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智库|杨益:新时代区域开放发展的新模式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
一、 新时代的全球化进入4.0阶段
1、经济全球化进入以创新为重心的4.0阶段
经济全球化形态的演变实际体现为全球流动性在产业价值链上不断前置的过程。历史上已出现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三个阶段,其标志分别是全球贸易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形成。贸易全球化的流动性体现在产业价值链的下游、即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流通;生产全球化的流动性体现在产业价值链的中游、即面向世界的工业生产活动;资本全球化的流动性体现在产业价值链的中上游、即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工业革命和大萧条分别标志着贸易全球化向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向资本全球化的转变,而08/09年全球金融危机则标志着资本全球化向创新全球化的过渡,表现为传统经济疲软、各国都向创新求动力。创新全球化的流动性体现在产业价值链的上游、即创新要素的全球配置,其基本特点是知识成为经济的基础、创新活力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随着全球创新网络加速构建,经济全球化已正式进入以创新为重心的4.0阶段。
2、文化品牌在全球化4.0中的重要性上升至空前高度
在经济之外,文化也是全球化的重要维度,不同的是文化全球化不能从时间上明确划分阶段,因为文化全球化从本质上体现了全球化进程的异质性和多元性,表现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在平等基础上的共存、联系与互动,是一个动态的、去中心的、相互的过程。文化全球化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参与者一方面既要开放交往,另一方面也要更加明确地展现自身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即所谓民族的即是世界的。纵观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区域,除了经济的开放之外,其本土文化传统保持一定最为周全、同时基于传统的文化创新也最为活跃,或者可以说其文化品牌最为鲜明。而这种文化品牌恰恰是区域个性的最显著特征。有品牌、有个性的区域才能在全球化潮流中独树一帜,吸引流动性源源不断地汇聚,获取发展动力。因而,文化品牌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性空前突出。
二、 “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区域开放发展形势
1、“一带一路”推动世界经济“量”“质”同升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国际国内两个背景,国际的背景就是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秩序结构性矛盾突出,国内的背景就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国际贸易情况来看,金融危机之后贸易对全球GDP的贡献比例就一直处于停滞,说明上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带来的红利已经消耗殆尽,全球当前产业结构下的贸易潜能已经释放到了瓶颈。所以这个时候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就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主要有“量”和“质”两个方面:“量”就是体量,通过推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将沿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纳入世界工业经济体系,做大投资和贸易蛋糕,从而带来新一波的增长红利;“质”就是质量,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途径,实际上达到一个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经贸往来的成本、提升其效率和质量,同时更多的是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发展质量升级。
2、区域开放发展的四大形势
对区域而言,“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开放发展形势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国际贸易扩大化、产业转移外向化、资本流动双向化和创新要素自由化:
(1)国际贸易扩大化包括贸易自由开放带来的增量,也包括贸易结构的优化,过去我国商品进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据绝大部分比重,而近年来一般贸易的份额持续提升并已反超加工贸易,并且不单是成品商品、中间产品的贸易也更加活跃,同时跨境电商等新兴贸易形式不断涌现,而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贸易份额也在显著提升;
(2)产业转移外向化是说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是从我国外向国内转移,而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是从我国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转移,甚至出现了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的趋势,而这个过程必将伴随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带动相关国家经济增长,目前这样的产业转移在东南亚、南亚和非洲都已经有了不少成功案例,境外经贸园区的涌现也说明了这一点;
(3)资本流动双向化是说过去都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或者说是西方垄断资本在全球的扩张,但是现在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通过招商引资刺激经济,所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逆向、横向的资本流动,在我国体现为向发达国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持续增长,并且投资模式多样化,既有绿地投资也有棕地投资;
(4)创新要素自由化是说过去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人才等关键资源的控制力度很强,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难以获取,但是金融危机后这种情况改善很大,发达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以色列、乌克兰、芬兰、瑞典、捷克等中小型创新强国越来越愿意跟我们开展科技创新层面的合作,借助我国的市场和产业生态实现经济效益,同时全球范围内人才流动也在加快、各国对高素质人才的争抢越发激烈。
三、 新时代区域开放发展新模式:树品牌、除障碍、聚流量、促创新
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区域开放发展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模式——“引进来”和“走出去”,实际主要是招商引资和商品出口,是资本全球化条件下的发展逻辑,即通过对外资开放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外输出加工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全方位、大范围、高段位的开放合作方针,将在新时代发挥开放引领作用,标志着我国面向创新全球化历史阶段的发展部署全面确立。在此背景下,新时代的区域开放发展逻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模式基本可概括为树品牌、除障碍、聚流量、促创新:
(1)“树品牌”就是树立区域个性的文化标志,比如曼彻斯特的足球文化、慕尼黑的啤酒文化、斯德哥尔摩的维京文化,这种标志就是一个区域的国际名片,是较之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更具冲击力的人文特征,能够在全球化大潮中形成向心力,而树品牌的目的是吸引流量聚集;
(2)“除障碍”就是消除对外交往中的阻碍,包括制度上的阻碍,比如商事制度、海关制度、金融制度、人才制度等等方面,以及基础设施上的阻碍,比如国际化的交通设施、通信设施、城市配套设施等等,消除障碍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流量管道,提高承载能力;
(3)“聚流量”的范畴较大,包括商品、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流量,其方式是在国内国外不断搭平台、建生态、造网络,重点要在国际上讲故事、交朋友、谈合作,以区域为中心形成双向的、有进有出的动态流量,从而使区域成为全球化流动性汇聚和中转的节点、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枢纽,为创新积聚全球资源;
(4)“促创新”是终极目的,因为开放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一定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前面提到的曼彻斯特、慕尼黑、斯德哥尔摩同时也是欧洲创新能力最为领先的区域,所以要鼓励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等一切创新,特别是要培育具有国际基因的科技型瞪羚、独角兽企业,从而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活力。
作者杨益,长城战略咨询国际业务部项目经理,维也纳大学全球化研究硕士,从事新经济条件下的全球化理论探索、园区/区域/城市国际化咨询、国际科技合作咨询、跨国创新创业咨询。
END
本文版权归长城战略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