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我们还有办法么?
2018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简称中央9.20意见),明确要求:完善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 。
《意见》第二部分第二段,“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中指出:
“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完善国有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成效评价和激励机制。”这就对文物古董的全社会合法流通指出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是新时期文物工作的总方针、总政策。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涉及文物古董收藏的人数已达数千万至上亿之众。此数量之巨,再联想到若能“释放”其周转、流通后的巨大动能,即其背后隐藏着的可能转化为巨大“生产力”的消费潜力,让人不禁有一种瞠目结舌之感。但国内文物古董流通的现实状况却又让人乐观不起来。
国内某民间博物馆展出的古瓷器
清代康熙祭蓝釉观音瓶
一、富豪们海外购藏成时髦消费
从刘益谦花2.4亿元购买“鸡缸杯”到王中军、王健林的斥巨资购藏世界名画,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富人的“大手笔”!
富豪们纷纷舍近求远出手海外,真的是国内没有宝贝吗?
非也!
明代嘉靖绿釉锥拱云凤纹尊
这里面,除了海外的拍品具有上拍前拍卖行的得力宣传、造势外,更有所谓“传承有序”的噱头,以及中国国内铺天盖地的免费宣传,真正体现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也终于造成了大部分拍品“出口转内销”的时髦壮举!
对此,我们能简单责怪外国人大赚中国人的钱吗?
明代青花璎珞海水天马纹罐
二、文物古董等艺术品“假冒”问题严重
反观国内,举古代瓷器为例。为什么国内的古瓷器流通总是不畅?为什么老是卡在关键的“鉴定”问题上?
由于多年来国内见多不怪的仿冒古瓷器的“仿赝品”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绝大部分国内买家闻瓷色变,哪还有什么购藏的兴趣。君不见,除少数国内几家大的拍卖行尚能维持外,国内大部分拍卖行其实正在经历“寒冬”!重压之下,实力拍卖行纷纷转战香港。
这就是文物古董及其现当代艺术品仿赝品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
目前,中国已俨然成为“仿冒”大国。那些心术不正的人们在当地政府的放任下,什么艺术品都可以大肆仿冒。从古瓷器、古铜器(包括宣德炉、青铜器、铜佛像)、古玉器、古钱币、民国银元,古陶俑、唐三彩,什么都仿。仿完古人仿今人,仿了油画仿书画。
景德镇成为仿古瓷的“重灾区”,南阳和蚌埠成为仿古玉器生产和假银元、假古钱、假佛像的集散地。深圳“大芬村”成为公然造假画的生产基地,4000画工常常加班生产。更有北京潘家园、天津沈阳道、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等大城市的古玩城,成为超级的假冒艺术品、假古董的批发市场,加速了仿赝品的流通!
这真是事态严重,让人“防不胜防”!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上述“仿赝品问题”不解决,如何让人“放心购藏”?
清乾隆御制掐丝 珐琅冰箱
陆仪女士捐赠
三、市场呼唤立即出台古董艺术品“鉴定”管理办法
说白了,笼统地我们可以说文物即古董,古董即文物!只不过,一般情况下文物由政府管理,古董由私人保管、处置。古董成为文物,需经国家文物管理部门认可,而且文物包括不可移动的文物和解放后的文物,还包括一般性文物和重点、重要文物。其实国内各界关于希望政府出台文物古董艺术品“鉴定”管理办法的呼声已经呼唤了十多年了,最高文物管理部门也承诺了不止一次。
目前来看,无论从文物古董的“身份认证”还是从文物古董的流通考虑,其关键的“瓶颈”都是一个“鉴定”问题!这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权威的“文物鉴定管理办法”,其内容应涵盖鉴定手段、科技仪器的使用、操作人、鉴定人、监督人、鉴定结果的最后认定以及所有方面的相互制约关系和惩治。国家文化部2016年2月发布并于同年3月15日施行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就有许多亮点,可供借鉴。
之所以现在国内将鉴定问题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实在也是现实的无奈。无论说是夸大了也好,说其他的认知造成的也罢,事实上这个“鉴定”,已经成为横亘在市场流通面前的一道跨不过的“坎”,不能等闲视之!
著名收藏家扬子最近在一次文物流通峰会上提出,文物流通市场,必须给文物上“保险”!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让人买的放心”!
