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悼》,说好的相爱,怎么就相杀了呢?
这个儿子,天资聪颖,宅心仁厚,意气风发,曾经是他的精神寄托,也是他王位的唯一继承人。
这个父亲,便是朝鲜李氏王朝的英祖大王,儿子便是他唯一存活下来的次子李愃,死后被封为思悼世子。
看《思焯》,不仅是皇宫大内的恩怨,更多的是,看到了父子人心。英祖大王和李愃世子,完全可以映射入普通的家庭,从望子成龙到心灰意冷,国民影帝宋康昊演尽了一个父亲的期待和失落,以及绝望后的残忍,而天才演员刘亚仁饰演的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世子,“静若处子动若疯狗”,前后判若两人的“疯魔”也是令人感受到,在成长中的叛逆的力量。
《思悼》的故事,或许会令所有与父母有沟通隔阂的观众们感同身受,我们即便拥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威风凛凛,依然会败在“理解”二字之上,这一份和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片中的父子,在弥留之际的沟通,完成了两人穷尽一生才等来的,彼此倾诉与倾听的夙愿。
同样是宫廷戏,《思悼》的故事很类似我们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是父子王权,但《思悼》没有玩弄任何炫酷的花样,而是以最简朴的方式,用世子在米柜中生死八天的时间,串起了一个个回忆的画面,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愁肠百结的“恩与怨”故事,影片情感隐忍,剧情推进有力,闪回章节也是逐渐将这对父子恩怨的来龙去脉,进行了重要节点的回顾,也是令观众能够迅速入“柜”,同生共情。
其实,谁也不是穷凶极恶的坏人,却终于成为互相肆虐的目标,酿成了无可挽回的大错,原因何在?谁来担责?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常见。
父母倾尽一生的爱与关怀,期望子女的未来飞黄腾达,却总在期望与现实巨大的落差之中,体验到绝望的滋味,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爱之深,责之切”的问题,而是付出越多,失望越大,而父母的极端情绪,又很容易对下一代进行感染与干预,造成孩子自暴自弃的叛逆与淡漠,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终于以两败俱伤来收场。
这样的境况,放眼我们周身,不仅不是个例,甚至比比皆是,每个家庭,都犹如一个小宫廷,不断上演着不同版本的《思悼》。或许到最后,也只能以一个人性的善恶,来为每个人的所作所为进行辩解,毕竟似乎一个“人性”,便可以概括人类的一切行为只因。
但终归,我们要给《思悼》的故事,找到一个原因,或许我们常说的“作”(zuo,一声)能够很确切的阐明本该是万人敬仰的子承父业,最后却落得“壬午狱祸”的暴君弑子的千古骂名,大王的阴柔与世子的抱负,碰撞之后便是极端的不合,大王终于不择手段的将儿子“作”疯,儿子也终于极度自我的将大王“作”怒,两个人虽然秉性大相径庭,却都有着相同的“自我”与“坚持”,从相爱,到相杀,往往只是一言之隔、一念之间,便令剧情完全反转,人类的情感,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
看《思悼》,无论你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都能被触动内心最深处,因为影片给了一次和解的机会,但旋即,又让铺天盖地的悲,从中而来。
“大王要的是君与臣,世子要的是父与子”,《思悼》中王权和父权的错位,让人看到了暴虐的真相,那里分明标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