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节选14 山头
《风起》节选:14山头
山头主义是当下政治文化的一大毒瘤。众所周知,在近年落马的大老虎的金权帝国里,“四川派”“石油帮”“秘书帮”“西山会”与其紧密联系。这些“帮”“会”“派”“圈”就是山头主义的具体表现。正是这种山头主义结成的利益联盟,让这些大老虎走上了不归之路。
人们当然已经知道黎珺已经被审查了这个消息,但对于冯胜林与黎珺的关系,坊间还是不知道多少信息的。因为办案的纪律十分严格,知道细节的人员就那么几个。上报领导干部参阅的材料,也就局限那么几个人。因为丁刚强是朝阳市委书记,是欧阳晋特批要他了解点情况,才有那个加密的电子文件的。因为黎珺的案子带出来了省长冯胜林的问题,冯胜林的省长生涯就完全结束了。
但冯胜林真正被审查的原因,并不是他涉嫌经济问题。关于经济问题,冯胜林是早有预案的,或是从他的儿子开办公司的最初,他们就设计好了。在公司的股本构成、管理细则和财务账目上,根本看不出与冯胜林本人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儿子是儿子,老子是老子。中央虽然三令五申不许领导干部的亲属办公司经商,又不是冯公子这么一个高级干部的孩子做这个买卖?儿子只要没有与老子直接瓜葛,没有别人抓得住的把柄,谁能奈何得了?
果然,专案组查来查去,与黎珺的经济问题有关联的,是冯胜林儿子的公司。冯胜林父子的高明之处就在此时显现出来了。
但有一点,是冯胜林没有想到的,黎珺有那么多笔记本。冯胜林更没有想到,黎珺的笔记本居然记录得那么详实。
这个笔记本害了别的领导干部的,是经济问题。这个笔记本害了冯胜林,因为还有另外一个人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黎珺的笔记本披露了一个人所不知的情况。这个情况是关于省长冯胜林的一段秘事。
某月某日,冯胜林的儿子带黎珺去见父亲。当时还只是常务副省长的冯胜林正在办公桌前阅读文件。他们那个时候就已经很熟悉了,用不着互相介绍。冯胜林开门见山就说,省委书记颜群辉不是本地产生的领导干部,常常压制本地的干部,必须想个办法把他挤走。按照上级的规定,省委书记颜群辉马上要兼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这个主任还得走人大选举这个程序,就是说马上要在人大常委会上走过场。你们能不能做点工作,让他选不上,至少不要全票当选。这样的话,他这个书记就当不成了。
黎珺觉得这是冯省长对自己的信任,当然紧急策划,不遗余力地去“做点工作”。当时恰好江东省发生了一起高速公路桥梁倒塌事故,黎珺等人借题发挥,在人大常委会开会的当天,临时使用一个手机号,给每个常委委员们发了一条信息,强烈要求追查省委书记和省长的领导责任。这个信息一经发出,在常委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对马上要进行的主任选举造成直接影响,颜群辉只是以微弱多数票当选,大大丢了面子,不久以后即退出了省委书记的位子。省长也因几个问题连带一起被免职了。借着调整江东省委领导班子的机会,冯胜林如意当上了省长。
黎珺后来的在笔记中自称“立了大功”。
不知道是黎珺笔记本的事儿保密做得不好,还是有人觉得冯胜林快要垮台了,故意落井下石,在某一个早晨,省委几个工作部门的头头都收到了一封同样内容的公开信。
公开信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的,洋洋洒洒有好几千字,把黎珺笔记本里记录的情况更加扩大和细化,将他们策划的一件件事情原原本本地披露出来,把冯胜林推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这封公开信的作者是一个即将退休的干部,真名真姓。他原来是省委办公厅综合二处的处长,后来下派到清溪市做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他与冯胜林来自一个县,曾经参与过竞争清溪市长,败北以后,一阕不起,只好转到市人大常委会做副主任,今年已经到了换届的时候,即将结束政治生涯。他自称自己写的这封信是告别政坛的“悔过书”。
这封信确实揭露了一个个很多人早已经听闻,却很多人不知道内情的政坛故事。
