇妙的相同。为什么奇妙?就是肉眼看不见(unvisible),老子说“深不可测”(untouchable,undetectable)。
“玄”在甲骨文中是一根细长的丝线,一头连着另一头。丝线极细,所以看不见,但真实存在。老子用“玄”来表达这一思想,可见用字极妙。肉眼只能看见有形的存在,不能看见无形的存在,但有形不能解释有形,因为有形来源于无形。有形是现象,无形是本质,是本质决定现象,要知道现象必须领会本质。玄就是本质。
“玄”的思想塑造了中华哲学和道家修行,魏晋玄学和早期佛教都以“玄”来展开。不理解“玄”的义理则老子道家和魏晋玄学、早期佛教就难以理解。第1章说:“同谓之玄”,又说“玄之又玄”,“玄”是最深刻的宇宙万法的内在联系。宇宙万法因为“玄”而同,这就是“玄同”。老子说“同谓之玄”,已经在大定了实证了最高的教法。
科学探索的对象与老子探索的对象都是肉眼看不见的(unvisible),只是科学探索的对象可以用仪器看见(touchable,detecable),老子探索的对象即使仪器也看不见。科学与道学的区别虽然遥远,但并不对立,说道学是科学的科学也不为过。
科学从万法的不同(差别性)来认识宇宙,道学从万法的玄同(无差别性)来认识宇宙,因此道学和科学是二条不同的道路,但又是不可或缺的道路。正是万物的差别性和无差别性,不同和玄同的混而为一揭示了宇宙更深的本质,同时也揭示了生命更深的本质。
老子的玄同思想与儒家的大同思想是有内在联系的。大同是对同的现实地阐述,玄同是对同的究竟地阐述。把老子的玄同思想与孔子的大同思想作对比更能揭示前者的深刻性。老子说:“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意义晦涩,注释家不得其解。经文的意思是道者与道者玄同,道者与德者玄同,道者甚至与失者玄同。道者与道者玄同,就是目击道存。
道者与德者玄同,就是道者提升德者,使下德上升为上德。道者与失者玄同,就是道者能够感化失者,救拔失者。释德清注为“妙契玄同,无入而不自得”,明显用玄同来注释老子的同,这是释德清最精彩的注释。严遵的《老子指归》遗失上半部,对第第23章“同”的注释不得而知。
玄同思想不是在第56章才出现的,而是在第一章中就出现了。“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修道士的修心大秘诀。“同谓之玄”是秘诀中的秘诀,是无上秘诀。由于忽视了老子的玄同思想,此段经文出现断句失误,注释家几乎都断句为“此二者同出而异名”,把“同出”作为一个词组,实际上“同”应该断句,读为“此二者同,出而异名。”
二者正是指上文的“妙”和“徼”,妙和徼肉眼看是对立的,但法眼看是玄同的,这样才能理解“同谓之玄”。妙是无边界,未显形,未固化;徼是有边界,已显形,已固化。妙和徼,无边界和有边界,未显形和已显形是同(玄同)。
第二个同是对第一个同的解释,这个同是玄同,不是世人的相同,也不是儒家的大同。为什么妙和徼是同呢?因为二者可以逆转。为什么可以逆转呢?因为二者是一。为什么是二者是一呢?因为二者是出于无,即二者的本性是无,“由无乃一”(王弼42章注)。
世人肉眼中明明是不同,修道士却认为是同,因为这个同是玄同,不是现实地的相同。道家思想在魏晋被称为玄学,正是出于“同谓之玄”及“玄之又玄”二句经文。“玄”是老子的独创,这在第1章注释中已经充分阐述了。
把老子思想称为道学是正确的,称为玄学同样正确。老子把同发展为玄同是最伟大的思想贡献,可惜直到今天世人对老子的玄同思想还是不够重视。这个世界纷繁复杂,只有老子的玄同思想才能统一起来(得一)。
此章“此为玄同”是“同谓之玄”的再次论述,“和其光,同其尘”并不是“和光同尘”,并不是隐藏光芒,同于尘垢,而是有十分深刻的内涵。
第五十六章
第一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二段:
塞(sè)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第三段: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第四段:
故为天下贵。
