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洋│“三线”走笔
【稿酬说明】本微信公众号无任何经费来源,为了鼓励作者,特制定以下规则,聊表心意。
文章发表后24小时以内:阅读数达到200,赞赏金额的7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300,赞赏金额的8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400,赞赏金额的90%为作者稿酬;阅读数达到500,赞赏金全额归作者所有;阅读数超过1000,视具体情况另行奖励。请关注本微信公众号,联系小编,以便编委会在每月15日前发放上月稿酬,逾期一周不领取者视为主动放弃。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老家黄梅 编委会
顾问:李新春
岭南十三叔 刘富春 朱文霞
主编:龙静
编辑:张功承 汤燕春
吴柳珍 景阳钢 柳树老师
声明:
1、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本微信公众号后台许可,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广告为腾讯微信公众平台系统自动加入,各位可随意点击。
3、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微信公众号立场。
4、本微信公众号所发表的内容均来自作者投稿、读者荐稿或已公开的网络资源,如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著作权、名誉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三线”走笔
文\汪晓洋
汪晓洋,黄梅县城关镇人,公共卫生专业药品高级技师,中专学历,有小说、散文、诗歌、素描作品先后在《辽宁日报》《人民公安报》《工人日报》和《青春》文艺月刊发表;喜交友、性爽朗、爱郊游户外活动;在本县卫生系统退休。
1974年的早春二月。下放知青的我,跟大队书记、副书记反复申请,要求到“三线”去锻炼自己。
三线建设是历史产物。主要是考虑到当时中国与苏联(即今日俄罗斯)关系极度紧张,所以修建铁路,达到“备战、备荒”准备打仗目的。具体详叙可以百度一下,此文不表。
我当时完全是抱着出去见见世面,好玩的想法而主动报名的,没有什么“高大上”的革命思想。无非是到鄂西北开开眼界而已。
我是本公社去三线名额,所以就跟着苦竹公社民兵连䢖置一起出发。后来才听说民兵团、营有不少干部子女随行,想通过父母打通路上去团、营机会几乎为零。也罢,就把自己当农民儿女一回有什么关系!
当时民兵连人员构成基本上是四十多岁以上至六十岁以下的中年农民,三十岁以下在我们这个连大概不到40%,原因估计是生产队需要硬劳力在家“扛大梁”.....
我们到达地点是谷城县石花镇火车站旁,铁皮子工棚区,距离工地也就千把米路程。开始两个月还比较轻松,劳动量不大,但后来为了抢进度、抢速度便层层加码:三孔道碴变五孔,五孔后来变七孔!这种“大跃进”速度显然有点急功近利和图表现成分了。毕竟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好比你一顿饭只能吃3碗,现在要求你5碗甚至七碗,行吗!
谷城
没有办法,只有大干快上。于是:争分夺秒不休息,加长工作时间,也免不了“弄虚作假”,把大石头和细碴子混江龙埋到铁轨下,任务算是完成了,质量就有些打折扣了。我是个下放学生,有点书生气,“这样干怕不好吧?”几个老民兵(农民大叔)吼起来:快点、快点!不这样干到晚上八点都完不了工!好吧:那就大家一起干吧.....。用今天话说:老实儿吃亏,狡猾儿吃肉。
回头看,高指标显然害死人。
施工进度加大,导致大家手忙脚乱。有一个小插曲:有一位青年农民叫马三朋,他有点迷迷糊糊,一洋镐挖下来,差一点把正在陶空泥浆的我挖成“头开洞”!当时,他脸色苍白,我自己也以为死定了.....!也是苍天有眼,居然无事。后来我反复琢磨:估计他是在一瞬间手带了一把,加上镐头钝,另外我头当时迅速往下缩了下,故死里逃生!
往事如风。人生在世快乐和不不幸在明天或后天哪一个先到?谁都无法预料。
后来,我路过一次谷城,就想起当年的日日夜夜,头伸出车窗,心里头蹦出五个字:久违了,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