对于古代艺术品的鉴定,我们仍以古代瓷器为例。首先,我们必须对瓷器的“目鉴”即肉眼鉴定有一个清晰的和清醒的认识。无数事实证明,到目前为止,目鉴仍然非常重要,仍然是判断古代瓷器等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境外绝大部分上拍的器物,目前仍然主要依靠肉眼筛选。只有当购藏者提出争议时,才会引入科技手段。说实话,实际上现有国内的“合格”的“目鉴”方法,其实是足够判断新、老瓷器的。
因为这种判断方法,是无数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浓缩,其中既有古人的名作,也有现当代人的专著,更有“大师”作品。如冯先铭、叶喆民、耿宝昌的著作,都成为最好的专业工具书。耿宝昌冠名的《明清瓷器鉴定》,更成为明清瓷器鉴定的百科全书,成为至今不可逾越的“高峰”!(此书出版据说是故宫耿宝昌团队的功劳,此书如申请“科技进步奖”,可不能忽略了团队成员!)只是由于假赝品的横行,其“恶果”被无限夸大。
这里面,有许多国际国内的因素:想卖新货的(标榜大师作品的)、想拍卖给国内富豪的(损人利己)、想组团去国外“觅货”的(为赚组团费)、去外国淘了“宝”的,想回来兜售的(推销自己的),这里面不少人,就是透过此类夸大伪赝品在中国大陆的情况,来达到各自的目的。可怜了国内大多数古瓷器收藏家,至今无数的“到代”藏品得不到“认可”!也吓阻了无数新藏家的投资欲望!
所以,时至今日,就导致古瓷器的“目鉴手段”就不够看了,尽管国外仍然沿用“目鉴”,而国内就是一片说“还不行、还不够”,对于同时结合“科技鉴定”的呼声颇高。
那么,瓷器的年代鉴定,又有哪些科技手段和研究成果呢?
1、热释光测年。
2、“釉质老化鉴定”。
3、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检测。
4、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该所建立了实验参数可控的专用装置,将XRF和SRXRF等无损方法和INAA等有损方法,通过对相同古瓷器样品的测试,进行对比研究,以确立不同方法之间测试数据的转换关系。此外,他们还开展了古陶瓷标准参考物质的研究工作。最近他们在某高端论坛发表了研究成果介绍。
5、上海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他们利用PIXE方法开展了中国古陶瓷、古玉器和古代书画印章印泥的分析和鉴定工作,业已积累了相当规模的数据库和丰富的经验。6、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建国以来,该所至今已建立约含有数千个标本的数据库。其中景德镇古窑址出土的古瓷器胎、釉的主、次、微量元素的数据采集积累比较多,可以作为鉴定景德镇古代瓷器的初步依据。现他们仍在继续收集相关标本进行测试。
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该校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展文物产地及其矿料来源的研究。最初,几乎所有的工作都与探索文化交流相关,其研究对象也主要是古陶器。
该校利用古陶产地分析的信息来探索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这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近年来,由于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合作,业已开展了汝瓷微结构和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完全具备了开展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的研究基础。
8、陕西科技大学(原西北轻工业学院)。该校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即初步建成“中国古陶瓷胎釉化学组成数据库”,随后又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合作对其进行了完善和补充。与此同时他们利用XRF测定了耀州窑出土的历代瓷片和陕西汉阳陵出土的陶俑的微量元素组成,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古陶瓷的微量元素特征及判别函数进行了研究,为古陶瓷的断代断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的,诸如有科学家还介绍说,在现有的科技鉴定工作中,众多的元素分析技术,如大样品室X荧光、质子激发X荧光、同步辐射荧光等业已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众多的结构分析技术,如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在陶瓷器、青铜器、书画、纸张、印刷品等文物鉴定中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青铜器臣辰父乙卣
章乃器捐赠
但目前社会上古瓷器科技检测的市场还很不规范
1、各自为战,无人管理。以某仪器为例。各城市、各单位均是自行购入仪器设备和光盘数据库,自行派员去接受操作培训。但均缺少适合日常管理的规范和规程,导致日常操作随意性强。也未建立起对检测结果的存档制度,不便于对所鉴定过的古瓷器进行检测结果的事后核对查验。这实际上是对送检消费者的一种不负责任!
2、各类检测机构收费高昂。有些高校和研究所,虽未公开对外,偶有熟人介绍,也是收费昂贵,单件收费4000-5000元是常事。而社会上其他对公众开放的某些仪器检测,收费也从单件收费1000-5000元不等。毕竟收藏人群中大部分为工薪,如此收费实在太高了。比如“热释光”鉴定。据说英国牛津在香港的办事处收费人民币7000元,而国内某机构同类鉴定却要收4000元,似乎不多。其实不然,如果比较英国与中国内陆的收入水平之差10多倍,国人自会判断。
3、国家有关文物管理部门对检测机构的设立、仪器检测手段的适用,仪器操作规程和使用中的日常管理尚未作出规定和提出说法,导致社会即使对科技检测有需求、有认可,仍然觉得无所适从!
越王者旨於赐剑
郑振铎捐赠
特别是国家今年已在江苏省的南京和苏州开展了“文物流通”试点,从试点的情况看,专家们对古瓷器的鉴定,尤其是对那些”不太开门“的古瓷器,虽然心中“有谱”,但表现在行动上却“相对谨慎”。看来,社会的“舆论”对他们引为自豪的“目鉴”也带来了“困惑”!
综上所述,有关部门立即出台关于文物古董的鉴定管理办法,是加速和完善文物流通机制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也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眼学+科检+司法+艺术品金融
古瓷收藏,不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