此章称为玄同章。此章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玄同思想是老子在大定中证悟的,这个大定称为玄同大定。庄子把玄同大定称为“宇泰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庚桑楚)入玄同大定(宇泰定),就会感受无处不在的“天光”,呈现大光明。用肉眼望去,万物都不相同,这本来就是世人的共识,没有任何人怀疑。
老子对这个结论--万物不同很不满意,因为老子在大定中实证了万物\万象玄同。不同是俗谛,同是真谛。不同在龙树菩萨的《中论》中称为“异”。《中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八不中道,“不同亦不异”是八不中道的第一句,同和异都是八不中道之一。第39章是“得一”章,得一的一和“道生一”的一就是这个“同”。
“一生二”就是“同生异”,一是同,二是不同。同生异,更确切的说就是玄同生异。相同不能生异,只有玄同才能生异。男性女性互称对方为异性,这个异就是“二”。佛法中把同称为不二,把不同称为二(异)。佛法是不二法,世法是二法。真谛是不二法,俗谛是二法。
不二代表佛法的最高境界,佛法用不二代替“同”,就是怕修行人把同错会为俗谛的同,即相同。老子同样怕世人把同错会为俗谛的同,所以用玄同这个术语。不二就是玄同,玄同就是不二。佛陀与老子心有灵犀。
同是无差别性,异是差别性。世人所见是异,圣人所见是同。玄同就是现实地的不同在究竟地同,故万物玄同,庄子把玄同称为“齐一”。老子说“知子守母”,子不同,母相同。以道观之,无物不同。老子在大定中实证万物玄同,实证万物的无差别性。
这个妙理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是超越语言的,文字不能告诉你玄同的真实境界,只有实修实证才能知道什么是玄同的真实境界。禅宗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自知而他不知”就是此句经文的真实义。不是不想告诉你,是无法发告诉你。庄子把无法告诉的境界称为得鱼忘筌,得意忘形。
只能心得,禅宗甚至把这种境界比作男女间的情感,“唯有佳人独自知”。齐桓公读圣人书,轮扁说那是糟粕,把齐桓公气坏了,差点要向轮扁问罪。轮扁用凿轮技艺无法传给儿子为喻,宣说圣人心法只在圣人心中,不在圣人的书中。齐桓公听了轮扁的说法若有所悟。
经文:知者不言。王弼注:“因自然也。”保持万物的物性(和),不要破坏物性,一开口就破坏了万物的物性。河上公注:“知者贵行不贵言也。”玄同妙境是实修实证,唯有实修实证才能自己领会什么是玄同妙境。玄同妙境的实证者都是大成就者,他们实证了究竟地的无差别性,这是宇宙的真相,而世人肉眼中的差别性是万物显形产生的假象。
实证究竟地的无差别性是圣人大悲心的根源。从差别性上说众生各自独立互相对立,从无差别性上说众生是同体,所以佛教以同体大悲作为行菩萨道的理论基础。对于宇宙的真相(道)大成就者都没有说一句话,因为无法说。
不言的智者是真正的智者。老子看到大成就者不说一句话,迫不得已宣说《道德经》五千文。所以《道德经》十分稀有。老子此句经文也是提醒世人不要执着《道德经》的文字,而是要超越文字。释德清说老子的“离言之旨”是最玄妙的,《道德经》是用来参悟的,不是用来说文解字的。
经文:言者不知。王弼注:“造事端也”,离开万物玄同的妙境,开口言说这是牛那是马,这是宣扬差别性,这是违反自然的。牛和马并没有这种分别性,所以牛和马自在的在那里,庄子称为“委蛇”。
委,曲也。蛇,读为迤。委蛇似乎是从蛇的自由自在的游动中引申而来。自在才自由,这就是自由自在。辩论高手就是以分别牛和马为自己的特长,所以受到老子庄子的呵斥。老子告诉世人,各家各派的辩论高手都是现实地的高手,不是究竟地的高手。
庄子说:“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人之小人,天之君子”。(大宗师)世间辩论高手都是“人之君子”,不是“天之君子”。老子为自己开口说话而感到受伤,但不说更错,因为世人永远不能实证玄同大定,甚至连玄同大定的名都没有听到,这未免太残酷了。
《庄子》记载一则公案。泰清问无穷:“子知道乎?”无穷答:“吾不知。”泰清又问无为,无为答:“吾知道”。泰清糊涂了,就再去问无始:“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穷不知道,无为知道,二位大宗师那个更深呢?无始答:“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知北游)无穷答“不知道”是知道之深知道之内,无为答“知道”是知道之浅知道之外。无穷是“知者不言”,无为是“言者不知”。