公开信直言不讳地说,在江东省的干部,有很多小圈子。有点像古代社会的“党争”。上个世纪80 年代以前,这些圈子组成很明显,大致以南下干部、土改干部、地下党干部、挨整的干部等不同出身划分。南下干部与土改干部属于一个类别,地下党干部和历次运动中受到整治的干部为另外一个类型。大家利益、诉求基本一致,互相之间了解,相互关照。到了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圈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老人的离去,原来的类型解体分化了,形成了新的圈子。过去的圈子没有明显的领袖,也没有什么组织形式的活动,不会有经常聚会、也不会有天天的信息交流。他们的经历大体一致,思想认识基本一致,感情上容易沟通而已。换句话说,那时的圈子是大圈子,还不是利益集团。新的圈子就不同了,一般是小圈子,每个圈子大都有一个领袖,也就是利益代表人。他们一般由同乡、战友、同学、校友、上下级,或是外来干部组成。领袖代表圈子里人们的利益,其他人对领袖有一定的依附关系,也就是利益关系和支撑关系。形成这些圈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圈子相对稳定,但也有变化,有时也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些圈子里的人,经常性地一同出现在酒楼、歌厅、麻将室、洗脚房、按摩厅等等场所,兴趣爱好趋于一致。公开信的作者称自己就是这些小圈子中的一个。
进入他自己这个小圈子的人,是省委机关大院和省政府机关大院的一些老乡,他们说着同样的方言,喜好同样品味的菜肴。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都乐意围绕在原来的常务副省长、现任的省长冯胜林的周围。
公开信说,他们的这个圈子形成于他还在省委办公厅当处长的时候。那时候的冯胜林是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冯胜林到省委工作以前,一直很低调的。他是从清江县考入省里师范学院的。因为是学生干部,毕业后留校做学生辅导员。后来正好赶上上个世纪80 年代初期大量提拔知识分子干部的好时期,被选调到团省委当部长、不久后提拔为副书记。从此官运亨通,下派做副专员、专员、地委书记、省会的市长,再到省委工作。虽然他一路风生水起,政绩不凡,但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不过分张扬,在江东省政界有很好的名声。清江县在清江河下游,物产丰富,也盛产干部。这些干部聪明、勤奋,尤其是很会来事,而且互相提携,所以进入省委、省政府机关的清江县干部很多。他们的语言特别,在机关里自成一体,很有老乡观念,彼此见面都要拍拍肩膀以示亲密。冯胜林做了常务副省长以后,省委机关的一帮清江县籍的干部,很自然地经常到他家里走动,渐渐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圈子。清江人除了聪明、勤奋这些有点意外,有个共同的缺点是好表现,换个褒义词而说就是好胜。有了冯省长这个领袖,这个缺点就被张扬放大了。冯胜林不高调,清江籍的干部却很高调。他们要扶持冯胜林做江东省的当家人,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策划,并大胆地实施,并获得成功。
黎珺不是清江人,也不是省委机关的干部。他进入这个圈子,因为自己的妻子是清江人。黎珺和妻子是在读“五大”,也就是干部专修科的时候认识的,他的妻子后来调到朝阳工作。黎珺语言才能非凡,能说一口地道的清江话。他当了县委书记以后,也经常到冯胜林家里走动,因此加入了他们的小圈子。
黎珺参与冯胜林竞争省长的行动,就是在圈子里的聚餐会上策划的。公开信的作者也是实行这个计划的人中的一个。黎珺超凡的思维方式和缜密的做事风格,很使其他清江老乡佩服。
黎珺策划的要点有三个,一是选择一个重大事件发难,正好高速公路跨桥事件提供了天机。二是选择现代的通讯工具作为载体,利用手机信息发布,能够起到广泛而及时的效果。三是选择时间,要恰好在人大常委们投票前不久,太早了怕别人采取防范措施,太晚了火候不够,怕错失良机。
黎珺到底十分老道,对选举这样的事儿研究得十分透彻。他的策划得到老乡们的赞同。大家觉得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具备,一定会有东风相助。
至于搜集手机号码、关注会议进程,因为关键岗位上都有清江人,这些不是难事。临时购买一个手机号码,利用网络群发信息,那是小学生都能够办到的事情。
圈子里的人在人大会前就举杯祝贺道,这样简单的事情,一定志在必得。
冯胜林当然成功了。
省委书记颜群辉虽然勉强当选,兼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但差额太多,表明他在江东省不能把控局面。冯胜林的圈子里的人调动民间舆论,把群发信息挑起事端的人锁定为当时的陈省长身边的人,社会舆论顿时一边倒,很多人指责省长想取代书记,于是造成了江东省书记和省长不和的局面。不久以后,陈省长东窗事发,上级机关干脆做出“一锅端”的决定,调整江东省委的领导班子,书记省长同时换将。
形势的发展完全按照黎珺事前预计的那样,上级派来了一位省委书记欧阳晋,冯胜林去掉“副”字,走马上任省长。
老干部的公开信披露,就在冯胜林当选省长的当天,省委机关里的几个清江籍干部弹冠相庆,在省委接待处的小宾馆举行了一个规模不算太小的庆祝会。
冯胜林省长自然没有出席。他也没有必要出席。这样的场合,他要避嫌。由他的儿子冯小钢代表。
在喝彩声、欢笑声和祝酒的碰杯铿锵声音中,他们把下一个目标确定为,尽快让冯胜林成为省委书记。
