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什么“合不合群”,只问自己“愿不愿意”
不合群,只是表面上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的孤独 。
我有这样一个同学,下课第一个出教室门、不和别人多说一句话、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回寝室一个人上课。因为她的独来独往很多人就觉得她很难相处、很冷漠、很不合群。
但是,她其实人挺好的,每次和她打招呼她还是会热情地回应,通过和她几次的交流知道她原来喜欢音乐和旅游。
与其说她不合群,不如说一些人不在她的群里,她不是不爱说话,只是和一些人没什么共同话题可说的。
在一群拿着苹果手机的人中间拿个华为或小米就是不合群?在娱乐至死的时代里不娱乐就是不合群了?别人都在唱k你在睡觉就是不合群呢?和别人不一样就是不合群了?
走进大学校园,我们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与环境,就想有人陪着,努力地迎合自己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也就是所谓的“合群”。
大学同学对我诉苦说自己的父母不能理解自己,常常拿自己和别人作比较。
父亲说:“谁家女儿都已经考出教师资格证了、谁家儿子辅修双学位都成功了、谁从学校拿了什么荣誉证书了。你看看你什么证都没考、你是想碌碌无为的混过大学四年吗?”
同学说:“我不想跟风考很多证书,我就想在大学里多看书丰富提高自己,就想花时间去学习那些自己认为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就想好好准备考研。我有自己的规划,不想随大流。”
合群只是一种表象,为了营造这种表象,总会有人默默的妥协、牺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合不合群成了评判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准,不合群就说明我们情商低、高傲、不近人情、标新立异……
《乌合之众》中写道人一到群体,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我们会为了合群而合群,放弃自己的个性。仿佛只有这样的牺牲才可以让我们获得进入某个群体的资格。
穿自己喜欢的汉服走在街上总免不了被人Diss“现在的女孩子,不正经,穿一些稀奇古怪的衣服。”因为害怕被路人指指点点,心爱的汉服就被放在了箱底;穿好看的小短裙,总会有人说:“怪不得现在有那么多女性遭受性侵,穿这么短的裙子不性侵你性侵谁?”什么时候我们连穿衣服的自由都没有了?就为了迎合大家的想法吗?就为了合群吗?就为了和别人一样吗?
“不合群不是错误,而是选择!我们有选择想合的群的权利,合不合群自己说了算!”
如果我们硬着头皮融入连自己都无法完全接受的群体,把时间精力花在迎合别人上,我为何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许多优秀的人,都有些不合群。
有的人为了合群假装融入,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人缘好到爆炸,不管干什么总能拉上一堆人。每天似乎有接不完的电话、回不完的消息。他们看起来和每个人都合得来,其实呢?
真正合得来的又有几人呢?和你搭个讪、寒暄两句、互相吹捧两下你们就是朋友了?
昨天看了白岩松老师的语录,这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我害怕每个人都有无数个朋友圈,没朋友。天天在聊天,没人谈心。”
不需要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独自的生活。
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尊,也不愿以委曲求全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我们可以很合群,也可以不合群!我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我们知道自己的兴趣,合属于自己的群。回归本心,寻找自己的心之所向。道不同,不相为谋。更不能逼自己陷入所谓的“合群”思维,不喜欢玩游戏,那就不玩;不好烟酒,那就不碰。
学会独处,接受孤独。虽然人的天性就是不愿意忍受长期的孤独,但没有高质量的独处就没有优秀的自己。习惯一个人走,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学习,一个吃饭,一个人旅行,把自己活成一支队伍。独处不会感到孤独,相反独处往往能让我们更加善于观察和思考。
有自己的判断力,相信自己。在群体中,我们往往不善于表达不同的观点、不敢为自己发声。也往往会为了合群,盲目的跟随大众、跟随主流。我们渐渐的被同化,我们的判断力一点点的降低。
努力提升自己,优秀的人从来不缺朋友。当你很优秀时,很多人都想接近你觉得认识你都是一种荣幸。德不孤,必有邻。
写这一篇文章不是为了去批判什么,只是希望我们能够做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不要委屈自己去合群。同时,希望大家坚持个性也绝不是不给一些不妥当的行为找存在的借口。至于区分妥当与否,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标准。
愿所有人都可以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合属于自己的群。如若没有,那也没关系,就请享受孤独送给我们的礼物吧!
文章/杏子
编辑/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