大宗师老龙吉登台宣说正法,突然显示死相。弟子黄帝听到师父的死讯,突然“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第一个动作是吃惊得很,柱法杖跳了起来。第二个动作是把法杖扔向空中,爆发出一阵大笑,开悟了!原来“道不可说”,师父是用显示死相来宣说“知者不言”,宁死不说。
无始向泰清开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不是肉耳可闻,不是肉眼可见,不是口舌可说。只有内明心才可以觉悟,内明心具有玄照的无上法力。
《庄子·知北游》还有第二段精彩的对话。光耀问无有:“夫子有乎?夫子无乎?”无有先生,您是存在的呢还是不存在的呢?“无有弗应。”无有先生不发一言。光耀得不到回答,就审视这位无有先生:“窅然空然,终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无有先生显示杳杳冥冥,空空荡荡,肉眼不见,肉耳不闻,双手无法触及的真空法相(玄态)。光耀大为感叹:“至矣,其孰能至此乎?”无上的境界啊,还有哪位证悟者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呢?“予能有无矣”,我已经把有空掉,证得无的境界。“而未能无无也”,我还没有把无也空掉,证得无无的境界。
无无是无的再次超越,是对俗谛的无的抛弃,进入真谛的无的境界。光耀知道自己所证的无的境界还是俗谛的无,无有所证的无的境界才是真谛的无。
严遵把道称为“无无无之无”正是得自于此段经文,道不是无,不是对无的否定和超越,而是对无的再三否定和超越。无有先生一言不发,就是“知者不言”,光耀先生大发感慨则是“言者不知”。庄子对老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妙理发挥的淋漓尽致,开启了老子的“离言之旨”,“不言之教”(第2章)。整部《道德经》都是不言之教,文字只是指示器,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老子伸出了一根手指,看!
二句经文是老子为宣说玄同大定无上甚深稀有妙法而作的发语词。老子升座说法,这二句经文很重要,弟子一听这二句经文,知道老师今天要开显甚深稀有妙法了,无不各敛法容,注耳谛听。这个妙法就是“同谓之玄”,即“此谓玄同”。
此岸到彼岸没有桥梁,玄就是架设一座跨越此岸到达彼岸的桥梁。没有桥梁就是断,有桥梁就是通。世人肉眼中此岸与彼岸是断,圣人法眼中此岸和彼岸是通。在肉眼面前都是断,无法跨越天堑,在法眼面前都是通,“道通为一”(庄子语),没有任何障碍。
老子在修道士章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玄通和玄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玄同才能玄通,不能玄同就不能玄通。玄同是体,玄通是用。玄同玄通体用一如。
释德清说:“此言圣人所以为天下贵者,以其善得所养,妙契忘言,而能与道玄同也。”万物的无差别性是因为道生万物,同一个母亲所生,血脉相同。儿子众多,母亲只是一个。看见众多儿子,但证悟者心中只有唯一的母亲。儿子是显现之象,母亲是未显之象。肉眼见显现之象,法眼(妙心)玄照未显之象。未显之象就是“无象之象”,无象之象才是真正的“大象”。
这是老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修法,这是见道的甚深窍诀。“得鱼忘筌”,“得意忘形”,忘才是修道正法,忘什么?忘显现之象。有忘就有不忘。不忘什么?不忘未显之象,无象之象。庄子比喻为“鱼”和“意”。
轮扁向齐桓公开示,圣人之书是圣人留下的糟粕,因为圣人的境界不在圣人之书中,即使把文字背的滚瓜烂熟,离圣人的心流隔着还是万重山,目击道存,心行处灭。严遵《老子指归》阐述很妙:“故达于道者,独见独闻,独为独存,父不能以授子,臣不能以授君。独母之识其子,婴儿之识其亲也。”
