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 许国江
作者许国江先生,1937年5月生,江都市一中原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都市作协顾问,文艺天地杂志顾问。著有《心愿》《许国江微型小说选》《诱惑》《许国江作品精选》等13部作品集。多篇作品入选《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新文学大系》等数十种权威性选本。被《微型小说选刊》评介为“当代百家”,江苏省微型小说30强。母亲告诉我,父亲临走的时候,双眼迟迟不闭,他是想最后见我一面。当他知道这个愿望不能实现的时候,就对母亲说:“好在孩子已经长大了。”
听母亲说,父亲临终前神志相当清楚。当时他惟一的希望就是能见我一面。
我有一个哥哥,长我14岁。早年,他随远嫁香港的大姐赴港谋生。在父亲病逝的前两年,哥哥突然暴病身亡。两位老人悲痛欲绝,他们无法承爱如此沉重的打击,眨眼之间,苍老了许多。哥哥逝后,我成了父母惟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依靠。七旬老人重创的心灵需要抚慰,贫病交加的生活需有人照料。然而,那时我在扬州师范读书,“反右斗争”中,我被划为内定“中右”,提前分配到高邮湖西苏皖交界处的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工作。父亲弥留之际,家里给我发了一份电报,由于交通闭塞,两天以后我才收到。其时,我手脚冰凉,心如火焚,恨不能插翅飞到奄奄一息的老父身边。然而,我所在的学校离家乡有数百里之遥,没有任何现代交通工具,我花了两天时间,费尽周折,才赶到家中。其时父亲已经入殓。我扶柩痛哭,无以告慰他老人家的英灵,内心充满了愧疚和自责。母亲告诉我,父亲临走的时候,双眼迟迟不闭,他是想最后见我一面。当他知道这个愿望不能实现的时候,就对母亲说:“好在孩子已经长大了。”这是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他无可奈何的自慰,个中包含了多少辛酸和痛苦,思念和遗憾。那时,我23岁,而父亲已是73岁的高龄了。我出生在南京大屠杀那年,在血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父亲一直担心能否将他的“老来子”抚养长大。父亲用他的心血哺育了我,并且让我念完初中,读上师范。我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甚至不能满足父亲临终时最简单的要求,我无奈,我惶愧,我感到永久的遗憾。几十年过去了,时光的流水未能冲淡那段辛酸的记忆。梦萦魂绕之中,我总是禁不住黯然泣下……