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
华尔街的墓地塞满了那些行动太快的人。
——威廉姆·彼得·汉密尔顿
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也因此预测未来的人总是特别多。
2009年的感恩节,一部预言世界末日的科幻电影在中国大大小小的电影院密集上映。日式文艺片重度患者康亲王忍不住感叹:
仿佛回到了录像厅时代,电影院恨不得在过道加座卖票。
曾称“被逼无奈做了电影产业,一不小心成了行业老大的”王健林,彼时刚刚过完自己的55岁生日。
有一天,在房地产的黄金赛道上极速飙车的首富对秘书说:
一刻钟后,秘书回复:
如果这就是万达进军电影产业的全部逻辑,该多好啊。
事后回想起来,首富肯定希望当初的决断不是因为对新时代的笃定,而是一句被秘书误解的无心之失。
2009年首富还不是首富,虽然雄心已经万丈。
2009年的首富是Build Your Dream 的王传福。
没有梦想的人不配做首富。
2009年上映的《2012》预言2012将会是一个大时代,首富也相信自己的判断,一向精准的直觉,就像在足球事业上一样。
2012年9月19日,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成立。
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立志要做中国最大的文化产业集团。
在此之前万达在文化产业上的最大投入是大连万达足球俱乐部。
后来,卖掉了。
是什么促使了在房地产黄金时代的万达转换赛道,砸重金投入以电影为内核的文化产业呢?
时间往前推进5个月,有一件看起来并未引起多大关注却可能才是万达进军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业的真正动力。
2012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用于影院放映的电影的谅解备忘录》正式签署。
大手笔上马的万达文化赶在《备忘录》签署后不到半年即宣告成立,是因为笃定《备忘录》将给万达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和非常重要的人物在《备忘录》的谈判和最终审定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万达显然捕捉到了这一点,这份备忘录背后释放的信息令万达浮想联翩。
电影今天是居家旅行、PUA常备用品,过去则是奢侈品。90年代盛行的是港台片,在1995年以前我们从国外进口的电影跟从动物园批发市场打包批发来的服装差不多,便宜且不好看,现在偶尔还能从央视六套下午场看到带着浓浓译制片腔的那些片源基本都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看大片需求和粗制滥造的进口老片之间的矛盾开始不可调和。如果打开从1983到1993的十年间的每年内陆电影票房榜,你会发现,一片空白。1994年8月,广电部电影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局面开始起变化。1994年,哈里森·福特小露身手,《亡命天涯》在当年11月于内陆上映,总票房2580万元。可供参考的一个数据,2019年上映的《雪暴》票房2783万,主演是廖凡、张震和倪妮。深化电影行业机制的改革通知犹如一粒种子(不要误会),进口片的市场开始盘活了。《通知》规定从1995年起,每年进口10部能“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进口大片。进口的形式也打破了此前的动批模式而是采取国际通行的分账模式。分账模式实现了好莱坞大片进口的可能,因为大制作的好莱坞大片不可能用动批打包的模式引进,分账模式实现了低成本下的市场共享、风险共担。进口影片的管道由中影公司一家独有,发行由中影发行分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供片发行。也就是常说的“一家进口,两家发行”的原则。无论是1994年电影局出台的《通知》还是1996年颁布2002年修订的《电影管理条例》都没有改变这种格局,而国内电影票房却一直在呈几何级增长。2018年国内电影票房600亿元,2019年就在上个礼拜也突破了600亿元。从2007年到2016年跻身当年票房前十强的100部电影中,51部是国产片,49部是进口片,几乎平分秋色。
分账片与买断片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国外制片商是否参与国内票房分账。进口分账片的外国制片商可参与中国票房分成,分账比例为票房的25%;中影公司及华夏公司作为发行方的分账比例约为12%,并向中影集团支付2.5%的票房分成。试想600亿元的内陆市场总票房,进口分账片据有一半300亿元,如能参与发行,将是一笔巨大的利润蛋糕。在《备忘录》之前,没有人可以觊觎这块蛋糕。因为电影进口的政策口子圈定了盛宴的食客。在这种进口电影的规制之外,《备忘录》打开了一道口子。