证道是独自所证,他人不能传达,不能替代。财产可以传授,权力可以传授,唯独证道不能传授,即使父亲也不能传给儿子,臣下不能送给君王。母亲认识自己的孩子,婴儿认识自己的母亲都是如此,其中有不能言传的自然之性。
母子连心,自然之道。企鹅捕食回来,面对几万只幼企鹅,只要叫一声,自己的幼子立即听懂,母子相认从来不会差错。问企鹅母子为什么一听就知道,企鹅回答不出来。母亲爱孩子不是谁传给她的,而是自然如此。问母亲为什么爱孩子,她回答不出来。严遵这个比喻很到位。
第二段经文:
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此段是老子修心三字秘诀,六句真言。后四句经文出现在第4章,前二句经文出现在第52章,很多注释家以为是“重出”,是错简,其实不是。重要思想老子会重宣,这很自然。
经文:塞其兑,闭其门。兑卦是《易经》的八卦之一,兑是开口,是内部通向外部的窗口,也就是感觉器官。人的身体布满毛孔,“身如槁木”,毛孔也全部关闭,断绝往来,槁木就是树皮毛孔也不呼吸了。“塞”显示兑是细微的出口。
经文:闭其门。门是更大的出口,这是指感觉器官。二句经文就是修法法要的第一关和第二关。庄子说“胎生者九窍,卵生者八窍。”感觉器官有七窍五门,外加排泄窍(胎生二窍,卵生一窍)。其中感觉器官是最重要的。关闭一切出口,准备开启玄览觉照的工夫。老子入玄同大定的特征是“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塞其兑,闭其门”合起来就是“身如槁木”,毛孔和感觉器官如如不动。
二句经文的顺序应该是“闭其门,塞其兑”,关闭大小一切出口,为了压韵才颠倒。兑为口,“塞其兑”就是闭口不言,与“知者不言”呼应。
经文:挫其锐,解其纷。王弼注:“含守质也,除争原也”。守住内质,解除争斗根源。河上公注:“塞门之者,欲竭其源。”断绝欲望源头。这是修心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锐”指妄念纷飞,强烈欲望,包括七情六欲,“锉”字显示须下硬功夫。“锐”亦有伤人之意,强烈的欲望都是伤人的。利己则伤人,锉却利己之心,恢复利他之心。
“纷”指微波荡漾,细微的心流。六祖对弟子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即无一切念,心体寂静,这就是“解其纷”。禅宗修行是无念宗,或者说性宗。无念无心是修禅证悟的必由之路。《四十二章经》说“无念无作,非修非证”是最高等级的证道者,“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作无修无证者(无心道人)”。
慧能《六祖坛经》和法孙黄檗希运《传法心要》都开示的非常明白。这样达到心如如不动的无上妙境。修行人修无念无心,与外界的纷扰自然切断,获得内心的清静。
经文:和其光,同其尘。王弼注:“无所特显,则物无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偏耻也。”光显示高贵相,尘显示低贱相,证悟者心中万物玄同,没有高低贵贱之相。后世把二句经文归结为“和光同尘”,就是隐藏光芒,同于尘垢。这是对二句经文的极大误解。
老子为什么用“光”和“尘”为喻?因为光和尘都是无碍的。物理学上,一盏灯点亮整个房间,任何一处都有光,但光是无碍的,虽然此盏灯的光已经充满整个房间,但还可以容纳很多盏灯,每一盏灯的光都遍照一切处,互相没有质碍。物质的最大特点是质碍,有质碍就有彼此,有彼此就互相对立。
光与尘都没有质碍。二句经文的含义是光与光同,尘与尘同,光与尘同,所以说“是谓玄同”。太阳光照进门缝就发现光线中有无数尘埃在飞舞,尘埃不碍尘埃(尘与尘同),尘埃不碍光线(光与尘同),光线不碍光线(光与光同),这是玄同的极妙法相。
此句经文更引申出接引众生的妙法。六祖说“和光接物”,“和光”即无碍心,无我心,平等心。“接物”就是接引众生,是从“同尘”引申出来的。光是高贵相,尘是低贱相,“和光同尘”就是高低贵贱玄同,善人不善人玄同,圣凡玄同。这是“致虚极,守静笃”的大定工夫中证得的。