省纪委的一位清江籍干部分析认为,欧阳晋到江东省委担任书记,只不过是个过渡。一位秀才,没有任何地方工作经验,要掌管好一个大省,是要费很大气力的。再说,欧阳晋无非是有个从延安走来的父亲,过去在京城有一帮门生。这些门生现在出息了,自然就会照顾好老爷子的子孙。欧阳晋在地方也就是个过客,一两年之内必定回去做他的京官。他建议冯胜林不要操之过急,蓄势待发。具体动作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先练内功,对欧阳晋全力支持,不唱高调、不唱反调,尤其在干部提拔上不主动提任何意见和建议。让欧阳晋感觉到冯胜林是一个没有半点野心的人,心甘情愿做他的副手。第二步是在地市一级暗使硬功,用两年时间培养人脉,以备以后支持和起用。第三步是找准一个有利时机发难,以猛虎洗脸的方式发起攻击,争取取而代之。
这个三步棋局,受到在座的老乡一致认可。有人竟然公开提出先等一年,如果欧阳还没有调走的迹象,就要策划事件,强迫他离开。当即就有人主动请缨,到某个地市如何如何开展工作。更有恶毒者提出,自即日起开始搜集欧阳晋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在各个媒体发表的文章,精心整理分析,寻找漏洞破绽,一旦时机成熟,可以作为炸弹引发。
这封公开信发出以后,在江东省政坛犹如爆发了一次强烈地震。几个部门的干部们交相传阅,一时成为热门话题。那些平日里对“清江圈子”怀有成见的人,拍手称快,添油加醋,大肆评论一番。八面威风的冯省长,顷刻之间成了面目狰狞的魔鬼。那些清江籍的干部,则大骂公开信的作者是个人私欲没有得到满足,堕落成了千夫所指的叛徒。这种舆论从省委机关的议论演变成了街谈巷议,弄得沸沸扬扬。好在省委宣传部和网络管理办公室及时采取措施,才没有让其在网络上传播。
既然是公开信,江东省委不得不及时向上级汇报。
高平凡收到公开信以后,立马去向欧阳晋汇报。
很巧的是,欧阳晋书记没有收到这封信。
欧阳晋把高平凡递过来的打印稿看了一遍,默默地在办公桌前抽起烟来,半晌没有吭声。
高平凡也没有吭声,也坐在一旁静静地吸烟,等待着书记的指示。应该如何处理,高平凡心里其实早就有谱。但他不能先说。他在机关待久了,知道个中规矩。他以前总结的“不请不到,不问不说”,在当秘书长以后更加注意了。眼下出现这样的公开信,而且是一个厅局级干部真名真姓写的,涉及的是一个封疆大吏,他不得不更加慎重,不敢乱提建议。
高平凡知道共产党的绝对规矩是,你可以犯点小的错误,即便是经济问题,或是人所不齿的“作风问题”,组织上还是会先考虑“保护干部”。虽然说不上刑不上大夫,但能带得过的是不会为难的。除非那些实在带不过去,或是被外间媒体、网络微博曝光的人物事件,必须要有个明确的说法,那才不得不采取措施。冯胜林被黎珺牵扯出来以后,上级还是先从“谈话”开始,以求他自己有一个明确认错态度,然后再酌情处理。
眼下的情形不同了,冯胜林有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在搞阴谋。他们搞阴谋是为了夺取一个省的最高权力。按照党内的说法,这叫“非组织行为”。
如果是在一个乡、一个县,甚至是一个地市,党委书记和行政首长之间有点摩擦,有点争斗,哪怕是弄得水火不相容,那是很平常的事情。书记这边的人马或是市长那边的宠臣,弄个告状信之类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过就是一个团结问题。作为上级机关是很难评判谁对谁错的。到了省这一级,性质就不一样了。一个省长纠合一批人谋划取代书记,这可非同小可。
高平凡想起了有人说过的一句话,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封疆大吏的容忍,那是有底线的,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你可以贪,但决不能反”。贪腐虽然可恶,但不会立马危及政权,而小圈子就是结党。结党必然要形成势力,那就可能在一夜之间颠覆朝廷。孰轻孰重,皇上自然明白。历朝历代是绝对禁止党争的。遗憾的是,虽然历朝历代为此采取了各种各样严厉的措施,很多人因此被杀头、被流放,但历朝历代还是有党争出现。
冯胜林他们把矛头指向了省委书记,欧阳晋会是怎么样的想法?那是可想而知的。
半晌之后,欧阳晋终于发话了。
欧阳晋指示,第一,立即通知李远和许晴晴,一定不能让这封信流传到网络去。要采取一切措施,把这封信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第二,即刻将公开信交机要部门报告给上级机关,听候上级的处理意见。
高平凡点头答应,马上回自己的办公室去具体落实。
这对在京城“被谈话”“说清楚”的冯胜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京城某个招待所的冯胜林,做梦也没有想到,那些平常依附自己,为自己出谋划策、为自己四处奔波、摇旗呐喊的人,会给自己送上如此沉重的厚礼。
作者摄于西双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