“中美双方确认,任何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执照、可在中国从事电影发行的中国企业,有权独立于中国电影集团下属的任何企业或任何其他国有企业,选择是否与其他发行者签署合约或结成伙伴关系从事进口固定收费电影的发行。”
换句话说,在中影集团之外,将有新的企业获准从事进口电影的引进和发行。
万达文化乘势而起。
2013年9月22日,青岛市郊的黄岛开发区,搭着一个发布会展台:白色的宣传墙上,印着大红的万达集团与青岛东方影都的LOGO,红地毯上穿梭而来的国际明星阵容抵得上一场戛纳电影节。这是“东方影都”项目的奠基仪式,奢华程度引发网络围观,王思聪直言“我们叫东方壕莱坞”。斥资300亿元(一说500亿元)的东方影都寄托了首富豪掷文化产业的雄心。据《华尔街日报》透露,光是筹备此次发布会,中国新晋首富王健林,就花费了5千万美元。
“青岛东方影都是落实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万达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打造中国文化世界品牌的重大努力。”
盛大而华丽的东方影都奠基仪式开启了万达文化“买买买”的扩张之路:从26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到耗资22亿元收购澳洲第二大院线Hoyts,再以9.21亿英镑并购欧洲第一大院线Odeon&UCI,以及万达院线在国内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万达文化几乎占据了北美、澳洲、欧洲和中国内陆电影院线的所有头部位置。根据王健林在2017年5月中旬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披露,目前万达在全球拥有约1500家影城、超过15000块屏幕,占全球约12%的市场份额,形成了遍布全球的电影院线布局。
无论你是在全球哪个角落约人看电影,最有可能走进的都是万达的电影院。
在收购电影院之外,万达文化还对电影院放什么片子发生了兴趣(这是一种危险的兴趣,因为不是什么人都有权力决定别人看什么),又开启了一波买电影制作公司的并购之路。2016年1月12日,万达集团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该公司是《哥斯拉》和《环太平洋》等大片的制作方,该收购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最大一桩文化并购案。但首富并不满足于此,他曾经声称,万达下一步收购的目标是美国“六大”电影公司。这“六大”电影公司包括派拉蒙影业,21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沃尔特迪士尼,环球影业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它们才是好莱坞电影产业的真正主角。2016年7月,万达曾计划与派拉蒙母公司维亚康姆合作,计划购买后者所持有的派拉蒙49%的股权,但遭到了维亚康姆控股公司全美娱乐以及该公司的拥有者Redstones家族的极力反对。这边收购派拉蒙尚未着落,那边万达又抛出用10亿美元买下美国娱乐公司DCP的计划。美国众议院资深议员致信美国司法部,称万达集团近期针对美国娱乐公司的一系列并购活动,引起了人们对外国控制美国很大一部分传媒业的担忧。收购DCP最终水中捞月,2017年2月,由于中方收购资金出境和监管审批方面的问题而宣布破裂,万达支付5000万美元解约费宣告收购告吹。
“两边的政策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就放弃了这次收购。两个国家的有关政策都发生变化,美国也有人不同意我们收购,中国这边的一些有关的政策也有变化。”
孰料,起源于一份备忘录的万达文化海外并购之路竟在此时遇阻,并彻底折戟。2017年6月22日,万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股债双杀。2017年7月,万达以438.44亿元出售万达西双版纳、南昌等13个万达文旅项目91%股权予融创,东方影都就包括在内。次年10月,万达再以62.81亿元出售原文旅集团和13个文旅城项目的设计、管理和规划公司予融创,作价62.81亿元。青岛万达东方影都,真正变成了融创东方影都。而并购王者孙宏斌在今年则公开表示仅万达那笔收购,融创花了436亿,目前已销售1600亿,还有几千亿待售。如果没有那一场摔杯子的并购,东方影都或许早已成为“东方壕莱坞”,毕竟那是一个占地200公顷的产业园。如果没有豪赌《备忘录》万达文化还会走上大开大合的海外并购之路吗?如果没有过去疯狂的买买买,会有后来急不可待的卖卖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