河北智煌禅师二十年入定,名声远播,但被六祖弟子玄策点破,来到六祖这里求法。六祖开示;“汝但心如虚空,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坛经·机缘品》),智煌大悟。“和光同尘”的秘要是“无碍”,只有证悟者能够与众生心理上无碍,“凡圣情忘”,如此才能“接物”。后世把“和光同尘”理解为“隐藏光芒,混同尘垢”真是谬以千里。这是接引众生的工夫,是出于一“大事因缘”。可见六祖虽不识文字,暗契老子妙理,真是“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一句“和光接物”彻底通透。
要证得玄同无上妙境,必须先修前四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是修法,“和其光,同其尘”是证果。老子所入的大定就是玄同大定,入玄同大定,万法得一。世人心中有物,有物就有质碍。老子实证物只是显形之假象,所以无碍。众生非众生,物不是真物,而是假物。知物是假物,所以是玄同无碍。
第三段经文:
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这是著名的六不可得。释德清注:“圣人造道之妙,大而化之至于此。其心超然尘表,故不可得而亲;精诚动物,使人见而不能舍,故不可得而疏。淡然无欲,故不可得而利;妙出死生,故不可得而害。视侯王之位如隙尘,故不可得而贵;披褐怀玉,故不可得而贱。以其圣人迹寄寰中,心超物表,不在亲疏利害贵贱之间,此其所以为天下贵也。”
圣人所证的境界如此之妙,消融万法的差别性,归入玄同得一的无差别性,令人赞叹再三。圣人心超万法,万法所不能系,故不可得而亲。圣人心超万法,但又不离万法,精诚之至,金石为开,世人莫不瞻仰而归流,故不可得而疏。圣人淡然无欲,清静自守,无念无心,以至美游至乐,世人岂可以利诱之?
圣人聚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入水不窒,入火不爇,妙出死生,世人岂可以刀斧害之?圣人修道之真,不与尘世混迹,视侯王如粪土,避之唯恐不及,故不可得而贵。圣人披褐怀玉,游戏人间,三十二应行教化之业,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故不可得而贱。
世人汲汲于亲疏利害贵贱之彀中,刀口舐蜜,不知危在旦夕。圣人哀之。庄子说:“嗟乎!我悲人之自丧者,吾又悲夫悲人者,吾又悲夫悲人之悲者,其后而日远矣。”(徐无鬼)世人是自丧者,即自己抛弃自己者,高贵者对世人的自我抛弃深感悲哀。
大宗师对高贵者的悲心又深感悲哀,深深的悲心让我远离人间的亲疏利害贵贱六事,从此不再回来。圣人的心已经远超三界,但救拔世人的悲心依然强烈。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圣人对世人深陷世间六事而深感悲悯,因同体故,必宣说玄同得一正法以救拔之。万法玄同,亲疏利害贵贱六事必消融于无形。玄同法力不可思议,众生渴仰,所以说:“故为天下贵”。
散文诗译文:
修行者啊!
我现在宣说远古证悟者的玄同教法。
证悟者不会轻易谈论无上教法,
轻易谈论无上教法者并不懂得无上教法。
但为了救拔众生离苦得乐的大事因缘,
证悟者不得不开口宣说。
修行者遇到这样的机缘极为难得,
应该生起无比的欢喜心。
堵塞你们身体的毛孔,
关闭你们眼耳鼻舌身一切感官,
此时外界的扰乱已经消除,
但你们的内心依然欲望炽盛,
微细的欲念让心流起伏不定。
锉却你们内心的七情六欲,
这是修行的硬功夫,
你们必须有钢铁般的意志。
让你们从微细欲念中解脱出来,
使心流彻底恢复平静,
此时你们的无碍妙心就会显现。
光能够照彻虚空法界,
因为光与光是无碍的。
尘隙虽然布满虚空,
但他们依然无碍自在。
光与光同,
尘与尘同,
光与尘同。
这是自在无碍的妙理,
也是接引众生的妙理。
只有无我才能自在无碍,
只有自在无碍才能玄同,
只有玄同才能怀有同体大悲,
只有同体大悲才能接引众生。
人世间有亲疏利害贵贱六相,
世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这是多么大的痛苦啊。
证悟者心超尘世,
你不能用俗世的亲情亲近他;
也不能因俗世的亲疏而疏远他,
他对一切人都平等无二。
证悟者心游虚空,
你不能用尘世的利益引诱他,
也不能用尘世的手段威胁他。
证悟者唯有悲心,
你不能用尘世的利禄高位让他动心,
也不能用尘世的傲慢使他感到低贱。
这是无上的玄同妙心,
天下都渴仰不已。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